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
    (2009) 洪麗雯; Li-Wen Hung
    大學學生會之運作是達成教育目標、培養公民意識的重要歷程,過去曾是社會改革的動力,法律也賦予學生會存在的合法性。但近年媒體報導,學生會運作遭遇瓶頸。而過去國內以「大學學生會運作」為主題之研究,多以輔導者經驗、法理基礎與意涵為主,較少從學生觀點出發,難以理解學生會成員真實經歷到的學校生活。因此,本研究採「教育微觀政治理論」作為論述主軸,探討「組織生活的隱晦面」,並以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選擇湖畔大學(化名)進行實地田野的訪談與觀察,受訪者有學生會成員、校內其他學生團體、教師及行政人員等。 首先,本研究發現,自九0年代迄今,湖畔大學學生會之運作發展歷經四個時期的轉變,即穩定、衝突、和諧與危機時期。除了大學教授專業自主運作的區塊之外,大學學生會的成立使得原先科層體制主導掌控的學校行政決策,藉由學生會系統性的整合學生意見、爭取教師支持,透過各種權力策略,動搖了學校組織原有的權力生態。但於此同時,學生會本身面臨嚴重的運作危機,學生會的代表性與不可替代性受到質疑。 其次,影響大學學生會運作之因素分析,包含四大層面。在客觀因素方面,一是法規制度的影響,使學生會在行政決策、社團活動、工會抗爭定位中擺盪;二是對政治活動的反感影響學生參與學生會意願;三是學生的角色衝突。在認知差距方面,一是學校與學生會之間,對於學生會是「自治者」或「治校者」的權力定位不同;二是「尊師重道」與「師生平等」的倫理觀念衝突;三是學生會內部對於學生會發展的主軸有「權益派」與「活動派」的爭議。在利益考量方面,一是描述學校行政單位、教師與學生會之間,因為工作屬性差異,為了完成組織任務而造成「專業利益」衝突;二是學生會與校內其他學生團體、學校行政單位之間,在爭取認同與爭取資源上的利益關係;三是來自組織需求與個人需求不同,對於學生本身所造成的「個人利益」衝突,如學生的利己主義傾向與學生會的公益服務理念抵觸、學生傾向選擇有利於自我實現的表現場所。在文化因素層面,包含不同科系文化影響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態度、學生文化以情感為導向。 最後,依行動者使用目的,權力策略大致有「影響型策略」與「保護型策略」。校方與學生會之間的策略使用,由於雙方地位與互動方式的改變,在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特別的是,湖畔大學的各利害關係人都經常使用「情感」訴求的權力策略。
  • Item
    國民中學學務工作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位初任學務主任為例
    (2014) 陳虹君; Chen Hung Chun
    本研究旨在以敘說研究來深入瞭解國民中學初任學務主任推動學務工作的微觀政治。首先透過文獻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小君為研究主體,輔以訪談法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搜集,深入瞭解國民中學初任學務主任推動學務工作歷程中之角色衝突、知覺轉化、衝突協商及政治策略運用之微觀政治,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如下:一、以初任學務主任角色衝突之因應方式而言:挑戰自我與重要他人的影響是進入學校行政的催化劑、透過規律運動與正向思考是舒發壓力與內心衝突的良方、搭建承上啟下的橋樑,增進和諧為主任做為校長幕僚的職責、扮演示範者的角色,以宏觀的角度著眼學校整體發展來推動學務工作。二、與利害關係人知覺轉化而言: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打破孤立文化,創造團隊合作、強化會議功能,糾合群力走向集體領導、運用尊重與溝通,促進成員參與對話。三、與利害關係人之衝突協商而言:權力基於權威而引發作用,透過真誠互動開展影響力、適時拋開情緒、理性溝通、累積人際存摺,強化政治策略的效力。四、政治策略運用而言:面對校長恪遵倫理,採順從策略及理性說服策略、面對導師見招拆招,採理性說服策略及協商策略。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一、對學校的建議:學校行政人員除法令授予之權威外,應對自身「權力來源」重新定位、學校行政人員應具隨時反省、批判自身的知覺型態。二、對初任學務主任的建議:權衡通變政治策略,因應多元的人際關係、建構多元溝通管道,不拘泥於固定溝通模式、保持動態的反省力,避免自我鞏固的宰制心態。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方法採個案群比較研究、研究架構進行處室與處室、行政與一般教師之互動關係,豐富層面。
  • Item
    私立科技大學教師生存策略之研究
    (2018) 林旻慧; Lin, Min-Hui
    本研究旨在瞭解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在學校場域的處境壓力與生存策略,為了能更貼近他們的生命經驗,瞭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與學校脈絡,研究者採用敘說研究法呈現四位私立科技大學教師的生命故事。透過「報導層次」、「詮釋分析」與「批判反思」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輔以微觀政治的視角分析,最後透過經驗意義化的過程,將教師生存策略再概念化並得到相關啟示。 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後,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由於少子化、技專院校改制升格政策等因素之影響,校方為求生存,啟動汰換教師策略,壓縮教師生存空間。 二、由於掌握資源多寡不同,私校決策者與教師間隱存著高低權力位階的差異。 三、系所主管獨攬重權、人治色彩濃厚,削弱教師主體獨立性。 四、私立科大教師承受強大的生存壓力,多採取保護型策略以求自保。 五、私立科大教師在「學校期望角色」與「自身認同角色」的拉扯過程中,往往妥協於前者,將主要利益考量趨近於學校立場。 六、外在的結構脈絡與教師主體能動性,兩者縱橫交錯、相互影響,交織成複雜多樣教師因應態度與策略的圖像。
  • Item
    校園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研究-以基隆市某一高中為例
    (2015) 陳嬿涵; Chen, Yan-Han
    本研究以基隆市某一高中為研究對象,運用2011年至2015年深入個案學校進行探討個案學校校園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現象。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深入個案學校校園權力運作情境脈絡中進行觀察,並透過文件分析及訪談調查法,蒐集所需資料。文件分析內容,包括學校校務會議紀錄、行政會議記錄、家長會會議記錄、相關的官方文件以及個案學校之各種權力運作有關係之團體相關會議記錄。訪談對象包括個案學校校長、行政人員、教師以及家長等等,以了解個案學校校園權力的運作、權力的結構、權力的角色分配、權力的附隨功能等。為了瞭解個案校園權力運作的實際狀況,本研究透過個案學校的正式會議場合、非正式會議場合以及非正式的政治互動場合為本研究進行觀察的場所。 本研究主要包括:學校權力主導者,在思索權力溝通會伴隨著自我鞏固扭曲和不平衡的人際互動。個案學校組織內部與外部,包含區域經濟發展、政治整合與社會文化的交互作用、人力整合、 社群聯盟的夥伴關係等種種因素,造成決策運作的多變性以及資源分配的不對等性。個案學校面臨發展機遇挑戰,希冀透過開放的態度與創新,引導組織學習成長,創造卓越教育績效,解決個案學校校園權力運作的影響。策略學習強調教育創新多元經營、領導管理創新以及教育訓練創新,帶動全體師生正向學習解決個案學校校園權力運作微觀政治現象蘊藏問題之策略。 最後,根據前述結果,分別對主管機關、個案學校以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