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擴增實境應用於文化資產保存及展示之研究 — 以龍門石窟為例
    (2022) 熊婉如; HSIUNG, WAN-JU
    石窟藝術是佛教東傳的見證,從建造至今,歷經千年,從初創時雄偉岸然,後經遭逢天然氣候、病蟲害的風化腐蝕,或戰爭、盜鑿的人為破壞耗損,世代更迭,直至今日所見,多有殘缺毀損,難見其完整原貌。文化遺產如何兼顧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原則進行保存與展示。本研究以龍門石窟頭首缺失的觀世音菩薩像為研究案例,以文獻探討、個案研究、對比分析、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擴增實境保存展示文化遺產原貌之個案模式。並經由PEST、SWOT等分析模式為架構,研究文化遺產選擇保存與展示模式的外部環境影響因素以及展示技術的差異比較,參考訪談AR展覽主辦方的執行經驗,探討擴增實境在輔助文物保存與展示之模式其優勢如下:一、以圖像疊加現地展示,維護文化資產保存之真實性。二、文化資產之數位化資訊可永久留存,多元應用。三、擴增實境沈浸式展示體驗,提供寓教於樂。
  • Item
    生態博物館之研究-以黃金博物館為例
    (2007) 陳顥月; CHEN,HAO-YUEH
    「黃金博物館園區」為台灣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作為臺灣較新之特殊歷史遺址,也是本土文化的一門顯學,回溯臺灣歷史記錄與發展事跡,至融合當代人文尋求文化認同,且背負著時代重大使命的建館意義。 黃金博物館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繁多複雜的定位思考,從定案實施至後續的發展,皆構成本研究想逐一探討的問題,將相關所有的問題作有系統組織,逐項釐清整理分析論述,提出策略的方針及整合解決的方案,乃是本論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採用實地展開田野調查及文獻為輔研究分析,呈現研究展示架構,透過專家深入訪談與觀眾問卷方式,經由質化與量化分析結果,歸納出「黃金博物館園區」之現況成效,並對於當地居民互動、學校教育、當地產業、交通,以及黃金博物館本身的展示以及未來中長期提出幾點的建議。 「黃金博物館園區」現今在硬體展示設備上大致完善,但唯獨軟體方面尚嫌不足,且由問卷中可發現,民眾的知識匱乏。此外,另一項議題為交通問題,在訪談分析與觀眾問卷均一致認為在交通方面仍然不便利。 在此,本研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出黃金博物館現今狀態;再以「TOWS矩陣法」分析各項策略,以及短期與中長期之建議;短期策略:1. 解決當地交通問題。2. 導覽人員的增加。3. 回饋當地,開放當地居民免費進入館。在中長期策略方面:1. 改變現在「由上而下」的政策方式,以「由下而上」的草根型態和生態博物館「由外而內」的經營方式。2. 結合學校教育,培訓當地居民成為黃金博物館園區的工作人員。3. 結合國民教育之課程,推廣黃金博物館園區之理念與特色。4. 新景點的開發,增加黃金博物館展覽的多樣性。   然而,不論在短期或是中長期的策略中,必定要考量到其策略對於整體環境的影響,減少對當地珍貴的人文及地域特色的衝擊。
  • Item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詮釋——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2017) 陳耀姬; Chen, Yao-Ji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自二000年正式開館以來,歷經十六載,在臺灣陶藝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本研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為研究對象,一方面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常設展的內容為文本,做展示設計與文化內涵的分析與詮釋,另一方面透過其歷年特展資料的統計分析,觀察其展示的發展趨勢。 研究發現,陶博館的常設展示,主要以臺灣陶瓷歷史內容為中心,採取多元詮釋的展示架構,透過主題取向的展示方式,利用陶瓷文物、圖文解說、記錄影片等多元的展示媒介,呈現臺灣陶藝的產業、文化、常民生活等多元面向,但缺少對臺灣現代陶藝的詮釋;陶博館的特展則主要圍繞現代陶藝和陶瓷產業為重心,舉辦各種類型的展示,呈現現代陶藝發和陶瓷產業的發展趨勢,但對陶瓷文史之展示和研究有待加強。 關鍵字:博物館、展示、詮釋、陶藝、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