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異化映像:李書嫺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李書嫺; Lee, Shu-Xian
    在快節奏和虛擬化的當代社會中,每天都在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之間穿梭。這種轉變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改變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本論文將聚焦於社會關係、心理連結和存在意義等議題於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探討。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闡述論文的動機和目的,包含研究內容、方法以及相關名詞的解釋。第二章為學理基礎,探討異化的概念,揭示現代社會在都市化發展中產生的種種現象,包含虛擬社交與心理距離。進一步透過鏡像理論和存在主義,分析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第三章著重於剖析筆者的創作手法,分為象徵、虛實意境、透明性三大面向。透過對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圖像分析,揭示其象徵元素中的異化內涵,也探討水的象徵意境,以及透明材質和半透明性在創作中的運用。第四章剖析了以「異化之鏡」為主題的創作論述,筆者以創作為媒介探索異化關係中的存在意義,思索個體如何在探索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反映個體與社會之間微妙的平衡,探討當代社會的異化。
  • Item
    潛意識中的孤獨感——張佩妮繪畫創作研究
    (2021) 張佩妮; TEO PEI NEE
    孤獨感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感受到的情感意識,然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孤獨感的本質也會有所不同。藝術創作在現今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畫畫」,在面對負面情緒、壓力、孤獨感,藝術是平衡情緒衝突、投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工具。藝術家在創作中有個人意識下所進行思考的歷程、考慮畫面的表現、色彩及媒材的選擇等等都有其意義。本文將透過現象學概念中客觀的「看圖」方式,詮釋藝術作品中孤獨感之象徵性語言,進而覺察筆者自身的孤獨感之原型,以及創作過程與潛意識的關聯性。此外,本文也將從孤獨感作為出發,探討象徵主義對筆者的影響、創作實踐之過程及作品解析。
  • Item
    「嶼.海共生」-生態系下的循環與衍變
    (2014) 徐聖淵; Hsu,Sheng-Yuan
    筆者曾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在幾次經驗中到過綠島及蘭嶼,更見識到原來島嶼上還有美好的地方,島上居民與海的關係不管在交通、經濟、觀光…等都非常密切。都來自於海洋,但近年來人為破壞,水底逐漸黯淡無光,生命力日漸枯竭,使得海洋不在美麗。 在一次的浮潛中我看見小丑魚與海葵間的和平關係,海葵提供小丑魚安全的避所不被大魚攻擊,而小丑魚則引來獵物幫助海葵獵食,兩者間是和平共生的!然而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資源又是特別的重要,許多資源都來自於此,擁有寒暖流交會,所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港口的吞吐更造就了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奇蹟,奇特的海岸地形也促進了觀光發展!這些一再的顯示出「海洋」對台灣的重性,也表現出人們與海洋之間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牽引著對方。海洋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與人類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只要有一方破壞了這個機制將會造成毀滅。 台灣與海洋在過去彼此和平共生,兩者間共生的關係是一個嚴密且循環的生態系統,彼此環環相扣,近年來人類慾望的高漲破壞了這個和平的共生機制及生態平衡,因此筆者將藉由島嶼與海洋間共生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並以海中生物共生的情形與人類結合,予以圖像化,運用象徵主義,將筆者之意念寄託於圖像之中,貫穿筆者此階段創作精神,以魔幻寫實作為視覺效果呈現,最後使用超現實主義之下意識書寫之技法表現海洋生物,並予以人類做連結。
  •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
    (2011) 朱書麒; Chu,Shu-Chi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
  • 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
    (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
    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
  • Item
    臺灣民間故事的繪畫表現性之研究
    (2014) 侯建平
      民間故事屬於口頭文學的一種,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就扮演著娛樂、宗教、習俗與教育的文化傳承角色,同時也是藝術家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來源,舉凡文學、詩歌、繪畫與戲劇等,都有民間故事的痕跡在裡頭。   當畫家以敘事性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民間故事時,必須先瞭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民間故事的文本經常有改寫、再創作的問題,所以敘事性繪畫也未必要完全忠於文本,畫家僅需要確定故事的主幹,並找出其中構成故事的關鍵元素,就能讓觀者在靜態的畫面領會到故事的情節。   在歷代畫作的分析與比較方面,以符號學與圖像學的觀點探討符號的象徵性,以及畫家如何利用畫中人物的姿態動作、造型與色彩的搭配組合,藉著象徵的作用,讓圖像產生寓意以傳達畫家的意念,並產生畫家的獨特的風格。   本研究的創作實踐部分,筆者以象徵主義的表現形式來呈現臺灣民間故事的內容,考量了民族性、本土性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情感共鳴,選出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並使用傳統油畫技法繪製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創作的重點包括:美的凝滯性、美的永恆性以及姿態的曖昧性,利用靜止的姿態和大面積的單純背景,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帶給觀者無盡的對話與想像,從而達到藝術的永恆性。
  • Item
    ─ 跨界‧遊思 ─「我」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9) 許秀玟; Hsu.Hsiu-Wen
    本創作論述以跨界遊思─「我」的繪畫創作為研究主題,意指無拘無束、深沉的思惟遊走於感官界與精神界,以「心靈」深刻的觀察頓悟複雜的事物,「自我觀照反思」,而不固執自我、去除生命的慾念而「喚回自性」。 主要的創作元素取自平日生活中的體驗所轉化成的內在精神象徵,以內在象徵意念、超現實的創作理念及手法和心理學層面的探討,來描繪自我的內心世界。從〝人與物〞、〝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面向切入,透過時間的流轉,時空背景的轉換及自我角色的多重扮演,來探索自我內在思惟、情感思緒,透過想像與現實共構的世界來表達自我的潛在心象。象徵手法是人們傳情達意的表現方式之一,筆者藉由象徵所傳達的想像及其隱藏的隱喻來反映自我心靈的潛在意象,擷取超現實主義的幻想風格、創意與空間重組的概念,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法及理念。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步驟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確立學理研究欲探討的中心主旨及範圍,並訂定自我的創作方向。第一章﹝創作的學理基礎﹞,闡述自我創作的理念並探討影響個人創作的脈絡源流─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思想與佛教唯識論相應的觀念之比較。第二章﹝創作實踐與理念之探討﹞,包含自我的創作理念、創作風格的轉變以及「我」的哲學探討與作品相關性之分析。第三章﹝繪畫構成要素之探討﹞,針對創作的內容、表現形式、油畫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一探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闡述本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內涵與實踐。﹝結論﹞部分主要針對本研究作綜合性的結論、省思及未來之展望。
  • Item
    童話故事--童顏 童年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
    (2010) 賴慧霞
    本創作研究旨在表現生活感悟、回憶與夢想三者之組構。作品以童話故事為發想,挪用童話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做為夢想的符號表徵,畫面結合童顏與童年記憶中家園植物之圖像,進行集中、概括、組合,構築真實與想像並置的情境空間。將藝術理念透過客體傳達愛、夢想與關懷。 筆者採自傳式的繪畫方式,以主觀的情感,將主體與客體意象交融,使物像經由心靈形式的打扮,表現主觀心靈之創造。 第一章「緒論」說明了個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是將影響筆者的美學理論做分析、闡述與歸納。其理論亦呼應在個人作品中。經由閱讀美學,內化成自我能量,使作品經由物象背後的真實與自我心性調和,產生一種接近心靈之真實。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涵蓋了個人對人文、社會現象及自然之關懷,創作時融合親情與母愛的情感,在實踐上將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之「挪用」理念,此三種藝術觀結合,呈現筆者之思想、精神與生活脈絡。 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此章介紹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創作過程、媒材類別、技法表現等概念。 第五章「作品解析」,作品內容以童顏、白雪公主及植物做為主要的繪畫元素。對於每幅畫作的創作理念、形式,分別說明。筆者以直覺的語言、感性的思維追尋美的理念。畫中展露自我心靈狀態的痕跡,直探深層之心象世界。 第六章「結論」筆者以直白的表述,敞開心扉,剖析自我繪畫之心路歷程,並期許自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努力!永不停止!
  • Item
    台灣城鄉印象的漢字象徵海報創作研究
    (2010) 嚴巧如
    漢字的書寫與應用歷經長久的發展,在藝術上的表現相當豐富;除了中國書藝系統的書法和篆刻之外,在民間美術字中更展現常民對漢字的感情與生命力,而發展至今漢字的視覺設計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並且充滿未來性。做為一個視覺設計的研究與實務者,理應對漢字設計的啟源、發展和精神內函有深入的知悉與掌握,而對於漢字造形圖案的設計更應有一定的表現能力,因為那不只是美學能力的基礎,更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追尋。 由於研究者出生的年代與求學、研習視覺設計的成長過程中,與漢字的創新設計有很大的疏離,初始對漢字設計並無明顯的喜好。對漢字設計的興趣起源來自國內設計社團所舉辦的漢字設計展覽,與國外出版品中的亞洲設計師的漢字設計作品,從中發現漢字之美;一個已有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字體,在設計師的巧思之下,創造出一種可讀又可看、既東方又現代感、既抽象又有裝飾之美的視覺品味,它是一種令擁有者感到無比驕傲的文化因子,它是一種讓我們在西方美學文化裡暮然回首的力量,它是讓我決定以漢字為研究方向的關鍵。 本創作以漢字的源由與應用發展為始,分析整理漢字圖案在不同領域、不同年代的創作,另外也研究象徵表現手法於漢字設計的學理依據、優缺點及可行性,以探討在漢字象徵表現的海報設計是否有可依循的設計法則。另外從城鄉的定義出發,透過資料的整理,尋找城鄉的形象界定,做為研究創作主題探討的基礎,同時分類整理國內外關於城鄉形象主題的平面廣告與海報創作,歸納設計題材與內容的相關聯系,使本研究的基本資料能盡量完整。 研究者在獲得漢字象徵表現手法應用於海報設計的可行性後,以台灣城鄉形象海報的主題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與作品呈現中,檢驗漢字設計的思考脈胳,整理出象徵於漢字設計的方法,提供未來創作者或後續研究者的參考方向。
  • Item
    雲形應用在活動視覺設計的創作研究-以花蓮縣玉溪地區「雲鄉花海節」為例
    (2007) 李敏雲; tina lee
    摘 要 雲可以造雨來滋潤大地的每一根草一棵樹,與人類生活已產生密不可分之關係。雲紋這氣紋圖案深刻反映了古人宇宙為氣的觀念,氣紋展現左右上下旋轉和升降形態,呈現一種玄妙惑,而以一種秘而不宣的藝術符號,傳達著古人極其豐富的宇宙觀。所以打開一部中國裝飾藝術史,「祥雲」紋飾極盡豐富的形象樣態,顯示了中華民族對「雲」的文化興趣和審美熱情,成為表徵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徵,瞭解雲圖形及古代雲紋與民眾生活之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心理活動及其代表意義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本研究透過對中國雲紋紋樣的歷史演變做系統性的整理分析,深入探討其紋樣的特殊內涵與價值,及與幾千年來與民眾生活之關係,以作為設計概念之基礎,並透過天象觀察雲形變化,釐清出「雲」呈現的吉祥意念、美的意念、情感意念,企圖以新造形模式及美的訴求來發展創作空間。在經濟競爭時代,促銷公關活動已成為現代民眾生活的一部份,透過明確的主題概念輔以寓意鮮明的圖像,視覺設計可協助達到宣傳活動的目的。中國各式紋飾非常多元,各有各個寓意,發覺可古為今用在各項活動主題概念設計上,因此,目前以「雲紋」作為本研究之創作主體,並嘗試運用在各項活動文宣、空間佈置及產品設計上,其成果可提供未來設計者一個具體可行的設計取材方式。 本研究並以花蓮縣玉溪地區觀光產業文化行銷活動作為創作實例,透過設計概念展開與實作,呈現創作實驗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