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生命印記:姚梧林版畫創作論述
    (2023) 姚梧林; Yew, Woo Lam
    本創作研究《生命印記》主要為版畫以及併用複合媒材的創作手法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個人生命經驗的回溯與記憶封存的創作論述。筆者由於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在台灣的大學及研究所生涯中的點滴,自然是筆者創作的主題內容,而在外求學的孤獨與懷念故鄉之情,與同為異鄉人的愛情故事等都是形構自己人格與內心智力成長的因素,也是筆者創作研究的出發點。版畫創作過程繁複,不同的步驟環節都可帶給筆者不同的體驗,不只做為生命故事的載體,也能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不斷的演練過程中更提煉出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透過柏格森的生命衝力、佛洛伊德的創作昇華、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等學術理論的爬梳,確立筆者的創作理念。創作實踐主要採用凸版單版覆刻、PS平版等版種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找尋自我生命經驗的記憶熱點,來回進行自我對話與思辯,透過版畫創作媒材的獨特語彙、創作語法和形成的語境,在不同時間點反覆咀嚼這些記憶,體驗創作過程帶來的心情轉折與心境的變化。創作主要以羽毛、拼圖及影像為素材,分成《片羽》系列、《凝視》系列、《瞬》系列三大系列,通過版畫創作及環氧樹脂的創作手法進行圖像符號的演繹與記憶的封存,述說個人的生命故事,串聯出生命綿延與成長之印記。 檢視此次創作研究,讓筆者體驗到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瞭解生命經驗與創作思維、學理基礎、創作實踐的相互關係。透過版畫藝術創作將壓抑於內心的思鄉與情傷加以昇華,並精煉出自己的創作技藝和風格。這些經歷都將匯集為筆者往後持續創作的養分與動力。
  • Item
    她們都是兔子-徐書涵創作論述
    (2022) 徐書涵; Hsu, Shu-Han
    本研究自2019年開始,筆者以自身為女性的身份為出發點,藉由文獻探討,梳理父權制在藝術史中所造成的影響,發掘古典西方繪畫作品中,男性視角的觀看至今仍如何影響著社會中的視覺習慣及審美標準,女性藝術家又是如何凝視女人,在比較男性和女性兩種凝視下的再現方法與形式過程中,探討歷經大眾傳播媒體以及網路世界活絡的時代變革,當代社會中的厭女心態作為父權制的變相延續,至今如何內化並體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在女性地位逐漸提升的當代,當女性試圖抗拒傳統的凝視時,勢必要面對觀看者與被凝視的對象之間的權力關係,因此筆者將探討從過去到現在,藝術創作中女性形象與女性氣質,在不同文化與時代背景之下的發展與異同,進而解析美少女作為流行文化中的視覺符號所產生的價值,以及作為男性凝視下被消費的形象面向。藉由創作研究,探討運用繪畫創作,論述作品從零到完成,創作的過程、媒材使用的方法,在技巧上反覆的琢磨與試驗,找到適切的形式與手法,同時在創作理念上利用文本的輔助確立邏輯的正確性,傳達筆者身為當代女性對社會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的不安與質疑,逐步建立個人作品中獨特的表現風格。
  • Item
    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
    (2013) 簡佑任; Chien,Yu-Jen
    本研究以筆者創作為出發點,梳理與筆者創作相關的思想脈絡與藝術形式。現代人因人際關係複雜的運作與社會制度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在現代社會框架下日漸疏離與異化(Alienation),因此逃離社會變成了現代人可能的行動之一。在此論文題目中《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便概略地提及此論文的研究內容,「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一詞是結合傅科(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與「凝視」(gaze)兩者的概念-意義是無所不在的凝視之內化,而「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便暗示著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逃離的行動與烏托邦(utopia)風景在機制凝視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是以「洞」為媒介,引出「洞」的偷窺與凝視的意義,探討現代監視系統的氾濫,並以「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框架下的身體與自然間的互動經驗為主軸,研究與筆者相關之東西方「身體」、「風景」及「花鳥」的藝術形式與思想脈絡;「身體」主要探討歐陸古典主義中理性與規訓中的關係、女性主義中的他者身體位置和當代身體觀中破碎的主體;「風景」主要探討其東西方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烏托邦的理想風景觀與政治上的地圖誌意義;「花鳥」則是研究中國花鳥符號中的象徵寓意,並予以重新解讀與轉化。而以上研究將於最後的章節彙整至筆者的創作論述中,整合並解釋筆者的創作方法與思想。
  • Item
    凝視的場景:維克多˙柏根的攝影-文本(1976-1984)
    (2008) 林依依; Lin Yi Yi
    身兼英國藝術家與理論書寫者的維克多˙柏根(Victor Burgin , 1941-),擅長利用攝影與文本並置表達批判觀念。本文的研究範圍鎖定在1976-1984年間,「城市」和「幻想」兩種系列類型的攝影-文本作為主要研究文本,並從「攝影-文本」和「凝視」兩個面向,探究柏根創作、書寫與後現代視覺理論之間的關係。 在「攝影-文本」的部份,柏根集結了各類異質文本、彼此互文指涉,試圖打破圖文觀看的慣習和迷思,提供圖文再現的多種可能。在城市系列藉由影像與文字之間帶來的閱讀張力,發出社會批判的聲音,拉扯出視覺再現背後的迷思、意識形態。隨著柏根理論關注焦點的轉移,攝影-文本也逐漸從社會結構批判,轉向精神分析探究影像再現的無意識。因此在幻想系列中,可見柏根直接走進無意識,利用編導夢境、幻想凝結的影像敘事,探索男性視覺無意識裡的記憶與幻想,集體再現充滿迷思的女性形象,反映社會語言銘刻下的無意識結構。隨著攝影-文本從社會空間到個人無意識的場景更迭,發現柏根始終關注的焦點:視覺再現。因此筆者從「凝視」理論,切入攝影-文本所批評的再現文化。從蘿拉莫薇分析的偷窺和戀物式凝視、拉岡所謂在他人之域想像出的凝視、到傅柯分析全景敞視結構的社會凝視,闡釋視覺再現如何投射觀者內心的無意識慾望,並自我內化帶來囚禁,說明主體經由認同語言文化建構下的觀看,產生再現差異下的權力關係。
  • Item
    他者的凝視—吳惠淳水墨創作論述
    (2014) 吳惠淳; Wu Hui-Chun
    本文從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的自我認同感破碎、對自我存在價值有所質疑著手,探討在此種技術化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自我價值感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等,人如何反抗此情境之壓力,並試圖覺知,重新建構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透過學理根據釐清主體與他者之關係,藉由他者的第三者之眼光重構自我概念。而「他者的凝視」中的「他者」意指自我意識中的掌控機制,可以設想、思考自己的思想之機制,因此「他者」也是經由個體想像而產生的客體,藉由自我意識的內部分裂而造成的多重角色、扮演,(想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看、重審以及覺醒自我。 而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單一「狗」的圖像作為主體,經由對「狗」圖像的凝視與映照,而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記憶、懷舊、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而對照的方式是以「鏡像」為實踐的手法。 以「鏡像」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形象的塑造—映照」與「絹本的圖層、蕾絲的穿梭」,實踐本計劃之「主體與分身的具象化」、「以虛見實的空間特性」及「鏡像的想像」的目的。
  • Item
    圖像凝視還原再造-廖三博水墨創作意符探討
    (2011) 廖三博; Liao Sna-Bor
    本研究從人與物的本質面出發,探討當代人與物還原後之再造意義,試圖將現代人不欲人知或訴苦無門的一面,藉以圖像傳達出來,並跨越純繪畫領域,以哲學中的存在意義與自我主體內心感受切入,解析現代人之無奈、矛盾、慾望等心理,從而尋求更多元性的創作方向。 於是筆者從物的本源面去探究造物者賦予它應有本質為何?是當今我們所見那樣嗎?如自然界的食物鍊是自然生成的,還是偶然便如此。而人類的本質面為何?人性本源是如何等?這些問題固然深奧,但是卻是有跡可尋的,故人們不應被現有的任何表象所隱翳,應是要能有窮本探源之精神,還原事物之真理方是。 筆者之創作,運用的是對圖像凝視後,藉由水墨以隱喻方式表達人因人云亦云的宗教信仰與喜好安全式的結構生活,這些皆是無自我與無存在之意義,也藉由此對自己繪畫創作方向之參考與借鑒。
  • Item
    二點五次元的凝視-女僕意象之創作研究
    (2011) 龔維國; KUNG WEI-KUO
    本研究主題為「二點五次元的凝視-女僕意象之創作」。主要探討的目的為透過繪畫來探討現今女僕文化在消費市場盛行其背後的父權主義與女性被物化的社會現象。另外也研究創作過程中畫家與其創作的圖像間相互凝視的產生的心理現象並透過卡漫結合真人角色扮演的符號表現當代視覺藝術的定義。 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個部分。一、包含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及名詞解釋。二、從女性物化、凝視理論與消費文化的觀點分析女僕文化的現象。三、分析西方繪畫史中有關以女僕為主題的作品以探討女僕形象在西方繪畫上的表現。四、分析ACG動漫迷對二次元少女迷戀的心理現象。五、由形式內容解析和呈現個人以女僕為主題創作的作品。最後藉由創作結果與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做印證,期許未來運用個人繪畫的語言,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
  • Item
    權力慾望性別演義-父權觀照下的女性圖像之創作研究
    (2010) 羅淑芬
    本創作研究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談起,分析兩性的習性與特質,和因特質不同而發展出來的不同行為模式,在原型中探討男人、女人潛在的自我認同,繼之,透過拉岡的鏡像階段來探討性別何以形成主從關係。 心靈是自我的主體,也是理性與權力散佈的場域;但是當身體成為歷史、知識、權力演變的交會地點時,身體便取代心靈而成為主體。女性身體是心靈與身體的共同載體,「權力慾望與性別演義」以女性主體的社會角色和生活面向做為研究的出發點,探討男性凝視如何影響女性的自我認同,女性又如何在男性凝視下求取男性的認同,甚至是將男性的凝視當成普世價值。在創作「父權觀照下的女性圖像」中,更透過圖像來解讀男性眼中的女性,和女性如何因應男性觀看的眼光。 女性在維護家庭和諧和繼起宗族生命上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要在充斥父權價值觀的環境中求生存,呼籲男性能尊重女性,並做到「兩性平等,多元尊重」的要求。 本創作研究以後現代手法組構畫面,將相關的物件組合在一起,使它呈現主次關係,在色彩重新編排下,畫面容易傳達故事性內容。有時挪用前人巨作,使新作獲得舊作的養分,有時批判前人的觀點,這樣的手法讓畫作更具有閱讀性。
  • Item
    行動反應中的凝視-自畫像中不可見的他者
    (2009) 羅兆鈞
    自畫像是西方繪畫中一種特殊的類型,藝術家以自畫像作為自我形象的再現與塑造,並由形象再現展延出其所欲傳遞關於個人情緒、意識與宗教、政治、社會議題的批判。因此,自畫像是藝術家在各種意識形態作用下反映實體存在的結果,也是反應社會環境的承載體。本創作研究,筆者以自畫像的繪畫形式進行創作,透過一個主體想像的他者,並在此他者目光凝視下建構出主體慾望投射的自畫像原型,而以此原型構成畫面視覺表象的主體。在理論部份筆者以跨領域的研究方式,深入拉岡精神分析與阿圖塞意識形態中關於主體建構的論述進行探究,逐步釐清主體建構與意識形態作用之關聯,並以其探討結果為創作理論陳述之支持。在創作研究過程中,筆者透過自我與自我生存場域之觀察,試從個人創作狀態中抽取意識,作為創作意識的信息,進而讓自畫像原型中「擬態」的表象成為一種個人創作意識的信息傳遞,透過文本論述的提出與畫面表象最終的呈現,將筆者所欲傳遞關於主體與意識形態的信息依附在一個「凝視」與「被凝視」的觀視結構中,透過此觀視結構的展開,將觀者納入筆者建構的「不可見的場域」中,企圖讓觀者通過參與作品的過程獲得信息,並在觀者的介入中達到筆者信息傳遞之目的進而影響觀者意識,迫使觀者通過思考而產生另一個面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環境的觀看方式。
  • Item
    童顏凝視—劉秀庭繪畫創作研究
    (2016) 劉秀庭; Liu, Hsiu-Ting
    摘 要 筆者身在手足眾多的家庭,隨著兄弟姊妹結婚後,新生命一個個誕生,因此能有頗長一段時間與幼童們互動,感動於幼童的純真與善良,驚訝幼童的創意與學習潛力,可愛的童顏所展現的喜怒哀樂,更激發了筆者沉寂許久的創作動機。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天生自然最純粹、無垢、潔淨的特質,兒童的認知與行為表現往往是一種主觀直覺的自然反應,沒有複雜思慮因素干擾,如此種種深深為筆者所欣賞喜愛。 藉由對兒童心理與人格成長概念的研讀思考,透過對兒童日常生活行為的觀察審視,筆者探究兒童圖像的發展,加上個人的創作理念、意象,期望能描繪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內在世界。除了藉由童顏畫作展現兒童的個人特質、天真可愛、童年生活的快樂滿足、兒童的心靈意象變化外,期能關注到兒童人文,並藉由投入兒童肖像創作梳理自我的生命經驗,安頓自我的生命價值。 論述的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創作動機與研究目的,並對研究範圍方法做論述及說明。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針對近代藝術家的兒童圖像創作、肖像畫、凝視概念、拉岡的鏡像階段,做出學理上的論述、探究與評析。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為使創作理念得到完全舒展,研究蒙特梭利的兒童心理學和佛洛依德的人格心理學論述;另敘述個人創作之思想內涵,並探討創作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困難。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技法:說明創作的形式內容、使用媒材與技法探究。 第五章 作品分析:對兩個系列的作品所表達的創作理念、形式、內容做說明。 第六章 結論:總結此次創作實踐與研究的心得,並提出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