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使用左心室輔助器病人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2024) 謝璧光; Hsieh, Bea-Gwoun
    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可以支持病患的血液動力學,作為等待心臟移植至移植手術間連接橋樑;對於不適合移植的病患,心室輔助器亦可成為終點治療,但裝置左心室輔助器病人仍存在有生理、心理之影響,是一壓力事件。目前,極少研究探討其心理症狀以及影響心理調適的因素,本研究目的以前瞻式、縱貫性調查臺灣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的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器,在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其生活品質、心理症狀(焦慮與憂鬱)的變化,並檢視病人手術後影響其生活品質之身心因素。本研究自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在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總計收案11位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病人,以問卷方式調查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生活品質、焦慮與憂鬱狀況:生活品質以歐洲生活品質五點量表(EQ-5D-5L),焦慮以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7),憂鬱以憂鬱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測量。研究方法則採用無母數之佛里曼檢定與魏克生符號  等級考驗進行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之EQ-5D、GAD-7與PHQ-9分數差異檢定;並以逐步迴歸分析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結果:左心室輔助器病人術後六個月生活品質與術後一個月的生活品質相比,進步接近顯著(p = .096),術後六個月憂鬱和手術前憂鬱分數比較是有改善的(p = .046)。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焦慮分數則無顯著差異。影響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是出院後再度入院次數,其次是術後六個月之憂鬱。結論:心衰竭的病人接受左心室輔助器,其術後六個月憂鬱是顯著進步,且出院後再度入院的次數越少能夠預測較佳的生活品質。提示在臨床上告知病人預防再度入院與減低憂鬱,對日後生活品質將有助益。建議透過醫療人員照顧病人減少可預防的併發症,或在LVAD植入之前和之後提供心理評估,從術前到術後追蹤病人心理狀態,身、心、靈整合之全人照護,患者才能得到滿意的生活品質。
  • Item
    心理健康與韌性作為自覺身體健康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台灣COVID-19三級警戒時金融業為例
    (2023) 楊凡靚; Yang, Fan-Ching
    本篇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金融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型態,了解不同背景變項與韌性、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並探討以韌性及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是否作為自覺健康狀態與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採匿名且透過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時間為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截止,研究對象為金融從業人員,包含金融業、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工作者,採取滾雪球式方式蒐集,策略是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LINE等發送邀請給金融業受測者,受測者填寫問卷前皆了解研究目的及同意填寫問卷後開始作答,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間共回收44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39份。本研究採用R進行SEM,檢視韌性與心理健康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韌性、心理狀態(憂鬱、焦慮及壓力)分別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論:除了提升自覺健康狀態外,增加個人韌性程度及減少憂鬱、焦慮及壓力,皆可增加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之生活滿意度。建議未來可研究如何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同時可以研擬如何增強韌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國中生憂鬱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拒網自我效能的調節式中介效果模式
    (2021) 陳冠竹; Chen, Kuan-Chu
    本研究旨在檢驗國中生的憂鬱情緒、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間之關聯性,並釐清拒網自我效能是否能中介憂鬱情緒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以及現實社會支持與虛擬社會支持是否能分別調節憂鬱情緒對拒網自我效能的預測關係。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以臺灣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共取得有效問卷1,129份,並使用「個人資料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之憂鬱分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等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國中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20.03小時(標準差為17.16小時)且有90.6%之國中生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2)國中生之時間管理能力與網路成癮傾向呈顯著負相關;(3)憂鬱情緒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拒網自我效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5)拒網自我效能可部分中介憂鬱情緒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6)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能調節憂鬱情緒對拒網自我效能之負向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了國中生憂鬱情緒、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調節式中介模型,並建議若欲預防網路成癮,可同時降低憂鬱情緒與提升拒網自我效能,且若能提升現實社會支持與降低虛擬社會支持,將能更有效預防國中生沉迷於網路之風險。
  • Item
    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李靜如; 林邦傑; 修慧蘭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以國內805 位有戀愛經驗大學生為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用來刪題與發展模式;另一組用來驗證模式。在模式適配良好且穩定情況下,得到如下結論: 1 逃避依附與焦慮依附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而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2逃避依附會透過困擾的自我揭露,間接影響社交自我效能,再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 3焦慮依附會直接影響憂鬱;4 焦慮依附會透過寂寞間接影響憂鬱;5焦慮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會大過逃避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6困擾的自我揭露對寂寞不具直接影響力,困擾的自我揭露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
  • Item
    亞斯柏格青少年之負向思考
    (2009) 羅玉慧; LO. YU-HU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亞斯柏格青少年(Asperger,下文簡稱AS)與一般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的表現和差異。本研究以青少年自動化思考量表(Children’s Automatic Thought Scales,簡稱CATS)為研究工具,並以台北縣、市地區的394名國中生建立常模,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七年級至九年級的亞斯柏格青少年及其家長各49名,並依配對條件選取一般青少年202名作為對照組。本研究分別請一般青少年、AS青少年及其家長填寫CATS,比較一般青少年和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及憂鬱、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敵意分量表得分的表現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分及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平均數雖然略高於常模,但是落於一個標準差以內,顯示他們整體表現均未達臨床顯著水準。 二、 AS青少年在負向思考總量表、社會焦慮、身體焦慮、憂鬱、敵意分量表的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三、 AS青少年與母親除了在身體焦慮分量表得分達顯著差異外,兩者在負向思考、社會焦慮、憂鬱、敵意問題未達顯著差異,顯示AS青少年與母親的答題情形相似,AS青少年只有在身體焦慮問題得分高於母親。 四、 就組內差異而言,三組(AS青少年、對照組、AS母親)均顯示出敵意分量表顯著高於其他分量表。 五、 AS青少年負向思考高分群百分比高於一般青少年,一般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為2~6%,AS青少年高分群比例約為12~20%,AS母親高分群比例為4~16%。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及限制,對AS青少年的教學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高中職生解釋風格、認知調節策略、自我監控覺察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之關聯
    (2013) 陳昱潔; Yu-Chieh Chen
    國內以解釋風格為主題的相關研究並不算少,但以高中職學生為探討對象的研究卻相對缺乏。此外,解釋風格與憂鬱之間的關聯已被證實,但其中是否仍存有可以改變此聯結的契機,鑒於此,本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解釋風格、認知情緒調節策略、自我監控覺察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的關聯;二、瞭解上述影響變項分別對於憂鬱與生活滿意度的預測力;三、探究解釋風格與認知調節策略以及認知調節策略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可能有的組合特徵;四、探討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以及自我監控覺察在研究變項中的角色與影響。 本研究以大台南地區之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共計758名為受試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每位參與者共填寫六份量表,包含基本資料、解釋風格量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量表、自我監控覺察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根據研究目的以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假設考驗。 結果發現:一、高中職生解釋風格傾向愈傾向正向事件穩定性,愈少傾向負向事件穩定性及負向事件普遍性者,會有較少的憂鬱症狀與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二、高中職生使用較多適應性的正向認知策略如重新正向評估、重新關注正向事物與重新計劃等,較不容易產生憂鬱,反之,若使用較多不適應性的認知策略,如反芻、自我責備與責備他人則會有較高的憂鬱風險以及較低的生活滿意度。三、解釋風格與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以及認知情緒調節策略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具有典型組合特徵。四、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在解釋風格與憂鬱及生活滿意度間具有中介效果。五、自我監控覺察在正向認知情緒調節策略與憂鬱間具有調節效果。研究者也據此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中可供介入與參考的重點。
  • Item
    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
    (2010) 王嘉琪; Wang Chia-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等求助內在知覺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 (1)不同性別在各變項之間差異的情形 (2)各變項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5)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對「求助態度」路徑的差異。 以東台灣與北台灣之公私立666位大學生為受測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自尊量表(SES)、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求助社會污名量表(SSRPH)、求助自我污名量表(SSOSH)、求助態度量表(ATSPPH-SF)與揭露預期量表(DES)等六部份。 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只在「揭露預期風險」、「揭露預期效益」、「求助態度」有顯著差異;在「自尊」、「憂鬱情緒」、「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沒有顯著差異 (2)「憂鬱情緒」、「自尊」、「維持自我信心」、「減低自我感」與「揭露預期效益」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自我污名化」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化」「求助自我污名化」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扮演中介角色 (5) 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的各變項對「求助態度」的影響路徑不同。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 Item
    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2009) 林美芳; LIN,MEI-F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差異情形,同時探討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1,244 位臺北市高職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多元完美主義量表」、「生活壓力量表」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t 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不同年級與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完美主義之分析 1.不同年級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完美主義上有顯著差異,高職三年級學生的「他人取向完美主義」高於一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的「他人取向完美主義」亦高於一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完美主義上有顯著差異,高職女學生的「自我取向完美主義」高於男學生。 二、不同年級與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生活壓力之分析 1.不同年級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生活壓力上有顯著差異,高職三年級學生的「自我方面生活壓力」高於一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生活壓力上有顯著差異,高職男學生的「學校方面生活壓力」和「異性交往生活壓力」高於女學生。 三、不同年級與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憂鬱傾向之分析 1.不同年級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憂鬱傾向上有顯著差異,高職三年級學生的憂鬱傾向高於一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憂鬱傾向上有顯著差異,高職女學生之憂鬱傾向高於高職男學生。 四、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的關係 1.臺北市高職學生的完美主義與憂鬱傾向之間為正相關。「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與「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能有效預測其憂鬱傾向,預測力達13%。 2.臺北市高職學生的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間為正相關。「自我方面生活壓力」、「人際交友生活壓力」與「學校方面生活壓力」能有效預測其憂鬱傾向,預測力達37%。 3.臺北市高職學生的完美主義與生活壓力之間為正相關。「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要求他人完美主義」能有效預測其生活壓力,預測力達13%。 4.臺北市高職學生之完美主義與生活壓力能有效聯合預測其憂鬱傾向,預測力達34%。
  • Item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
    (2017) 許胤筠; Hsu, Yin-Yun
    本研究旨在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並探討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之關係,以領域特定性觀點檢視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探討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模式。本研究先透過前導研究,以300位台灣大學生為樣本,使用因素分析以及變異數分析聚焦六個不同類型之領域,作為正式研究之特定領域,包括學業、口語表達、外貌、時間管理、運動與健康領域。在正式研究部份,採用問卷調查法,以322位台灣大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利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柯氏憂鬱量表,以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因素分析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而本研究以六個單一領域、各領域加總計算,以及各領域因素萃取作為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探討其與憂鬱傾向的相關性,藉此了解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1)儘管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的指標達顯著差異,但不同領域間高相關,以及六個領域經過因素分析為單一因子,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2)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指標的排序上,特定領域顯示性別差異,男性在運動及健康領域設定個人標準高於女性;(3)本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係數達顯著相關,但以學業領域、各領域總和及因素萃取等三種計算指標與憂鬱相關係數未達顯著差異;(4)本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高憂鬱情緒者,完美主義與憂鬱具有更為強烈之關聯性。文中針對上述結果在研究方法以及概念上進行細部的說明與討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處遇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 Item
    在臺國際學生知覺微歧視、跨文化適應壓力以及憂鬱之相關研究
    (2015) 李欣怡; Lee, Hsin-Yi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人口學變項之國際學生在知覺微歧視和跨文化適應壓力之差異情形,以及知覺微歧視、跨文化適應與憂鬱之相關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各區的大專院校國際學生,進行「種族微歧視量表(Racial Microaggression Scale)」、「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壓力量表(Acculturative Stress Sca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修訂版(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Revised)」與基本資料問卷的施測。填答有效問卷的研究餐與者共213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121人,平均年齡為23.7歲。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逐步迴歸分析。所得研究結果為:女性、高加索白人/歐洲人、有穩定關係與修讀正式學位之國際學生於知覺微歧視的得分顯著較高;亞洲人、旅外華僑與修讀正式學位之國際學生於跨文化適應壓力的得分則顯著較高。另外,國際學生之知覺微歧視、跨文化適應壓力與憂鬱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且知覺微歧視及跨文化適應壓力可聯合解釋在臺國際學生憂鬱的總變異量的31%。 整體而言,本研究以多元文化觀點,探究不同族群的國際學生在微歧視和跨文化適應壓力表現上的差異性,以及微歧視和心理健康的關聯性。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建議未來研究可檢驗在臺國際學生的知覺微歧視種類別、修正微歧視的定義以適用於各種文化脈絡、探討臺灣人對國際學生之觀感,以及研究國際學生於跨文化適應歷程中的正向因素(例如: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