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稚園教師利用博物館實施校外教學之研究─以參觀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2010) 林郁雅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教師利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參觀經驗,目的在分析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動機、過程與反思,並了解其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資源需求。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取向,依立意取樣選取8位臺北市具有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經驗之教師,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動機 天文館之展示內容與展示型態符合幼兒學習需要;環境條件利於安排幼兒團體參觀;能主動提供幼稚園師生適切之資源服務,有助教師安排幼兒實施校外教學。 二、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過程 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時,在參觀前之行前準備、參觀中之活動進行以及參觀後之後續活動,皆具有妥善之規劃與準備;惟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角色之教學主導性應更為積極。 三、幼稚園教師對天文館之資源利用需求與意見 在展示資源方面,希望館方能加強規劃多樣化的主題展示活動與幼兒專屬體驗學習區;在服務資源方面,導覽解說宜依觀眾年齡層分級服務、多元開發符合幼教的天文教育資源、教育研習活動以教師利於參與的時間為考量,並提供天文科學教材教具外借服務。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分別對天文館、幼稚園教師與後續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以及後續研究發展之參考。Item 高職階段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與家長轉銜合作之研究(2013) 鍾和村; CHUNG, HO-TSUN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教學校高職部教師與學生家長在高職三年轉銜過程的合作現況,針對轉銜合作方式的使用情況與合作滿意度、轉銜合作內容的合作程度與合作滿意度及對轉銜阻礙情況的教師考量與家長感受等進行調查與分析。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經信效度考驗之教師版及家長版「高職階段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與家長轉銜合作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發放給特教學校與啟智學校教師及學生家長,共計回收家長版有效問卷143份及教師版有效問卷109份。回收問卷以描述統計之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及排序呈現樣本組成情況與問卷填答情形,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配對樣本t檢定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推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轉銜合作方式的運作及合作現況 除電子郵件方式呈現低使用及低滿意度外,教師及家長對各項轉銜合作方式均達中高程度以上之使用情況及合作滿意度。教師在各項轉銜合作方式的使用情況上均高於家長,家長亦有中等程度以上的選用情況,顯示教師能充分考量家長的特質,運用多元管道與家長進行轉銜合作,而家長亦能多元選擇下選用適合方式參與轉銜合作。在轉銜合作滿意度方面,教師與家長對其它各項之轉銜合作方式均呈現中高程度以上的合作滿意度。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及家長在部分轉銜合作方式的使用情況與合作滿意度間有顯著差異存在,顯示在部分合作方式的運作上仍有改進的空間。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及家長在各項轉銜合作方式差異之研究結果如下: 1.教師之性別、高職教學年資、學歷背景等變項對轉銜合作方式的使用情況並無顯著 差異。教師僅在不同專業訓練背景上,在使用聯絡簿做為與家長進行轉銜合作溝通 討論的使用情況上有所不同。 2.教師僅在不同專業訓練背景上,在親師座談會時間與家長進行轉銜合作溝通討論的 使用情況上有所不同。教師之性別、高職教學年資、學歷背景等變項對轉銜合作方 式的合作滿意度並無顯著差異。 3.家長在選用「電子郵件」、「個別化教育(轉銜) 計畫時間」及「親師座談會時 間」等方式與學校教師進行轉銜合作溝通討論的使用情況上,教育程度較高在使用 情況高於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子女障礙程度較高的家長對轉銜合作方式選用較多 元且使用情況較多,家長在選用「電子郵件」及「家長接送時間」等方式與學校教 師進行轉銜合作溝通討論的使用情況上,子女障礙程度較重的家長在使用情況上顯 著高於子女障礙程度較低的家長。主要聯絡人為母親的家長在選用聯絡簿與學校教 師進行轉銜合作溝通討論上,顯著高於其它聯絡人(祖父母或教養院)。 4.家長在選用「電話聯絡」方式與學校教師進行轉銜合作的合作滿意度上,家長教育 程度在國中畢業以上者的使用情況均顯著高於教育程度在國小(含未畢業)的家 長。家長在選用「到校接送孩子時間」做為與學校教師進行轉銜合作的合作滿意度 上,以家長教育程度為國中畢業者的合作滿意度最高。 貳、轉銜合作內容的運作與合作現況 教師及家長對各項轉銜合作內容均達中高程度以上之合作程度及合作滿意度。教師對各項轉銜內容的合作程度均較家長積極,而家長對於各項轉銜合作內容的合作滿意度均高於學校教師。家長對於「轉銜目標評估與連結」及「轉銜資訊提供與應用」與學校教師的合作情況較「轉銜能力協同訓練」及「轉銜計畫擬定與執行」向度積極。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及家長在整體及各項轉銜合作內容的合作程度與合作滿意度間均有顯著差異存在,表示教師及家長在各項轉銜內容的合作上仍有改進的空間。 1.高職教學年資介於7-15年的中生代教師在部分轉銜內容上,與家長的合作程度顯 著高於教學年資為16年以上的資深教師。女性教師在「轉銜能力協同訓練」向度 上與家長的合作程度顯著較男性教師積極。大學畢業組的教師在「轉銜能力協同訓 練」向度上與家長的合作程度顯著顯著高於研究所組的教師。 2.教師之高職教學年資、學歷背景及專業訓練等變項上在轉銜合作方式的合作滿意度 並無顯著差異。女性教師在「轉銜目標評估與連結」向度上與家長的合作滿意度顯 著高於男性教師。 3.家長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上者在各項轉銜內容之合作程度皆顯著高於教育程度為國 小(含未畢業)的家長。家庭收入較高(65k以上)者在「轉銜資訊的提供與應用」 上顯著高於家庭收入(25k以下)者。 4.家長之主要聯絡人、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子女性別及子女障礙程度等變項對轉銜 合作內容的合作滿意度並無顯著差異。 叁、轉銜合作阻礙情況的現況 教師對各項轉銜阻礙情況的實行考量均達高度以上考量程度,而家長對各項轉銜合作阻礙的參與感受偏向低度阻礙的情況。教師對阻礙情況的實行考量能預測(解釋)20.1%的家長對轉銜合作的阻礙感受。教師對各項轉銜合作阻礙情況的考量程度對減低家長參與轉銜合作阻礙感受上的效果有個別差異。 本研究將依據研究結果及現況探討結果,提供未來高職階段特教學校在實行轉銜合作過程的具體建議及後續研究方向。Item 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2003) 蔡明富; Ming-Fu Tsai現今特殊教育實施分類方式使特殊教育的標記因而產生,但他人對特殊教育標記之知覺是如何,仍未有定論,唯國內鮮有實徵研究探討與釐清特殊教育標記之議題。基於此,本研究以ADHD標記為例,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除了收集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內容與感受,並進一步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設計兩個研究進行,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壹、研究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知覺 研究一旨在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以台北縣市173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176名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分別由「ADHD標記知覺問卷」收集語句資料,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結果發現如下: 一、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之學校適應 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各類別內容均可歸納成學習適應、行為適應、人際適應與未特定適應。教師易覺察行為、學習適應,而同儕易覺察學習適應,但兩群受試均對人際適應之預測不多。依預測學校適應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覺察,除出現ADHD不專注、衝動與過動症狀外,也出現學習、行為與人際等其它問題。(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三個主要症狀之知覺,以不專注與過動較易覺察,但易忽視衝動。(三)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動態教學活動的學習表現會較好。(四)教師與同儕易覺察ADHD學童之過動、衝動與常規等外向性行為問題,但易忽略ADHD學童內向性行為問題。 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社會距離之知覺 研究一發現教師與同儕在接納情境類別內容均可分成八大類,其中有六個情境類別相同,分別為進入班級、參與教學活動性質、學校適應表現、協助指導、了解個案、未特定等是一致的,但有兩個類別內容有差異,教師提出尋求資源協助與教學安排兩種情境,同儕提出同儕互動與課後活動兩種情境。教師對ADHD學童之接納以協助指導情境提出最多,但同儕則多數提出考量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的表現。如依接納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均願意幫助ADHD學童改善學習適應困難。(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參與動態教學活動接納度較高。(三)教師與同儕均不願意接納ADHD學童出現違反常規行為。(四)教師對ADHD學童的接納需要外在資源協助,同儕在下課一起玩情境對ADHD學童接納度較高。 三、從符號互動理論探討研究一結果 師生在接觸ADHD標記的確會受到不同背景與其扮演角色影響,進而形成自我對ADHD標記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之不同詮釋,此發現支持符號互動理論。 貳、研究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 研究二在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以台北縣各270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採取實驗研究法,在標記自變項設計ADHD、精力充沛與正常學生標記,在行為自變項設計ADHD行為、適當行為、未描述行為訊息,採2×3×3三因子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共18組,每組30人,以「標記與行為知覺問卷」收集受試的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知覺,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ADHD行為是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產生負向知覺主因;另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同儕預測學校適應表現均優於教師;此外,無論學童出現何種行為,教師的接納度均高於同儕。 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ADHD標記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產生負向預測;但不同標記與行為對教師與同儕在接納之知覺均沒有任何差異;此外,學童出現ADHD行為時,精力充沛標記並不會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變得更正向。 三、從社會認知與標記理論探討研究二結果 師生在社會認知運作時,ADHD標記並不一定會使師生產生負向知覺,如提供與ADHD標記有關其它重要訊息,如ADHD行為時,則師生對ADHD標記的知覺不易被簡化,而受到ADHD行為影響產生負向知覺,此發現支持社會認知理論,但駁斥標記理論。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就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工作者應用,以及特殊教育標記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由教師角色轉換諮商心理師之路:探女性諮商心理師的生涯轉換歷程(2011) 蘇沛珊; Pei-Shan Su本研究以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的女性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她們在生涯轉換歷程的心理歷程,並探討轉換歷程的助力與阻力,最後是瞭解性別因素在生涯轉換歷程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詮釋現象學為方法論。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蒐集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之女性的生涯轉換歷程,訪談內容經整理為七份逐字稿之後,再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得出以下五個共同的主題: 一、「從聆聽內在語言至理想與現實之調整」:描述生涯轉換的心理歷程。 二、「滋味雜陳心轉化,樂見自我認同與成長」:呈現生涯轉換歷程中的情緒變化與對自我的看法。 三、「生涯阻力絆我行,勇於開創家庭新界限」:阻力在生涯轉換過程一路羈絆,但卻仍能前進,面對生涯阻力時卻意外重建與家庭關係的新界限。 四、「內在資源增助力,外在條件推往前」:內在資源是回歸自己的內在,尋求生涯與個人的適配性:外在條件包含原先工作環境的挑戰與挫折,與家人、重要他人、靈性信仰的協助。 五、「性別角色兩面『韌』」:女性的角色在生涯轉換歷程中一方面獲得較多的自由,且被支持要有工作並實踐理想,另一方面社會仍對女性有較高期待,期許她們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學校教育與政府政策、諮商工作實務與相關人員提出建言。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就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2013) 葉律均; Lu-Chun, Yeh本文以日治時期的臺籍師範生為研究對象,著重在師範教育之皇民化養成。 本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以及架構;第二章,試圖解釋殖民政府如何收編公學校中優秀的臺籍精英份子進入師範體系,並對皇民化時期前的教育制度進行概述;第三章進一步探討,受同化教育及後來受皇民化教育的公學校臺籍生,在師範學校如何被進行皇民化意識的強化、如何被收編為日本殖民政策皇民化政策下的工具;第四章要訴說的概念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其本身受了同化政策或皇民化政策的意識型態,而畢業後成為老師如何再複製此一意識型態,為殖民政府再製皇民化意識的殖民地人民;第五章則是結論的部分,從本文的探討可以顯示二點的結論,第一是透過師範學校來源的研究可以發現,師範學校具有收編與運用臺籍精英的目的與功能。第二是透過師範學校的教育,以及畢業後成為教師的歷程,可以發現殖民政府對師範生及其所訓練的教師,如何進行皇民化意識的編碼與再製。 從上述兩點結論申論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進行威權體制的黨化教育,可以發現國民政府不僅全面接收了師範學校的硬體設施,同時在內容上也完全繼承師範體系的功能,也就是師範學校沒有被移為它用,仍是被國民政府做為訓練初等教育師資的機關,這可說是國民政府黨化對皇民化的延續。從此可知,不論是皇民化或黨化,師範體系都有其國家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灌輸與洗腦功能,和「政治─教育」的霸權功能。Item 國民中學教師聯合甄試制度之研究:以北北基三縣市為例(2008) 李欣怡; Hsin-Yi Li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國民中學教師聯合甄試制度運作的現況,針對各縣市辦理國中教師聯合甄試的異同之處,以兼顧「招攬符合學校發展需求的教師」與「符合杜絕人情關說的原則」的前提,設計適合台北縣市與基隆市辦理聯合教師甄選考試的方案,俾提供教育主管單位改進制度以及學校辦理教師甄選實務方面的參考。本研究的目的為:一、探討教師甄選制度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二、整理目前各縣市辦理國民中學教師甄選考試制度的狀況。三、檢視國民中學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兼顧選才與防弊之適切性。四、調查學校教育工作者對於國民中學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之共識與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與訪談法進行研究,根據文獻分析結果,作為編製「國民中學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改進意見之調查問卷」之理論基礎,形成調查工具。針對台北縣市與基隆市國民中學教師進行調查,採隨機抽樣方式,抽取18所曾經參與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之國民中學,共發出360份問卷,回收問卷計317份,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28 份,總計有效問卷為289 份,問卷回收率達80.28%。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分析方式採取描述性統計分析與卡方考驗,來進行相關交叉比較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的大綱對二位教育局長、一位國中校長與三位教務主任,共計六位進行訪談。Item 大臺北地區教師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2009) 劉志賢; Liu Chih-shien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臺北地區之教師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並探討不同背景個人變項的國中教師及家長,對於教師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看法上的差異,進一步比較分析本研究發現與林清江研究結果,藉以觀察我國教師職業聲望之演變。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主要參考林清江1991年「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地位調查問卷」,配合社會發展酌以增修,編製「大臺北地區教師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問卷」。研究對象以臺北市、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及家長為母群體,分層隨機抽樣31所公立國中之251位教師、620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所得資料,經過「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分析」、「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Spearman等級相關考驗」、「Kendall和諧係數考驗」等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獲致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臺北地區教師依然擁有崇高職業聲望。 二、教師職業聲望之不同居住地區評比結果一致予高層次肯定。 三、不同背景問卷填答者,對各類教師職業聲望的評定均高居第一、第二層次。 四、「工作性質是否符合專業標準」是評比一般職業聲望之最具影響力因素,這是有別於歷屆研究之重要發現。 五、不同背景問卷填答者,對於影響一般職業聲望評比因素看法大致相同。 六、「教師工作意義與價值」是評比教師職業聲望最有影響力因素,證明教育是神聖的事業。 七、不同背景問卷填答者,對於影響教師職業聲望評比因素看法一致。 八、與林清江研究結果比較,發現教育人員職業聲望歷久不衰,證明「尊師重道」深植人心。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教育工作者,制訂、執行教育政策或後續教育研究之重要參考。Item 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之研究(2017) 于第; Yu, Ti過去幾十年來,高等教育機構面臨了許多的挑戰與改變,如科技快速的發展、經費的縮減、人力的吃緊、嚴苛的評鑑制度及日益漸增的競爭等;另外也面對了不少教學方法、學習成果及機構績效的轉型等問題與壓力。鑑此,為了解決這些挑戰與問題,許多圖書資訊學界的專家學者一再呼籲,大學教師與館員間建立協作關係與實施協作專案的重要性。 建立協作關係與實施協作專案固然重要,但研究者認為能夠成功建立協作關係與推動協作專案的基本關鍵要素應該是「協作文化」。然而,過去卻很少有研究談到「協作文化」對大學教師與館員實施協作的重要,同時也極少看到有亞洲地區的研究學者或館員談論「協作文化」方面主題的文獻。 鑑此,此項研究臚列五項主要研究目的進行探究:(一)找出建構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內涵的要素;(二)探究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東南亞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的重視程度;(三)瞭解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間協作的發展現況;(四)探討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大學教師與館員的背景特性、與其之間協作文化程度、還有其之間協作發展情況的關係;以及(五)比較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如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東南亞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的程度與其之間協作發展情況之差異。 為了蒐集資料,研究者自行設計並開發了二份調查問卷,一份名為「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調查—教師問卷」是給教師填覆的;另一份名為「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調查—館員問卷」則是給館員填覆的。但由於此項研究之調查對象含括了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臺灣等幾個亞洲地區的大學教師與館員,因此每份問卷各有中文及英文二個版本。基本上,此問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填答者的基本背景資料,共七題;第二部分是「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問卷」,係採李克特式五點量表來測量大學教師與館員的協作文化程度,共38題;第三部分則以調查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臺灣等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之發展情況為主,包括瞭解發展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的原因、建立協作關係的方法、實施協作專案的模式、以及執行協作專案之成功因素與困難之處等;另在問卷第三部分的最後還有一個開放性問題,主要希望大學教師與館員能針對個人過去的協作經驗加以描述說明。 研究者利用SurveyMonkey線上問卷平台製作網路問卷,為了蒐集到更多的回覆,研究者透過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臺灣等地的學者、教授、出版商及館員等,幫忙邀請當地的大學教師及館員回覆此網路問卷。於2015年12月到2016年5月期間,共收到612份回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80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約為78.43%。 問卷彙整完畢後,利用SPSS第23版本統計軟體加以整理分析。採用之統計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及成分分析法萃取出構成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問卷的七個構面,百分比及平均數以了解受訪者對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評價,以及對整體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發展的看法及其經驗;t檢定、ANOVA檢定、平均數及雪費事後檢定法以驗證不同背景特性的受訪大學教師與館員對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評價,以及對整體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發展的看法及其經驗之差異性;另由迴歸分析檢驗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大學教師與館員的背景特性、與其之間協作文化程度、還有其之間協作發展情況的關係,最後彙整大學教師及館員針對開放性問題之回覆,以了解受訪者們的意見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探究出,有七個基本要素可以代表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內涵,並開發設計了一份以這七個基本要素內涵為主且可測量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認知程度的「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問卷」。所謂七個基本要素包括:(一)組織的協作環境;(二)協作中的相互利益與責任;(三)協作的承諾;(四)協作的領導力;(五)相互瞭解與溝通;(六)相互尊重與信任;及(七)協作的關係與互動。 除此之外,此研究也發現,在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東南亞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受訪大學教師與館員,其對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發展現況的經驗或看法,確實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整體而言,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概念在泰國及臺灣被大學教師與館員接受的程度略高於新加坡及香港;大學教師和館員的協作發展情況似乎也是泰國及臺灣比較新加坡及香港來得略為積極。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為未來香港、新加坡、泰國及台灣大學教師和館員的協作發展提出了幾項啟示和建議。除此之外,研究者認為大學教師與館員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及有效的溝通與互動是成功發展二者協作關係的基礎;還有,一個協作能否成功的實踐,決定於館員是否有強大力量的使命感,以及教師是否有強烈動機與意願;另外,相互有利應該是激發大學教師與館員彼此共同協作的最大動力;最後,「組織的協作環境」(諸如領導者的支持、學校的鼓勵政策與措施等),勢必需要加以改善,期能幫助香港、新加坡、泰國及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一個具有大學教師和館員的協作文化。Item 公立學校教師對於校外教學法律責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2007) 張孟東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在於以學校及教師的身分為起點,探討台南市公立學校教師對於辦理戶外教學活動中,發生意外事件時可能引發的法律責任問題,並了解教師對於校外教學的法律責任認知與態度,進而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台南市公立學校教師對於校外教學法律責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問卷」為工具,以台南市政府所屬公立高中、國中、國小編制內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分成隨機抽樣,對1000位教師進行施測,有效問卷923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樹、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 台南市政府所屬學校教師對於辦理校外教學時所應負擔的法律責任,有較正向的看法。 (二) 是否參與過法律課程相關研習之教師對校外教學法律責任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三) 有無參與過校外教學策劃之教師對校外教學法律責任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 是否參與過法律課程相關研習之教師對校外教學法律責任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五) 不同學歷之教師對校外教學法律責任態度上呈現顯著差異。 (六) 不同任教年資之教師對校外教學法律責任態度呈現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供相關單位及教師參考: (一)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多舉辦法律課程的研習活動 2擬定一套辦理校外教學活動的標準程序 (二) 對學校的建議 1學校應有危機處理的概念 2幫助教師進修法律相關知識 3接納教師的意見,反映給教育主管機關 (三) 對教師的建議 1提升個人法律認知 2改變以往心態,積極提出法律上的教育建言 關鍵字:校外教學 法律責任 教師Item 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2006) 丁淑萍; Ting Shu-ping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國中教師的自覺疲勞感及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探討其自覺疲勞感是否因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及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並進一步分析國中教師的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對自覺疲勞感的影響。本研究採群集取樣,以台北市十所國中全體教師為樣本,於95年3-4月間以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施測,得有效樣本760名,回收率74.9%。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教師職業壓力各層面以「工作量」所感受到的壓力最大;健康生活型態程度最低分為「運動狀況」;自覺疲勞感程度最高為「身體局部異常疲勞感狀態」。 二、在職業壓力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在健康生活型態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在自覺疲勞感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整體職業壓力與整體健康生活型態具有顯著相關,大致而言職業壓力越高者,健康生活型態越低。 六、不同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的國中教師均顯示,高職業壓力組其自覺疲勞感高於中職業壓力,又高於低職業壓力組;高健康生活型態組其自覺疲勞感低於中健康生活型態,又低於低健康生活型態組。 七、職業壓力與健康生活型態可解釋「整體自覺疲勞感」46.0%變異量。其中「睡眠狀況」、「工作量」、「專業不適任感」、「個人發展」與「組織氣氛」為預測自覺疲勞感之最佳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師、學校、教育、衛生機關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教師職場健康促進實務及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教師、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自覺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