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2) 林郁蓉; Lin, Yu-Ju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個人背景以及個人行為等影響因素的關係。以 104 學年就讀於雙北市五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進行兩年的追蹤調查,並以自填式結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分析2143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童中高自尊1544人,升六年級有234人自尊降低,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學業表現不佳、自覺健康程度低、有喝酒行為和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六年級學業表現變差、自覺健康程度變差、家庭經濟變差以及被他人霸凌增加者較容易有自尊降低。國小五年級低自尊597人,升六年級有287人自尊提升,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自覺健康程度高和沒有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至六年級自覺健康程度變好、喝酒行為減少和被他人霸凌減少者較容易有自尊提升。建議學校持續協助學業表現較低的學童、營造友善校園防制霸凌、強化成癮物質預防教育等,以改善國小學童自尊。
  • Item
    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介入成效
    (2021) 劉柳吟; Liu, Liu-Y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於改善兒童的同儕適應困擾和提升其自尊的輔導成效。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16名有同儕適應困擾的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次40分鐘,每週兩次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處理。兩組成員皆於實驗處理前、後及實驗處理結束一個月後,接受「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與「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尊量表」施測,所得的資料以SPS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曼惠特尼U檢定法,並輔以回饋單與團體結束後之成員個別訪談作為研究佐證與補充。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對改善兒童之「同儕適應困擾」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提升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自尊」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三、質性資料結果顯示,成員對團體活動感到滿意,書寫故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當每次的故事完成和將替代故事作成小書後,讓成員覺得更認識自己、瞭解同儕適應困擾的原因和找到因應方式,為此感到很有成就感。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或相關輔導助人工作者參考。
  • Item
    國中資優生與普通生幽默風格及自尊之探究
    (2019) 王宜菁; Wang, Yi-Jing
    國中學生若擁有良好的自尊,對自己有正向評價,且適當使用正向幽默來因應外在壓力,則能克服困難、順利發展。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究中學階段不同性別的資優生與普通生在幽默風格及自尊的差異;及幽默風格對自尊的預測力。研究樣本取自全台灣北、中、南各地區,共568位國中普通生與資優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幽默風格量表」及「整體自尊量表」。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幽默風格的部分,資優生的親和型幽默顯著高於普通生,而男生在親和型、自我提升型和攻擊型幽默顯著高於女生 二、在自尊的部分,資優生顯著高於普通生,而男生顯著高於女生 三、不論資優生或普通生,其親和型、自我提升型和自我貶抑型皆能有效預測自尊,其中自我貶抑型幽默對普通生自尊的預測擁有最佳的解釋力,而自我提升型幽默則是對資優生自尊的預測擁有最佳的解釋力。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在未來研究與教育實務方面的具體建議。
  • Item
    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公平知覺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2011) 歐怡秀; Ou Yi-Shi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及公平知覺與自尊之間的相關,以及公平知覺是否調節提供照顧與自尊間之關係。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從國內北區公私立大專校院中,抽取598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孝順責任量表」與「自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階層迴歸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與「自尊」之間沒有顯著相關。 二、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公平知覺」與「自尊」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表示大學生的公平知覺愈高,則自尊也愈高。 三、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與「自尊」的關係,不會隨著其「公平知覺」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亦即大學生的提供照顧與自尊間的關係,並未受到公平知覺調節。提供照顧以及公平知覺是同時各自獨立地解釋大學生的自尊,而且公平知覺的預測力大於提供照顧。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親職教育,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
    (2010) 柯筱瑩; KE, SHIAO-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三者間的關係。為達到研究目的,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父女關係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及「親密關係量表」。本研究以有異性交往經驗者做為立意抽樣的對象,本研究以年齡介於18歲到23歲之台灣北部日間部一到五年級幾所大學之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有效樣本367名。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出生序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沒有差異。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父母同住之女大學生會比父母分住且心理分離之女大學生對父親的「信任」較多,「溝通」較好,與父親的「疏離」現象較少。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父女關係沒有差異。 二、女大學生父女關係各分量表分數與自尊分數有顯著相關。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若表現出較多的「信任」、較好的「溝通」,較少的「疏離」時,則「自尊」較正向。 三、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越好時,則其異性親密關係,除身體親密外,也愈好。換言之,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中,愈不疏離,愈能溝通,信任愈高時,則異性親密關係中除身體親密外,情感親密、社交親密、溝通親密及精神親密就越好。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影響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及個人自尊
    (2011) 朱喜鳳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 個人自尊與其異性交往態度的差異與相關。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基隆市國中三年級的 70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傳播的性知識」、「個人自尊」與「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NANOVA 考驗、Pearson 積差相關及強迫進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基隆市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個人自尊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傳播的性知識及整體異性交往態度上皆有顯著的差異。 2.基隆市不同戀愛經驗之國中生對傳播的性知識與異性交往態度上並無顯著的差異。而戀愛經驗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及自尊是有顯著的差異的,無戀愛經驗者知 覺父母的婚姻關係的親密與和諧程度是較高的,有戀愛經驗者的自尊是比無戀愛 經驗者低落的。 3.子女知覺到父母婚姻關係有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和意見一致性的部分,則子女與 其異性交往目的是有顯著正相關且對性行為的態度上是有顯著負相關。 4.傳播的性知識影響愈多者,在異性交往態度是愈負向的,可以得知受傳播性知識 影響愈多,是愈贊同異性交往,是較看重異性的外貌體型,在性別角色的互動上是愈趨傳統的刻板印象,在婚前性行為的態度是較開放的,在面臨衝突及處理分手議題時較無法理性以對的。 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與個人自尊對其異性交往態度六個構面進行共同預測,「傳播的性知識」變項為預測力最高的效標變項。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0) 陳若芝; JO-CHIH, CHEN
    自尊與個體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個人對自己的感受與評價會影響其行為表現,而個體的行為表現又會影響其與周遭環境、他人互動的關係。本研究主要在探索國中生的自尊、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能三者的現況與三者間的相關情形,並進一步探索自尊與情緒智能對國中生利社會行為的表現預測情況。 本研究以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與新竹縣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43份有效問卷,男生504人,女生539人。以問卷調查法來了解青少年在自尊、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能上的得分情形。採用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描述統計、皮爾森績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針對研究假設進行考驗。
  • Item
    紅鞋女孩的生命旅程:在失落中尋回自我價值之敘說研究
    (2011) 許怡麗
      本研究目的在於釐清自身生命議題的內涵、形塑原因,及其對親子關係、執教生涯的影響與解套方式。希望藉由生命旅程的回溯、書寫與重新理解,尋回自在自適的生命質地。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是採自我敘說的方式,參照Riessman的主張,架構整個研究流程:以個人當前處境的關注為起點,並輔以敘事團體的分享進行經驗的敘說,再將所獲得的回饋融入文本中以進行轉錄。最後,運用Crossley的「整體—內容」分析法,除扣緊生命歷程脈絡的豐富性反覆閱讀、分析文本外,並藉助理論的視框,重新詮釋與理解生命故事的整體意義。藉由經驗我、文本我以及詮釋我三個層次的呈現,進行故事性理解並體現互為主體性的精神。 透過自我敘說,本研究發現自身生命議題的源頭,包括因果業報的錯誤認知、隨諸多失落與負面事件而陷落的自我價值感;從而發展出的生命形態則是忙亂、自虐的生命姿態與僵化、負向的思維模式。然而,借助生命故事的剖析與理論的對話,我發現經過認知視框的轉換、意涵的擴充,生命議題的理解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此外,藉由先苦後甘的敘寫歷程,研究者體悟到:儘管書寫本身即具安頓的療效,並從而發掘內在寶貴的正向資源。然而,從生命糾結的理解到實際的鬆動,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因此,自我敘說只是一個自我探究的起點。   再者,儘管本研究試圖藉助竹教大敘事團體的參與架構多元的理解視角,本身依然存在單一視框的跳脫、生命議題對論文敘寫的影響、生命故事的適宜剪裁以及學術典範與敘說探究的衝撞等研究挑戰與限制。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限制,針對教育工作者、親職父母以及諮商專業人員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
    (2009) 謝巧茹; Chiao-Ju Hsieh
    由於電腦和網路普及,使得網路交友成為青少年的主要活動之一,但也因網路特有的匿名性與互動性,致使網路交友暗藏層層危機和陷阱,而報章媒體中時有所聞的網路援助交際便是其中的一大隱憂! 然而有關網路交友及網路援助交際的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本研究期待能從中了解現今國中生自尊、網路交友現況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選取新竹市國民中學七至八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取得有效樣本544份。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自尊量表、網路交友狀態量表、網路援助交際態度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到的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統計、變異數同質性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以考驗研究假設並回答研究問題。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本研究樣本中,國中生的整體自尊呈現中等的程度、網路交友狀態之認知 情形與行為表現均屬於中等的程度,而對於網路援助交際的看法較為客觀中立,而且對於網路援助交際之行動力偏低。 (二)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的自尊並沒有明顯差異 (三) 七八年級之國中生的自尊並沒有明顯差異 (四) 國中生的網路交友狀態之面向中,僅網路交友之認知因性別、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五) 國中生的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各面向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六) 有網路交友經驗與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國中生,其自尊並沒有差異存在 (七) 有網路交友經驗與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國中生,其在網路援助交際態度各面向有差異存在。 (八) 國中生之自尊與網路援助交際之行為傾向有相關存在。 (九) 國中生的自尊與網路交友狀態能有效預測網路援助交際態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各項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教育輔導人員以及教育主管機關、政府單位作為研究以及實務上之參考。
  • 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之關係研究
    (2015) 陳曉郁; Hsiao-Y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間之關係,並檢視親子性別在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子女的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關聯間之影響為何,包含四組親子配對(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之相關情形,以及子女性別在父母心理控制與自尊、心理分離-個體化及解釋風格間之調節作用分析。 本研究之參與者來自新北市、台北市與桃園市等三個區域中的七所國中,共860位七到九年級之學生,其中男生為433人,女生為427人。研究工具使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自尊量表」、「青少年心理分離-個體化量表」及「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知覺母親心理控制高於父親心理控制,且男生知覺父親心理控制程度顯著高於女生知覺父親心理控制程度。 二、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自尊呈顯著負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中,除父/子配對無相關外,其他親子配對皆呈顯著負相關。 三、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分離-個體化呈顯著正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亦皆呈顯著正相關。 四、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正向事件解釋風格有部分相關;與負向事件永久普遍性呈顯著正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亦皆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事件個別性呈顯著負相關;四組親子配對中,僅父/子配對無相關,其他配對皆呈顯著負相關。 五、子女性別在父親心理控制與負向事件個別性解釋風格間具有調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