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與職涯歷程之研究─以雙北地區私立中小學為例
    (2023) 諶劭宇; Chen, Shao-Yu
    目前臺灣有許多學校透過探索教育的理念及戶外冒險的元素,設計探索教育相關課程,並將其發展為學校特色課程。然而,探索教育課程納入公立學校體制內實施時,學校可能考量財力、物力及學科教師課務繁忙等因素,致實施方式多以委外聘請專業探索活動師資模式,協同校內教師教學,或以戶外教育形式辦理;但私立學校因擁有較多的資源、課程發展自主性也較高以及將探索教育定位為校本特色課程等因素,故部分私校會成立專責的探索教育相關單位,讓探索教育課程持續在學校深耕發展。研究者目前是雙北地區私立學校探索教育教學中心的教師,以下簡稱「探索教育教師」。目前,雙北地區成立探索教育相關單位、將其列為該校的校定必修課程並實施常態性教學的有三間學校,渠等學校透過招聘方式,將不同專業的探索教育師資引進學校體制內,聘任之師資,有些具有正式教師資格、有些具有戶外指導員執照或其本身已有從事戶外教育經驗等,此多元而專業化的師資,其共通性係對探索教育的憧憬與大自然的熱愛具有高度的熱忱。然而,探索教育教師願意進入私校任職的原因?進入學校前所具備之專業能力為何?以及在學校任職時,其專業能力及職涯發展是否有提升或符合個人期待?這些都是研究者想探究的動機。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法,研究對象為111學年度任職於雙北地區私立學校探索教育相關單位之探索教育教師,服務時間至少3年以上。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設計訪談綱要,並於資料蒐集後,進行整合與分析,配合研究目的進行探究、歸納,最後作成結論,提出建議及後續研究的方向作為研究結果。本研究目的為探究「探索教育教師職涯與專業發展歷程」得出具體有建議性的研究結果,可提供目前任職在學校之探索教育教師與有志於擔任探索教育教師之參考,並可作為探索教育教師發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依照訪談資料歸納整理後,列出下列結果,「探索教育教師職涯與專業發展歷程」整合如下列三個面相六層面來做延伸。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一、探索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歸納為(一)硬性技能、(二)軟性技能、(三)概念型技能。二、探索教育教師個人特質:(一)能夠接受在戶外環境下工作、(二)喜歡與人互動、(三)具備良好溝通能力、(四)工作上充滿熱忱與熱情、(五)具備良好觀察力、(六)具備正向、自律之道德修養。三、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困境:(一)博而不精的窘境、(二)缺乏時間的困境、(三)經費不足的難處、(四)需求認知的落差。四、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進程:可歸納為(一)奠基期、(二)適應期、(三)精熟期、(四)統整期。探索教育教師職涯發展:五、探索教育教師轉任學校途徑:歸納為經他人引薦。六、探索教育教師持續任教動機:(一)看見成長與蛻變、(二)設計與創新課程、(三)穩定薪資制度、(四)固定的作息時間、(五)身為教師而榮。七、探索教育教師職涯困境:(一)體能隨年齡漸長而式微、(二)對探索教育教師認同感較低、(三)單位組織升遷不易、(四)已婚女性探索教育教師之家庭照護。八、探索教育教師職涯發展進程:(一)早期職業生涯、(二)中期職業生涯、(三)中長期職業生涯。專業發展與職涯綜合討論:整體探索教育教師歷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階段任務(一)轉任學校前階段(探索、接觸)、(二)初任教師導入階段(適應、學習)、(三)勝任教師精進階段(帶領、創新、統整)。關鍵字:探索教育教師,職涯發展,專業發展
  • Item
    一位探索教育指導員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
    (2020) 翁淑暖; Wong, Sun-Nuan
    本研究從「我」身為一位探索教育指導員,回顧個人的專業發展歷程,透過學習歷程各個階段的發展及生命經驗的敘說,探討塑造自己成為探索教育指導員的專業發展之關鍵點。 研究方法以自我敘說方式呈現,運用資料收集、經驗整理、自我分析、重新建構、掌握脈絡,理解生命經驗的意義,建構及觀察反思其脈絡,採用「整體-形式」與「歸類-內容」的敘說模式進行分析。學習歷程以「在職培育」階段:大學求學期間,開啟我對探索教育的熱忱及志向;「導入輔導」階段:進入教學場域工作生涯一至五年,透過理論與實際帶領,豐富我的教學經驗,樹立我個人的專業圖像;「在職精進」階段:研究所修讀課程理論,帶領新進同仁經驗傳承,展開自我批判意識。各個階段的發展作為分析的主題,歸納出在職培育階段的關鍵點為:「個人志向的奠定」;導入輔導階段的關鍵點為:「同仁帶領」、「跨出舒適圈」、「勇於嘗試」;在職精進階段的關鍵點為:「不斷學習」、「省思過程」,並針對自己擔任探索教育指導員面臨離職抉擇的轉折、工作環境的轉變、教學與行政、假日進修時間分配的難題,歸納出「明確的規劃」、「適應及應變」以及「練習取捨」,這些成為自我因應的方式。 期望透過此研究結果對於探索教育指導員能提供更進一步有助於了解自我專業發展歷程的關鍵點,以及自我分析所面臨到的轉折與因應方式,亦期望藉由此研究過程重新建構經驗,理解自己的教育價值觀,進而達到反思及成長。
  • Item
    線上知識分享討論活動與其行為模式探究:以教師/學生社群為例
    (2008) 侯惠澤; Huei-Tse Hou
    數位學習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均受到科技的影響,然而研究發現,由於教師間缺乏知識分享的組織文化,教學知識的互動受到限制,此外,運用網路的專題導向教學中,學生社群也存在著資料分析與互動不足的瓶頸。 上述知識互動的侷限,均將可能影響教學與學習的深度,由於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理論即聚焦於探討社群成員間知識的互動過程,為促進教師及學生社群的知識互動,本研究由三個子研究組成,分別以知識分享理論為基礎,將目前經常被討論運用於促進組織學習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同儕評量(Peer-assessment)兩種互動學習策略與知識分享模式整合,針對教師社群及學習社群設計網路知識分享討論活動,並在研究方法上,同時採取質化與量化的各種研究法,包含序列分析、量化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藉由實徵、長期之觀察研究與行為模式分析,探究在運用各種知識分享策略時,各個子研究案例中社群成員在知識分享內容的知識建構深度與行為模式,以下為此研究三個案例分析之研究發現: (1)運用同儕評量策略於學生社群,雖有一定程度之知識建構,然僅局限於某些層面,在促進知識內化與外化上仍有相當程度的限制,且討論容易偏題,在序列分析上,偏題行為連續性高且達到顯著。 (2)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於學生社群,無論在解題歷程的合理性與知識的建構的深度上,均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於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經進一步檢驗高低成就學生行為的差異,與分析各編碼之間的關聯後發現,其中,高成就學生在提問或釐清問題的行為次數顯著較多,此外,大多數的解題行為編碼次數與知識建構編碼次數均達到顯著之正向關聯,表示解題行為與知識建構幅度有關,然而關聯分析也顯示,學生之學習成就與知識建構編碼次數並無顯著關聯。 (3)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於教師社群,在知識建構之深度上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其解題的行為模式係符合理論基礎,於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此外,教師在提出解答後會有一定程度的反問或釐清問題的行為特徵,惟較缺乏統整式之解答。 (4)在學生社群方面,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的知識建構程度與專注性,均較其運用同儕評量策略為高。 (5)在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方面,學生社群在知識建構程度上較教師社群為高。 由上述結果我們初步了解各策略輔助的面向與瓶頸,並於文中進而提出人為引導介入、策略設計與智慧型代理人科技未來可能的各種輔助建議。 此一系列案例研究可有助於探究數位學習環境下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師或學生知識互動的影響與其實施的限制,其中包含互動學習與知識分享策略模式的整合與結合量化與質化內容分析以及行為序列分析方式之實徵行為pattern分析,對於數位學習下教師或學習社群知識分享策略的評估與發展期待能有重要參考價值。
  • Item
    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
    (2011) 鄭文喬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現況以及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師之專業需求程度,並比較不同背景之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教師在專業需求程度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任教綜合職能科餐飲科目一年以上之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自編之「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現況與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共得有效問卷194份。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現況中,餐飲教學上能獲得硬體方面之 行政支持;課程能依據課綱與彈性原則進行安排與設計;教師依據 學生能力現況訂定教學目標;利用觀察與實作進行評量並將評量結果告知學生。 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在整體、特教專業知能、餐飲專門知能、餐飲教學能力、專業知能提升向度上專業發展需求程度高。 三、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教師在專業發展需求程度上會因畢業科系、教育程度、教師資格、持有證照、任教科目、學校性質之不同對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某些向度造成顯著差異。
  • Item
    教練訓練模式於幼兒園融合情境實施之行動研究
    (2018) 張家瑞; Chang, Chia-Jui
    本研究旨在幼兒園融合情境中實施教練訓練模式,協助學前普通教師增加其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以面對融合情境中的挑戰及增進特殊需求幼兒的參與和學習。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臺中市某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三位學前普通教師、一位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一位特殊需求幼兒及其家長等人為研究參與者。在行動研究修正的循環下,研究者與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三位學前普通教師共同經歷了為期一學期的教練訓練。特殊需求幼兒家長則是以第三者的觀點,提供本研究重要的相關訊息及回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教練訓練模式有效促進學前普通教師的特教專業知能發展。關係建立階段,為未來合作關係奠基,工作坊則協助教師強化並獲得靜態的專業知能。透過初始計畫階段,讓團隊成員能系統化地規劃行動計畫。正式行動階段,透過教練訓練中五個要素的循環,教師們動態地獲得專業知能。評鑑成效階段,確認了教師們達成專業知能發展的目標。 二、學前普通教師在專業知能發展的歷程中,在各面向有不等的正向改變。教師們從缺乏教學策略及課程調整者,轉變為具備特教專業知能者,融合信念上也有所改變。教師們亦跳脫被動地接收策略,成為自信、主動、預防性的問題解決者。不同個性、背景的教師,呈現出不同的專業發展樣貌。相互間討論的增加,讓經驗堆疊出集體效能。最終解決了融合上的困境,提升了融合班級經營的能力。 三、在學前普通教師專業知能成長後,特殊需求幼兒在各方面的參與和學習亦有相當大的改變和進步。除了能高度地參與團體活動、順利地於活動間轉銜外,幼兒亦能獨立自主地完成日常例行工作。幼兒能將目標行為類化至其他的情境和對象,亦帶動了非目標行為能力的提升。 四、在實施教練訓練後,研究者本身亦從研究中有所獲益及成長。研究者透過反思解決了所遭遇的考驗,但亦有困境未能完全有效解決。平等的夥伴關係有助於教練訓練之實施,但主要取決於研究者的經營。研究者在教練訓練的實施過程,獲得了寶貴的實務經驗,亦提升了自身在執行行動研究上的能力。 五、本研究依據現場問題與文獻的指引,歷經前導研究與正式研究的執行,在行動過程中,逐步修正並發展出適切的教練訓練模式運作流程。 最後,本研究就未盡完善之處說明研究限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練訓練實施上的相關建議,以及後續研究之方向。
  • Item
    大臺北地區中小學校長在職專業發展之研究
    (2013) 董柏伶; TUNG,PO-L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臺北地區中小學校長在職專業發展之情形。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文獻編製「中小學校長在職專業發展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含臺北市、新北市)之公立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475份正式問卷,回收計365份,經初步篩選有效問卷36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7%。所得資料進一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肯德爾和諧係數(w)進行分析處理,獲得結論如下: 壹、 中小學校長認同專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並且盡力實行。 貳、 女性中小學校長對於專業發展之落實程度較高。 參、 學歷為研究所以上之校長,在專業發展之落實程度上較高。 肆、 國小校長認為進行專業發展之重要程度,較高於國中校長。 伍、 行政制度規劃上缺少完善專業發展計畫及校長回饋系統,成為校長進行專業發展困境的首要因素。 陸、 專業發展課程實用程度不高,造成校長進行專業發展之困境。 柒、 校務繁忙時間不足,成為校長進行專業發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捌、 行政機關應提供充足且適當之支持資源及建立校長專業學習網絡社群,以降低校長進行專業發展之阻礙。 玖、 課程安排應首重增加實務經驗交流之特性,並且加強課程內容與學校之事物相關性。 壹拾、 中小學校長可抱持熱情並藉由經驗交流,來面對專業發展困境。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及校長個人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
    (2007) 曾信熹; Hsin-Hsi Tse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研究者以三位目前持續從事諮商工作的諮商心理師為訪談對象,藉由他們對其專業發展歷程的故事敘說,採取Lieblich, Tuval-Mashiach 和Zilber(1998)所提出的「整體─內容」分析方式,輔以「類別─內容」的分析觀點,探究偶發事件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與影響層次,以及研究參與者個人內在資源與偶發事件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三位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歷程都存在偶發事件的影響, 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呈現如下:一、偶發事件的本質在於其「意外」與「非預期」;二、偶發事件的結構上,可分為四個向度:(一)涵蓋正、負向事件:對生涯或專業發展產生效應的事件,未必都是正向的,但在這些正、負向的偶發事件中,可能由於個人自身的運用,創造了原本沒有的機會或促成對後續生涯發展的助力;(二)適當時機他人提供訊息:計畫之外的訊息往往帶來了出乎意料的生涯機會,但由另一種角度觀之,可以發現這與個人本身能留心到自己所需或渴望的訊息亦有所關聯;(三)呼應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在專業發展歷程中發揮影響的偶發事件,許多呼應了個人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因此觸發個人採取某些行動回應事件所帶來的機會,也因而帶來了更多的生涯可能;(四)政策的改變:在本研究中,發現到受訪者受到教育政策的改變而影響生涯方向的現象。三、偶發事件的功能:(一)對自我的影響:主要呈現在「增進自我的了解」、「觸發對於生命的省思」、「拓展個人興趣」或「轉化自我概念」等部份。(二)由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發現偶發事件對於諮商心理師「專業取向的發展」與「職業型態的選擇」兩部分,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影響。 在偶發事件影響的層次上,發現到其對諮商專業發展歷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四個層次:一、偶發事件引發進入諮商領域/成為諮商師的動能:在本研究中發現,三位受訪者生涯發展與轉折的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影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偶發事件之所以產生意義與促成成為諮商師的動能,仍需回到背景脈絡、個人特質與當時的生命情況中思考。二、眾多偶發事件蘊蓄生涯轉換的推力:生涯的改變並非在剎那間產生,偶發事件造成的可能是生命中的「漸變」,但這些「漸變」逐漸匯集之後,蘊蓄豐沛的能量在一段時間後帶來整個生涯方向的改變。三、偶發事件關乎過去、現在,也影響未來:偶發事件在專業成長與生涯轉換的推動上,有「漸進疊合」的現象,個人對於偶發事件的理解以及詮釋,隨著時空的位移對於事件的解釋也將有所不同。四、偶發事件在專業發展中發揮安定的力量:在進入諮商領域之後,當後續發生的偶發事件在個人的覺知層面被視為帶來某些價值感、成就以及樂趣時,偶發事件所牽涉的層面也成為了在諮商領域中安身立命的安定力量。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三位受訪者擁有某些內在資源,幫助其面對偶發事件時,能把握或創造對專業發展有益的機會。這些共同的內在資源植基於良好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省思」能力,以及「積極」、「努力」、「勇於冒險」、「有毅力」、「具備彈性」、「樂於學習」、「好奇」、「能夠承擔風險」、「能接受變化」等。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和結果,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電子化歷程檔案應用於專業發展之系統規劃與設計─以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為例
    (2015) 林孟毅; Meng-Yi Lin
    人們在各專業領域不斷地發展,過程中所留下的蛛絲馬跡與成果,都能幫助自我實踐與持續成長,拜科技進步與網路發展所賜,「電子化歷程檔案」能夠將這些證據數位化保存下來。近年來臺灣已有許多大專院校將電子化歷程檔案運用於學校教育,但鮮少以專業發展為取向之電子化歷程檔案供專業從業人員彙整、展示其於專業領域內的各項紀錄與成果。 有鑑於此,本研究乃建置符合專業發展之電子化歷程檔案系統,依循系統開發生命週期瀑布模式之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建置、系統運行五階段,透過Drupal內容管理平台設計並建置屬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之電子化歷程檔案系統,並將本系統之歷程檔案內容以資源描述框架格式轉換成為鏈結資料,藉此使用者能將分散於各處的歷程檔案加以連結、整合。 系統完成上線後,以網路問卷調查使用者對於本研究建置之電子化歷程檔案各項功能與整體滿意度,結果顯示本系統對多數使用者而言接受與滿意度頗高,認為本系統有助於記錄與呈現專業發展歷程,且對其在圖書資訊學專業領域發展有所助益。
  • Item
    當休閒成為工作-水肺潛水教練休閒行為模式之研究
    (2012) 劉秝榛; LIU, LI-CHEN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水肺潛水教練持續休閒參與的原因及專業發展、遊憩專業化與認真休閒之間的行為關係、從休閒活動成變工作時的轉折因素,以及成為工作之後,其工作與休閒之間的關係,以深入瞭解水肺潛水教練從休閒參與到工作後之整體休閒行為模式。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滾雪球抽樣方式取得8位符合研究條件之專職水肺潛水教練為研究對象,利用半結構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並以紮根理論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最後依據各階段行為建構出水肺潛水教練休閒行為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水肺潛水教練皆能經由阻礙協商、內在驅力及外在刺激的影響而進入持續參與歷程。其次研究發現專業發展、遊憩專業化與認真休閒皆為知識與技能上的線性向上發展歷程,並且都有職業發展的可能,以及能形成獨有之社交圈。再者,擁有水肺潛水教練資格之休閒參與者因個人工作的不適與意外的插曲產生工作轉換的契機,加上受到個人興趣、工作特性等內外在因素的影響而促使其成為專職水肺潛水教練。最後,初始的參與動機及認真休閒涉入時間的長短會影響成為專職工作後的工作與休閒關係。
  • Item
    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中階主管經營能力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為例
    (2009) 李育齊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中階主管經營能力與專業發展需求,本研究除了探究學生事務中階主管經營能力重要性與專業發展需求度的看法外,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影響經營能力重要性與專業發展需求度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並以「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中階主管經營能力與專業發展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工具為參考相關研究與量表編制之問卷。該問卷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經營能力重要性量表,包含「領導」、「學生接觸」、「溝通」、「人員管理」、「財務管理」、「專業發展」、「研究、評鑑與評估」、「法律」、「科技」及「多元」等十個面向;第二部分為專業發展需求度量表,亦包括相同上述之十個面向;第三部分為專業發展或進修經驗;第四部分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大學校院學務中階主管對於經營能力重要性的看法,重要性由高至低依序為:「領導」、「學生接觸」、「溝通」、「財務管理」、「人員管理」、「多元」、「法律」、「科技」、「研究、評鑑與評估」、「專業發展」。 二、大學校院學務中階主管的專業發展需求程度由高至低為:「領導」、「學生接觸」、「溝通」、「人員管理」、「財務管理」、「法律」、「多元」、「科技」、「研究、評鑑與評估」、「專業發展」。 三、部分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服務組別及最高學歷學術背景)及學校環境變項(學校性質及學務歸屬)學務中階主管對經營能力重要性的看法有顯著差異。 四、部分個人背景變項(學歷、服務組別及最高學歷學術背景)及學校環境變項(學校性質及學務歸屬)學務中階主管對專業發展需求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五、能有效促進大學校院學務中階主管參與進修或研習活動原因為:上級主管支持與鼓勵、個人具進修成長的意願、進修時間能配合。 六、學務中階主管最喜歡的三項學務進修或研習方式依序如下:觀摩實習、機構參訪/標竿學習、研討會。 七、學務中階主管期待辦理學務研習或進修活動的單位為:相關學術單位。 八、學務中階主管感興趣的專業議題範疇為:學務專題研究。 九、學務中階主管認為最適合辦理學務有關之進修或研習活動的時段為:寒暑假。 十、學務中階主管認為最適合進修教育學分或碩博士學位的時段為:寒暑假。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