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
    (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
    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
  • 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楊喆; Yeung, Chit
    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
  • Item
    穿越幻想-城市中的自然景觀:李映蓉雨景繪畫創作研究
    (2020) 李映蓉; Lee, Ying-Jung
    捷運是建構起現代城市的基礎,承擔起交通運輸的移動功能,也形塑了每個城市的特徵與個性。透過街道和城市建築、交通網絡形成的介面,讓我們認識、探索並遊戲其間,街道樣貌常常代表了不同的城市形象,像是一張商貿名片,傳遞著每一座城市的個性和待人處事的細節。 此研究以台北高架捷運雨景圖像為主要繪畫元素,由繪畫可觸性探討雨景在架上繪畫中的悸動情感。來自童年記憶的轉化,將自我移置的幻想和城市雨景做為同構的空間表現,透過自然景觀重新體悟,嘗試在繪畫形式上呈現具象、半具象的經營。最後透過心理學分析,闡述藝術大師們的心理情狀作品,探究城市雨景多變的視覺語彙與深層意涵。 日常生活中,常有視覺感知的瞬間靈感難以描述。於本創作研究筆者專注於水光的日常世界,嘗試把眼睛對周遭世界的短暫感知轉化為永恆。以油畫手法將雨景在畫布框架中重新編排、描繪,使呈現更精準、生動的圖像內容,來記錄平凡生活中的美麗。
  • Item
    黑夜白晝 -東方虛靜美學下的精神性風景
    (2010) 陳鏘旭; Chen Chiang Hsu
    本創作論文以黑夜白晝為題,黑夜與白晝是時間的總和,兩者乃為一個整體,由於地球自轉而產生了黑白晝夜。人類在這宇宙自然定律之下不停運轉。而人類情感之總體,如同黑夜白晝,也蔚為一個整體,是一體之兩面。 筆者以東方美學中的虛靜精神為創作的出發點,從傳統中尋求自我認同以及創新的價值。藉由風景作為畫作的載體,並試圖將時間融入作品當中,使深化的時間性成為畫作裡主要的情緒傳達,期盼作品能呈現出一種具精神性的風景樣貌。 由於當代藝術多數受到科技、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鮮少關注自然與沉默的部分。筆者透過藝術創作中的自我探索與尋求,不斷地去蕪存菁,並且體悟到東方美學裡優雅而富詩意的內涵,以及沉默的力量。然筆者使用的是西方傳統創作媒材-油彩,而非東方藝術的主要語言-水墨,如何將此內涵及美學觀傳達出來為一大挑戰。因此,希望藉由論述,理解東西方民族的宇宙觀與美學觀,並分析東西方風景繪畫中因觀看方式之不同所產生的構圖形式,從中找出差異性和同質性,兼容並蓄地表達在藝術創作之中。
  • Item
    本質.禪機 —「舞動中的張力」水墨創作研究
    (2011) 李素月; Lee,Su-yueh
    本研究是筆者透過事物的內心直觀感受後,獲得舞動的情感符號,試圖從圖像的內在意涵與外在形象來傳達創作者內心與形象精神的合一。不論是否具有風格、是否獨樹一格、是否與藝術潮流吻合,最重要的是形式的產生是否出自內心的需要。因為藝術品是某個意義上的情感表現,畫家在繪畫過程中就能得到滿足。 本研究透過中國美學文獻的探究進入物象本質的觀照。內容觸及老莊哲學思想說明物的屬性及二元對立的兩面觀,以及東方根源事物蘊含的能量與當質點碰撞產生巨大視覺效果的變動質覺能量的頓悟。太極處於寂然不動是一種極危險的均衡,其中包含無限的變動因子。佛家無常論說明變動是一種原則。因此對應自然的動態能量,藝術家必須達到自由境界,才能創造藝術的美。另一方面以西方美學解釋本質直觀,與克羅齊派美學家的直覺即表現、藝術即表達。為了表達舞動效果,透過異質同構、陌生化的手段來強化視覺張力。 「舞動中的張力」在靜止的畫面中,透過舞動主題表現,產生了張力與韻味。創作者試圖從舞動中的生命植物的創作,在平面視覺作品中以水墨創作方法展現,表現韻律及舞動中的圖形知覺。傳達筆者之思想、感情。本創作為達到畫面圖像具有舞動張力的視覺效果,透過重疊、透明、漸層、扭曲、旋轉、簡化、虛實手段來表現深度的內涵,企圖盡可能從自然植物裡產生新鮮概念,再現經驗裡的生命植物。舞動美感的水墨形式回歸到東方思想與水墨精神的傳達。最終目的使得古老的水墨題材,發現一個新的視覺形式。
  • Item
    自然無語
    (2019) 黃綠迎; Huang, Lu-Ying
    本文以景物與內在的對應來探討,借自然中諸多的物質,找尋與情緒相貼合的質地,加以描繪。例如就水來談,有潭水的沉靜微波,溪水的奔放流動,海水的洶湧涵藏。用淺顯易懂的形體做為溝通的媒介,並著墨於畫中的勁道、速度、氣流等,試圖描繪萬物所蘊含的能量。 行走於自然之中,多次感受到自然中的神性,並在那份美感下深刻體會萬物皆有靈,因此所想描繪都不僅是對唯美風景的追求,而是景物與靈的共鳴流通。用最真誠的方式去描繪,不受拘束的與觀者對談,我想真實的藝術是沒有讓何框架和界線的。 文中也藉由歷代畫作深入探討了畫面的簡化、抽象與純化。自然裡無限生命交織,越是繁複越需純化,物與物之間循著生命道理生長,豐富卻不混亂。在了解自然生長道理後,隨心所欲的應用,理解過後的刪減和增添,能合乎於自然的法度內,並遊走於似與不似之間,符合中國繪畫的中庸性。
  • Item
    自然.天趣:林敏玲花鳥創作論述
    (2020) 林敏玲; Lin, Min-Ling
    從歷史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花鳥畫歷經千年,從最初的工筆、寫實再到寫意,所表現的內容,都有不同時間的轉化。花鳥畫發展至今,不論是政治、環境還是人文的主題,每個人都可用筆墨抒發情緒感情,揮灑在紙上。 筆者從事兒童教育歷經三十多年,看到世代的改變,整體環境的變遷,電子產品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性。人們已遠離了大自然,而把生活交給了電腦、電視、手機,造成孩子們的近視與短視,他們失去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失去與大自然親密互動的樂趣。 筆者習畫多年,常去戶外寫生,親近大自然,大自然中有無數的寶藏待我們去探討,此次用松鼠作為「隱喻」,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回歸到「天真」,享受大自然中的「趣味」。 在此論文中,筆者將論述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內容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說明花鳥畫進步與改變的原因,並探討花鳥畫的「畫境」、「意境」與「化境」。第三章以「自然」為出發點探討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並以「松鼠」為例,探討傳統水墨畫與當代水墨畫之間不同階段的創新。第四章介紹筆者如何受人類心理發展歷程的啟發,透過水墨技法創作出「童趣」、「成熟」與「歸真」三個系列畫作。第五章結論,內容包含創作反思與未來展望。
  • Item
    《原初》—水彩與蛋彩混合之創作研究
    (2019) 童武義; Tung, Wu-Yi
    現代工業科技的發展是人類用來征服並支配大自然的產物,由於急速發展,勢力強大到成為人類與自然間的第三強國,自然從此被人工化而失去原形,農地與田園被蠶食壓縮甚至荒蕪,鳥語花香的樹林被改造成「都市叢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風景被新興建築一一取代,從此斷開人類與自然的交流。生活在空污與噪音充斥、灰色泥牆與金屬鋼樑林立的環境中,自然已經疏離,人們最初存在的生命意義受到衝擊而逐漸變質,出現錯置與混亂,反而產生更多的孤寂與不安。 一生致力於讓世人《看見臺灣》的齊柏林(1964-2017)曾說:「山是我的童年,也是我夢想原初的起點。山像是事物的起點,是河川的源頭,孕育各種生物 ,是我夢想的起點,也是我投入空拍領域,一個開始的啟發。」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存或物質享受,在忙碌且失序的工商社會中掙扎,或許早已喪失真實面對自我及初衷的本能? 本創作研究乃以出生地-故鄉農村的自然景像為出發,延伸發展到對臺灣本土的觀察,以渾然天成的臺灣地貌如山川、河流、森林與湖泊為背景,因循內心積累的感動,透過自然界的水木循環生態,探求生命的開端,試圖找回最初的真我。以筆者親身走過的生命經驗與體悟,走出戶外,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作為療癒,讓現代社會令人窒息的龐大壓力得以紓緩;試圖找回如出生嬰兒般,最原始也最積極進取的初心,以最純真的心靈,無差異地看待世間萬物。 「原初」系列畫作採用蛋彩混合水彩技法,蛋彩是一項古老且傳統的媒材,在畫作的表現上十分貼近筆者的「原初」思維。研究中除了探討蛋彩技法的學理及脈絡,也記錄筆者對此技法的研究與心得。企盼藉由本創作的研究探討與反思,讓繪畫技法與創作思維更加精進,也盼畫作得以完整傳達生命的原初,與觀者產生共鳴。
  • Item
    隱隱山語-羅志英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羅志英; Luo, Chih-Ying
    摘要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世界的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具有中國人自古以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天地,及崇尚自然之意境表達,並營造人與自然的連結是一種心靈相照、氣息相通、天人合一的關係與哲學思想。 神話,進入理性時代後就不再是古人記錄歷史的寓言,而是不斷創造新的想像世界,掙脫理性和邏輯的的束縛,讓人透過藝術發展形成新的結合方式,藉以傳達重要事物與訊息,並提醒或思索對生命的影響;同時對令人不安的世界帶來全新的見解。所以神話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可以迫使我們的心靈改革,帶來新的希望。 從藝術的起源發展深究藝術的脈絡,每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除了對藝術領域的執著,更皆有一份不斷創新的使命感。石濤語云:「筆墨當隨時代」,所以現代的水墨創作應依據現代人的觀念、思想、價值、哲學、科學、技法等去改造和重建水墨。筆者以中國的水墨元素與精神為基石,融合現代水墨的形式與技法,運用異材質媒介實驗,發展另類的皴法融合創作,以「似是而非」的象徵、借喻等手法,讓水墨創作上有新的表現形式與面相,並藉以討論現代急迫的生態生存問題。 關鍵字:神話、自然、現代水墨
  • Item
    「自然‧心象」繪畫創作研究
    (2016) 林美珠; Lin, Mei-Chu
    「自然與心象」創作研究是希望透過繪畫的表現,呈現個人經歷最深刻,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美好或瞬間靈感創作的喜悅,自然不只是花草、樹木、山川、河岳,而是可以在任何的地方,包括自然景觀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生活周遭、或旅遊經驗,在平凡中確有不平凡的存在。本文以自然為師,取物象之形,造心中之象。 本系列創作是以具象繪畫為主要表現方式,透過旅行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記錄與萃取自然萬物中隱藏的可視與不可視的世界。並藉由現代主義繪畫之啟發,經由心靈觀想,將腦海中的影像浮現,幻想與創造相互融合所產生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