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健康與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執行座椅起身與坐下的動作分析
    (2022) 林藝庭; Lin, Yi-Ting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為比較健康與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執行起立和坐下動作的策略差異,以及起立與坐下動作的下肢運動學、動力學與肌肉活化特徵差異。方法:招募10名健康與10名過去一年內具跌倒經歷之男性高齡者。使用8台Vicon紅外線攝影機(200 Hz)、2塊Kistler測力板(1000 Hz)與6顆Delsys無線肌電(2000 Hz)同步收集動作的生物力學參數。參與者在高度等同小腿長、深度等同大腿長一半的木箱上,執行起立和坐下動作各3次。計算動作過程的執行時間;軀幹、髖、膝、踝關節矢狀面活動度;髖、膝關節伸直力矩峰值;質心左右及前後總晃動範圍,以及下肢6條肌肉:臀大肌、股二頭肌、股外側肌、股直肌、股內側肌、外側腓腸肌的肌肉活化。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組別分析,以及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動作的比較(α =.05)。結果: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在關節活動度、下肢力矩峰值、下肢肌肉活化以及質心左右晃動範圍皆顯著與健康高齡者有差異,並且起立和坐下動作在執行時間和上述參數皆有顯著差異。結論: 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在起立和坐下時,額狀面會有更多晃動,並採用屈曲更多軀幹、髖、膝關節,肌肉活化更高或週邊肌肉協同完成,以補償下肢力矩不足和身體的晃動。另外,起立和坐下不完全為單純相反方向的運動。
  • Item
    腹直肌疲勞對下肢跳躍表現與著地負荷的影響
    (2013) 黃膺喆; Ying-Che Huang
    排球選手在比賽中會有反覆的跳躍著地動作,使下肢承受相當大的負荷。下肢關節疼痛是排球選手常抱怨的運動傷害。從以前的研究得知,核心肌群的穩定在四肢快速移動前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目的:腹直肌疲勞對下蹲跳(CMJ)與扣殺式跳躍(SPJ)的跳躍表現與著地負荷的影響。方法:健康的優秀大專男子排球選手12名。使用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與表面肌電收集參與者下蹲跳和扣殺式跳躍時腹直肌與下肢肌群活動的關連性。收集前測資料後,介入腹直肌訓練約10分鐘,並立即收取後測,比較腹直肌疲勞前後的影響。統計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腹直肌疲勞後,質心最低位置提高,跳躍最大高度降低。起跳腳踝關節力矩減少,制動腳負荷比率增加。結論:腹直肌疲勞後,選手無法完全下蹲,導致跳躍表現變差;著地時的策略改變,造成制動腳負荷變大。教練可針對選手的核心肌群加強訓練,以增加選手運動表現的穩定度及降低下肢傷害的風險。
  • Item
    不同阻力與不同座墊位置對自行車踩踏效率的影響
    (2012) 張柏苓; Po-Ling Chang
    座墊位置明顯影響自行車的下肢踩踏,但是阻力改變後的影響仍鮮少被探究。目的:考量阻力介入的情況,以90rpm的固定節奏探討不同座墊位置對下肢踩踏的影響,從中評估最佳運動效率的座墊位置。文獻探討回顧了座墊高度的定義,調整座墊的影響,以及過去研究中的方法學差異。方法:招募11名無經歷過自行車專業訓練的大專學生(身高174.5 ± 6.1公分、體重70.8 ± 6.2公斤、年齡25.3 ± 1.3歲),經過知情同意書的閱讀後自願參與本實驗。實驗設計以2種功率 × 9種座墊位置進行,並擷取運動學、動因學、肌電圖數據,以及舒適度量表的主觀舒適感受。統計方法使用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考驗阻力與座墊位置的相互影響。結果:座墊位置越低越前,下肢關節ROM會減少,踏板衝量不改變,下肢肌肉活化量會降低。舒適度量表則顯示中間座墊高度主觀最舒適。結論:90rpm、低座墊位置,有較佳的踩踏效率。
  • Item
    古巴球訓練對青棒投手投球之影響
    (2011) 林昭宏; Chao Hon Lin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台灣青棒投手經過10週之古巴球訓練,觀察投直球速度、準確度及肌電圖表現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6位高中青棒投手 (年齡:17.6 ± 0.9歲、身高:175.8 ± 7.4公分、體重:72.4 ± 8.1公斤) ,分成兩組為古巴球訓練組8位與一般投球組8位,採隨機樣本做設計,以成對樣本t檢定 (t-test) 做分析,顯著水準為p<.05。結果:投直球速度表現:古巴球與一般投球訓練組 (122.48 ± 13.83與122.73 ± 8.32km)。投球準確度:古巴球與一般投球訓練組 (18.75 ± 12.46與12.50 ± 10.35%)。肌電圖之表現: 古巴球與一般投球訓練組橈側伸腕肌 (436.32 ± 45.77與439.48 ± 45.44uV),橈側屈腕肌 (413.86 ± 95.93與419.83 ± 107.64uV)。古巴球橈側屈腕肌前測與後側 (404.96 ± 93.26與413.86 ± 95.93uV),一般投球訓練組橈側屈腕肌前測與後側 (417.40 ± 106.92與419.83 ± 107.64uV)。結論:古巴球訓練對青棒投手在投直球速度、投球準確度及肌電圖組間之表現並沒有顯著影響。但古巴球訓練組與一般投球訓練組個別在組內之間橈側屈腕肌之分析有顯著影響。因此,古巴球訓練在減速期扣壓動作對橈側屈腕肌的肌力成長有幫助。
  • Item
    網球正拍擊球對軀幹肌電之影響
    (2013) 戴幼琳; Tai, Yu-Lin
    目的:探討網球不同站位與方向正拍擊球在三個階段對軀幹肌電圖的活化表現。方法:以12位男性甲組網球選手 (右手持拍者) 進行2站位 (開放式站位、直角式站位) 與 2方向 (直線、對角線) 的正拍擊球,收集其腹外斜肌、闊背肌、豎棘肌左右兩邊的肌電圖,比較在三個階段 (準備期、加速期、跟隨期) 的差異。以CASIO數位相機的影像分階段。採用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 (α = .05),LSD法事後比較。結果:左腹外斜肌受到方向的影響,對角線比直線活化程度高。六個肌群都受到階段的影響,在加速期活化程度最高,右腹外斜肌、右闊背肌、右豎棘肌與左腹外斜肌在跟隨期次之、準備期最低,左豎棘肌在準備期次之、跟隨期最低。結論:正拍技術打擊對角線時,左腹外斜肌的訓練特別重要。正拍擊球時,左豎棘肌先行活化,決定軀幹開始向前揮拍動作的關鍵。
  • Item
    唐氏症者訊息處理時間變項及其練習效應之研究
    (2003) 許晉祿; Chin-lu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唐氏症者與非唐氏症者按鍵提放工作的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 簡稱RT)、動作前反應時間(premotor reaction time, 簡稱PMT)、及動作反應時間(motor reaction time, 簡稱MOT)及其練習的效應。實驗參加者由10位唐氏症者(18.6士1.5歲)與10位非唐氏症者(16.3 ± 0.6歲)共20位中學生所組成。以Biovision(2000HZ)系統同部收集二頭肌肌電訊號與按鍵提放訊號。每位參與者施作3個區間、每個區間10次為試作。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組別及練習區間,依變項則為RT、PMT、及MOT。所得資料以2(組別)´ 3(區間)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後者為重覆量數;並以最小顯著差異考驗(LSD)法進行事後比較。研究發現如下:(1)唐氏症者在反應時間、動作前反應時間、及動作反應時間皆比非唐氏症者來得遲緩;顯示唐氏症者由於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缺陷需較多時間作計劃執行,(2)唐氏症者與非唐氏症者在反應時間、動作前反應時間及動作反應時間皆有練習效應;顯示練習能使中樞及周邊活動的效率提昇。
  • Item
    女子排球選手沙地起跳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
    (2012) 陳膺成; Ying-Cheng Chen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二個部分:一、透過3D運動學的分析,來了解沙灘女子排球選手與室內排球選手在沙地起跳時,動作結構的差異。二、透過下肢肌群的肌電訊號分析,來了解沙灘女子排球選手與室內排球選手在沙地起跳時,下肢肌群在不同分期的施力方式與差異。以八位女子「沙灘選手」、八位「優秀選手」與八位「次優選手」為研究對象,以二部Casio EX-FH20數位攝影機(210Hz)與一套Noraxon肌電量測系統(1000Hz)進行同步,擷取三組受試者在沙灘排球場地跨步起跳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測所測得之運動學參數與下肢肌群肌電訊號,再以費雪氏法進行事後比較,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之主要結果為:一、「沙灘選手」有較佳的起跳合速度與起跳垂直速度,所以有最大的跳躍高度,和接近垂直的起跳角度。「沙灘選手」的助跑步幅最小,且有向上跳躍的動作,所以右腳支撐期時間最短。且「沙灘選手」有較大的下蹲緩衝角度,所以下蹲期緩衝最長,而下肢關節活動角度較大,也導致有較長的蹬伸期,能有效提升跳躍高度。二、三組受試者在起跳過程中,主要肌群的施力順序呈現相似的趨勢:右腳支撐期為股直肌與股內側肌;下蹲期為股內側肌與股直肌,但腓腸肌與股二頭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蹬伸期為腓腸肌、脛前肌與股二頭肌。「沙灘選手」在整個起跳過程中下肢五個肌群的活化程度皆大於另二組受試者,表示「沙灘選手」的下肢肌群在沙地起跳時有較佳的活化現象,且下肢肌群間施力順序有更佳的適應性。
  • Item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2007) 蔡豐任; Tsai, Feng-Jen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摘要 負重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Weight Training)是一種結合重量訓練可增進最大肌力及增強式訓練可提升動作速度的爆發力訓練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負荷下進行負重下蹲反彈跳(loaded counter-movement jump,簡稱LCMJ,典型的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訓練對爆發力、神經肌肉的徵召活化效果、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等神經力學參數的影響。 本研究以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優秀女子排球選手12人為受試對象(年齡:19.9±1.1歲,身高: 171.8±6.8公分,體重:64.83±6.03公斤)。本實驗先以Quattro Jump單軸測力板測量受試者下肢蹲舉的最大等長肌力,作為個別負荷強度的訂定依據,再隨機選擇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0%, 10%, 20%, 30%, 40%),分別進行有、無反向動作的LCMJ與負重屈膝蹲跳(loaded squat jump,簡稱LSJ)動作測試,並利用測力板、位移計與Biovision肌電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在史密斯訓練器進行LCMJ與LSJ動作的力量、位移與肌電訊號,再以 DasyLab與Acqknowledge軟體擷取相關的神經力學參數。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肌電資料的分析是以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root mean square of EMG, 簡稱EMGrms)來評估運動單位的徵召量,而以中位數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MDF)來評估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與類型。統計方法是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不同負荷與不同負重蹲跳動作對神經力學參數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負重增強式動作在力量與爆發力的輸出上具有力學上的優勢,LCMJ顯著優於LSJ,且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神經支配因素的優勢上則受負荷重量與動作速度的雙重影響而抵銷其肌肉活化程度,這導致LCMJ在各負荷間的作用肌向心EMGrms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在神經肌肉的活化效果上,LCMJ與LSJ之間的向心EMGrms皆無顯著差異,但因LCMJ向心速度快,其MDF均顯著高於LSJ,且LCMJ離心期的EMGrms隨負荷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可見,負重增強式動作的主要神經力學效應在於增加離心期運動單位的徵召量,並在向心期激發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 由本研究結果推論:負荷重量的大小是運動單位徵召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運動單位激發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動作速度的快慢。因此,訓練過程必須兼顧強化運動單位徵召效果的重量負荷與強化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的速度負荷,兩者兼顧,以發揮最大的神經力學效應。而若以負重增強式動作來訓練肌力與爆發力,建議以漸增負荷至30%來訓練。 關鍵字:增強式訓練,增強式重量訓練,肌電圖,生物力學,神經力學。
  • Item
    桌球「側併步」與「交叉步」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2) 張庭睿; Ting-Jui, Chang
    步法是桌球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桌球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步法,能夠經常保持合適的擊球位置,那就會使擊球的速度、力量、旋轉、弧線、落點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於提高擊球的技術水準。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甲組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側併步」與「交叉步」兩種不同步法配合兩種移位距離「遠」與「近」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擷取人體動作反光球資料以及結合三塊KISTLER測力板測得地面反作用力值,經由Visua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設備擷取人體肌電訊號;所有參數均利用SPSS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發現:一、側併步步法有較大之重心水平位移(遠距:1.047±0.093m;近距:0.533±0.108m),移動後較接近來球,但也顯示出較大的身體重心高度(遠距:0.534±0.015H;近距:0.528±0.022H),影響擊球的時機。二、交叉步從啟動至引拍到位花費較短的時間(遠距:0.782±0.161s;近距:0.718±0.061s),但到位後又須花較長的時間回擊來球(遠距:0.259±0.029s;近距:0.209±0.039s)。三、較大的移位距離相對增加對下肢肌群激發的需求,以及增加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關節受力的情形;四組動作總積分肌電有顯著差異的肌群,有些以單位時間的積分肌電比較反而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建議:穩定的回球動作,以側併步為主要步法;但需要迅速到位擊球的狀況,可以交叉步代替;平時練習要將此兩種步法列入練習項目中,增加其熟練度;增加下肢肌群訓練,以增強其肌力以及肌耐力。
  • Item
    優秀男女網球選手正、反拍搶打截擊之運動力學分析
    (2009) 趙曉雯; Hsiao-Wen Chao
    目的:比較臺灣優秀甲組男女子網球選手在網球正反拍搶打截擊動作時之運動學參數、牽張反射對搶打截擊表現的影響。針對競技運動特殊性來探討網球選手在正反拍搶打截擊的過程中是否因為適當的啟動時機而增加搶打截擊的成功率。方法:甲組全國排名前32強之男子(平均年齡21.00 ± 2.33歲,平均身高182.06 ± 2.73公分,平均體重74.62 ± 6.23公斤)及女子(平均年齡20.90 ± 2.10歲,平均身高169.12 ± 3.52公分,平均體重60.38 ± 5.73公斤)各8名慣用手皆為右手的網球選手參與本實驗,在室內體育館內黏貼製作網球場地,利用送球員及控球員來控制實驗過程中的球速及方向,並在實驗場區外以兩台FASTEC Inline的高速攝影機同步收集控球員及受試者2D的運動學資料,九台VICON三維動作捕捉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的全身3D運動學資料以及用DASYLab收集下肢肌電訊號,並收集正反拍各三次成功的數據取其平均值來進行分析,並將所有數據以相依樣本t-test考驗來進行正反拍參數之差異。 經資料處理分析後,本研究運動學參數經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男女子選手在正拍搶打截擊的成功率明顯高於反拍,但開跳步的啟動時機是沒有差異。 二、在搶打過程動量的來源以下肢為主,男子正拍在開跳步離心期的身體重心高度明顯高於反拍;女子反拍在動作腳跟著地的身體重心高度明顯高於正拍。在女子反拍在啟動腳跟著地及擊球的重心速度皆明顯快於正拍。搶打截擊必須縮短球拍與球接觸的時間,增加揮拍力量,雖然男女子在正反拍揮拍擊拍速度方面皆無顯著差異,但在反拍搶打回擊球的速度上是明顯高於正拍搶打。另外,在男子正拍搶打的動作反應時間明顯快於反拍。 經資料處理分析後,本研究肌電訊號經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在牽張反射動作上,在下蹲(離心)期時為了使肌肉能夠有較佳的儲存能量的效能,而花了比上跳(向心)期較多的時間,顯示開跳步動作可能具有利於瞬間能量轉換機制存在。 二、肌肉作用力的大小與預先準備啟動的方向有一致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