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1
  • Item
    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情緒調節能力與退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交互延宕模式進行分析
    (2024) 黃信凱; Huang, Sin-Kai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情緒調節能力與退縮行為在其三歲至六歲期間的縱貫關聯性,並進一步檢視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在其負向情緒性氣質對其退縮行為影響途徑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6月齡組之四波追蹤資料進行次級分析,保留無重大傷病卡與身心障礙證明,且四波調查資料均由同一位親生父母完整填答量表內容之1,203名幼兒樣本(男生佔50.6%)。結果指出,在納入家庭社經地位、幼兒性別的前提下,幼兒在三歲及五歲時的負向情緒性氣質程度均可正向預測其隔年的退縮行為程度,且幼兒在四歲及五歲時的退縮行為程度均可正向預測其隔年的負向情緒性氣質程度,顯示幼兒在五歲至六歲間,其負向情緒性氣質程度與退縮行為程度具有顯著的雙向關聯性。此外,僅幼兒在三歲時的情緒調節能力可負向預測其隔年的退縮行為程度,且僅幼兒在四歲時的退縮行為程度可負向預測其隔年的情緒調節能力,顯示幼兒情緒調節能力與退縮行為程度之間僅具有單向的預測效果。最後,在納入家庭社經地位、幼兒性別預測效果的交互延宕模式中,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在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程度對其退縮行為程度影響途徑不具顯著的中介效果。綜上所述,建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應敏銳覺察孩子的負面情緒,倘若發現孩子容易被周遭環境誘發高強度的負面情緒,則可適時給予撫慰,進而讓幼兒較不易對陌生情境產生退縮,且幼兒若具有較高的退縮傾向,主要照顧者亦可先了解孩子表現退縮的原因,並能陪伴孩子一起面對陌生情境,如此,將可降低孩子在未來被環境誘發負面情緒的機會。
  • Item
    高中生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聯之研究:以創造性自我調節、情緒調節為中介變項
    (2024) 王子軒; Wang, Tz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並考驗創造性自我調節與情緒調節在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間的序列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地區第112學年度的在學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便利抽樣4 所高中職,共11個班級,總計159名學生。本研究以「創造性自我調節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創意自我效能量表」與「自我調整學習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皮爾森相關、階層迴歸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一、傾向使用創意自我效能的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越佳。二、創造性自我調節與情緒調節在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傾向使用創意自我效能的高中職生,會透過增加其創造性自我調節,以及情緒調節的程度,進而提升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協助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之編序式線上互動軟體製作
    (2023) 謝幸曄; Hsieh, Hsin-Yeh
    本專業實務報告旨在研發一套適用於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之軟體。本軟體採用編序教學法進行教學,利用故事引導學生學習辯證行為治療中的情緒調節技巧。本軟體由三名高中學習障礙學生、一位諮商心理師及一位特教老師進行試用,並依據回饋進行滾動式調整,最後完成本軟體。研發成果:一套適用於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之教學軟體。本軟體有別於現今市面上之相關軟體,專為學習障礙學生設計,操作簡單,主題明確。期待本軟體能協助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讓他們能獲得更多支持,一起陪伴他們面對高中時期的情緒變化。
  • Item
    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
    (2023) 吳秉臻; Wu, Ping-Chen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在父母依附關係與獨處經驗中是否有中介 效果,了解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獨處經驗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本研究以 508 位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之形式進行量表填 答,問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情緒調節量表」與「獨處經驗量表」及基本資 料。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和統 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1)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正向經 驗;(2)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3)依附焦慮直 接正向影響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 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與助人相關工作者參考。
  • Item
    公務人員職場情緒經驗及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經驗取樣取向研究
    (2023) 王楚鈞; Wang, Chu-J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務人員職場中所面臨的情緒事件樣態、情緒激發型態及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情形。透過經驗取樣法,收集公務人員職場中的情緒經驗,並分析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本研究採滾雪球抽樣法,收集54位從事行政職之公務人員,在為期2週(連續10個工作日)的經驗取樣階段,每日透過Google表單填答情緒經驗資料。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團隊利用Google表單建立職場情緒日誌選單,並選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短版(TIPI)」、「情緒調節量表(ERQ)」、「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及「正負向情緒量表(I-PANAS-SF)」等問卷作為測量工具。透過卡方檢定、相關檢定及迴歸分析等方法探討研究參與者情緒經驗紀錄、情緒事件類型、情緒激發型態與使用情緒調節策略樣態等,並據以分析公務人員職場中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 研究結果發現:一、參與者的職場情緒激發主要發生在14~17時,並以「工作事件」為最多,情緒對象主要為「工作服務對象」。二、職場情緒事件所激發的負向情緒高於正向情緒。而「工作事件」引發較多的「負向情緒」,「人際事件」引發較多的「正向情緒」。三、在情緒激發後平均使用1.55個情緒調節策略,以「思考解決方案」策略為最多。在面臨「工作事件」類別與對象為「主管」時,均使用較多的「情緒調節(中期)策略」。另外在情緒調節結果中,「人際事件」出現較少的「真實情緒與情緒表達不一致」;而當情緒對象為「主管」、使用「情緒調節(中期)策略」時,均出現較多的「真實情緒與情緒表達不一致」。四、控制參與者背景與人格變項後,發現較常使用「情緒調節(中期)策略」及「情緒調節一致性」越高者,擁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職場情緒調節提出建議,供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社會情緒能力、情緒調節及幽默因應的影響
    (2022) 陳品瑜; Chen, Pin-Yu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份適合國中生的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並了解此課程對國中生的「社會情緒能力」、「情緒調節」及「幽默因應」之影響。本研究採不等組前測後測準實驗設計,針對臺北市某國中119名學生,進行每節45分鐘,共8節的課程介入。分為實驗組59位,接受「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照組60位,接受「一般社會情緒學習課程」。成效評估以「社交技巧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及「人際因應量表」之測得分數,經統計分析後所得之資料為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社會情緒能力」之影響:能有效提升「自我肯定」及「同理心」,無法有效提升「合作」及「自我控制」。第二,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情緒調節」的影響:無法有效提升「認知重評」的情緒調節策略,亦無法有效降低「表達壓抑」的情緒調節策略。第三,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幽默因應」的影響:本課程可有效提升整體幽默感,及其中「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幽默因應能力」、「對幽默的態度」及「笑的傾向」;然未能有效提升「幽默理解能力」及幽默創造能力。此外,在「冒犯憤怒」的情境中,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幽默回應比例」、「社會情緒回應比例」及「親和型幽默比例」;在「出糗難題類」情境中,能有效提升「幽默回應比例」、「好笑程度」及「自我貶抑型幽默比例」。本研究最後進行總結性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教學實務及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 Item
    相輔相成?適得其反?—從導師視角看拒學問題
    (2021) 陳思羽; Chen, Sih-yu
    本研究主要在探索國中階段的導師,在面對拒學個案的處遇時,如何從對拒學問題的茫然焦慮,走向身心的安頓。導師又是如何被其信念影響,建構出對拒學問題的圖像。導師又該如何在拒學處遇的系統合作中,展現其角色價值?本研究採質性取向,分成前導研究與正式研究兩個階段。本研究之9位研究參與者乃以立意取樣的方式產生,前導研究階段2位,正式研究階段7位,為顧及理論的遷移性,取樣時盡量使研究參與者具異質性,如:性別、年資、任教學校地域……等。研究皆以半結構式深入訪談的方式,蒐集曾處理過拒學個案的國中導師的生命經驗,並使用內容分析法將所蒐集的資料,以系統性步驟進行分析,企圖建構出導師在處理拒學個案時的信念圖像。研究發現有三:一、導師在面對拒學問題時,依其心境、行為及態度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階段—問題辨識期、策略嘗試期、心境穩定期。二、導師與系統進行合作時,會因彼此理念、立場與角色期待的不同,而引起系統衝突;互動頻繁、明確分工以及各司其職,是合作順暢的關鍵;系統間的各角色相互支持,則能緩解彼此的負向情緒。三、導師無論是否知覺被系統支持,皆會走完處遇三階段,找到心境調節策略,使身心得到安頓。此研究結果將以具邏輯性的方式呈現,使日後在進行拒學個案的系統合作時,能因理解而增加合作效能,也期待正面臨拒學處遇難題的導師,能夠知覺被同理,找到安頓心靈之道。
  • Item
    伴侶間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與關係滿意度:主角與伴侶相依模式之檢驗
    (2020) 施雅恩; Shih, Ya-En
    本研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突破傳統分析方式假設「樣本獨立性」之限制,以強調關係相互性的統計分析模式來探究伴侶間的相處模式,更細緻地探究雙方在衝突處理、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如何影響親密關係滿意度。 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伴侶間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滾雪球的方式發放問卷,共邀得93對交往中情侶及已婚夫妻參與本研究。研究工具主要使用三份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及關係品質量表,採「主角與伴侶相依模式」(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以下簡稱APIM)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夫妻及伴侶雙方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傾向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聯,並著重於各變項對於伴侶雙方的相互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單看衝突因應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可知,男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同時具有「主角效果」及「伴侶效果」;而女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僅具有「伴侶效果」。而針對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不論男女,使用「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皆會對自身之關係滿意度帶來正向影響,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則會對自身關係滿意度帶來負向影響,僅具「主角效果」。 而同時考量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時,可發現男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對自身及伴侶之關係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同時具有「主角」和「伴侶效果」。而女性使用「逃避型」衝突因應策略及「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身滿意度帶來顯著正向影響;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身滿意度帶來顯著負向影響;皆為「主角效果」。而女性若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會對伴侶之關係滿意度帶來顯著正面影響,具有「伴侶效果」。   此外,若考量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中正負向情感─「充實感」與「後悔感」之影響時,研究結果顯示:對女性來說,使用正向或負向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充實感有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相反,具「主角效果」;而男性若能在關係中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則會對自己及伴侶的充實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同時具有「主角」與「伴侶效果」。而在「後悔感」的部分在「後悔感」的部分,結果發現:女性使用「逃避型」因應策略對自身在關係中的後悔感有顯著負向影響、使用正負向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後悔感有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相反,上述皆為「主角效果」;而女性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和「表現壓抑」調節策略會對男性在關係中的後悔感產生負向影響,為「伴侶效果」。對男性來說,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會對自身在關係中的後悔感帶來顯著負向影響、使用支配型因應策略則會對自身之後悔感有顯著正向影響,具「主角效果」;而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則會對伴侶在關係中之後悔感帶來負向影響,具「伴侶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協助男女雙方理解使用不同衝突因應和情緒調節策略時,對雙方關係滿意度的影響,若能多運用正向的方式則能促進關係品質。女性可學習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及「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但在衝突時亦不需強迫自己馬上面對,暫時使用「逃避型」策略也不失為一種正向方式。男性則可學習「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並尊重女性需要透過「逃避型」策略暫時喘息、平復情緒,不要求其立即解決問題,也能多鼓勵女性抒發情緒,避免其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而為關係滿意度帶來負面影響。
  • Item
    更年期婦女自我與情緒調節:四位不同境遇婦女的生命故事
    (2007) 黃于庭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更年期婦女自我認知及關係發展對其自我情緒調節的影響,並探討不同境遇婦女的情緒調節歷程。本研究經文獻探討,發展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研究,由研究者原有的人際關係網中,採立意取樣方式擇取四位45至55歲的更年期婦女進行訪談。本研究結論有: 1. 四位受訪者認為更年期階段外觀老化是自然老化,情緒的產生非完全因為更年期,且有明顯記憶力衰退現象; 2. 更年期婦女的自我與其關係的發展,有相當的關聯性; 3. 更年期婦女情緒的引發因素可分為自我心理、境遇或生命事件和日常生活等三因素; 4. 良好/不良關係發展,使更年期婦女對自我持一肯定正面/否定負面的態度,同時對其情緒調節有加分/減分的效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 Item
    台灣與紐西蘭父母教養型態及教師課堂互動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影響之研究
    (2011) 黃美齡; Michelle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為探討台灣與紐西蘭父母的教養型態及教師與孩童互動策略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影響。為瞭解以上概念,本研究採用了Parenting Style and Dimension Questionnaire (PSDQ: Robinson et al, 1995)及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 (ERC: Shields& Cicchetti, 1998),以台灣北、中、南三區及紐西蘭大奧克蘭地區三至六歲兒童與其父母與教師進行調查。其中,在台灣回收的有效問卷有253份,紐西蘭則有150份。此外,本研究亦分別觀察兩國共六間不同課室,共15位老師之教學情形,並對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藉由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質性分析等方式來瞭解問卷與訪談中所呈現之父母教養型態、教師互動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台灣與紐西蘭的父母均使用民主性教養型態居多。 二、民主式教養型態與幼兒正向情緒調節能力有正相關,而權威性與放任性教養型態則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有正相關。 三、民主性教養方式能有效的預測幼兒的正向情緒調節能力。 四、課堂觀察結果發現紐西蘭的幼教課程大綱對照顧與強化幼兒情緒能力方面有完整規劃與方向,紐西蘭當地教育部亦有相關的刊物輔助教學。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台灣目前進行的幼托整合計畫之教師與政策提出日後可參考之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