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台灣男子籃球職業化的想像與現實
    (2022) 周柏臣; Chou, PO-Chen
    多年來國內籃球一直以半職業化的超級籃球聯賽為主,由於經營不善等因素導致票房年年下滑,多年後國內許多有心人士成立P. League+職業籃球聯盟,在P. League+的成立使得國內籃球再度活絡起來。本研究目的在於暸解台灣男子籃球職業化的現況與挑戰。透過質性深度訪談的方式,將訪談內容整理並分析後,得到以下三項結果:(一)國內職業籃球多年停滯不前,於2020年P. League+職業籃球聯盟成立,開啟台灣職業籃球的新篇章。(二)國內籃球職業化的挑戰為隊伍的增加、各球隊實力的平衡、更完善的規章,以及職業籃球的長久發展。(三) 國內籃球職業化之策略為聯盟賦予球團營運主導權、建立屬地主義、正確的行銷方向,與完善的賽務與規章。本研究建議分為以下四點,(一)主客場的賽制,能有助於屬地主義的落實,進而提升營運的成效。(二)球團為主,聯盟為輔的型態,使球團有更多的空間得以發揮,有助於球團及聯盟的蓬勃發展。(三)提升整體水平及擴大國內市場可避免籃球人才的外流。(四)依據人口分布的狀態,平衡各地方球隊之數量才能發揮到最大的效益。
  • Item
    籃球進攻時間規則修改對於攻守表現之影響-以SBL及WSBL為例
    (2022) 許靜怡; Hsu, Ching-I
    本研究以進攻時間規則改變為主題,探討獲得進攻籃板後進攻時間由24秒減少為14秒之進攻時間規則修改,對於聯盟整體及球隊攻守數據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目的為探討進攻時間減少對於攻守表現的影響。研究對象為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SBL])及女子超級籃球聯賽(Women's Super Basketball League[WSBL]),樣本區間依2014年規則修改實施前後三年共六個球季,攻守數據,採計項目包含:兩分球、三分球與罰球之出手次數、命中次數及命中率、進攻籃板、防守籃板、總籃板、助攻、阻攻、抄截、失誤、犯規及總得分共18項。並採用球隊例行賽數據;透過官方網站所提供之攻守數據蒐集至Microsoft Excel進行統整,並採用SPSS23.0軟體進行分析統計,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並以α=.05為顯著水準進行統計考驗進行資料分析,以及Peaeson積差相關分析攻守數對於總得分之相關性差異,以進一步探討進攻時間規則修改後對於比賽所造成的影響。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規則修改後對於SBL及WSBL攻守數據表現產生影響,對於三分球出手數影響最為明顯,其次為助攻。 二、規則修改後SBL及WSBL兩聯盟攻守數據改變趨勢除三分球出手數之外,其餘項目並無相似趨勢表現。 三、攻守數據對與總得分的相關性結構產生改變,但SBL及WSBL兩聯盟與各隊皆不相同。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因三分球出手數提升,建議加強三分球訓練,以確保三分球出手的把握度及穩定性;又因助攻數下降,建議擬定進攻時間較短情況之進攻戰術;而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納入球隊球員組成內容進行探討或是研究其他層級球賽數據,可更清楚了解台灣籃球在規則修改後的趨勢發展。
  • Item
    結合Kano二維品質模式與IPA分析探討觀賞性運動-以SBL、UBA、HBL為例
    (2019) 黃寯威; Huang, Jyun-Wei
    本研究藉由建構完整賽事之研究量表,探討國內最受歡迎的三大聯賽SBL、UBA、及HBL,利用Kano二維品質模式歸類出服務品質屬性後,結合IPA找出目前賽事服務品質的缺失並提出改善方針。本研究回收有效樣本468份,分析結果如下: 一、 目前三項賽事SBL、UBA及HBL的現場觀賽觀眾以男性居多並結伴同行,平常都有接觸籃球,此外UBA及HBL的觀眾大多職業為學生。 二、 39項服務品質內,沒有被歸類出必要品質屬性及反向屬性的服務品質。 三、 在IPA分析中,三項賽事只有一項共同的品質在優先改善區內,為 (37) 門票取得便利性,三項賽事的主辦方要特別注意並改善此項服務品質。 四、 服務品質若位於優先改善區且SSI或DDI大於平均數需要被最先改善,SBL有4項需要被優先改善 (1、22、30、37),UBA有4項 (8、25、30、37),HBL有5項 (1、8、15、22、37)。 五、 SBL的滿意度是三項賽事中最低的,代表三項賽事中目前觀眾對SBL最不滿意。 六、 人口背景在SBL賽事會影響觀眾對Kano服務品質之認知,但在UBA及HBL上較不顯著;此外在SBL、UBA及HBL,球隊支持並不會對滿意度有影響。 本研究根據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建議,給予學術上相關研究方式應用之參考外,在實務上也提供相關賽事改善的依據。
  • Item
    現場觀眾觀賞動機與休閒效益體驗相關之研究-以2010年七季超級籃球聯賽為例
    (2010) 傅芊清; Chien-chin Fu
      籃球從民國四十年開始,在政府大力推廣之下,逐漸形成熱潮,並且成為國人最喜愛的運動之一。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觀賞動機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以2010年第七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為研究對象,並且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相關資料,問卷內容包含:人口統計變項、觀賞動機量表與休閒效益量表共三個部份。研究地點為臺北市立體育館與新莊體育館,總共發放49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50份,有效問卷率為91.84%。問卷回收後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所得結果為: 一、2010年第七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以「女性」居多;教育程度為「大專」為最多數,其次為「高中職」;婚姻狀況為「未婚」居多;職業是以「學生」;支持球隊以「達欣工程」為最多數,其次為「臺灣啤酒」與「裕隆」。 二、2010年第七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在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與支持球隊之觀賞動機與休閒效益上均達到「顯著差異」。 三、在整體觀賞動機與整體休閒效益以及整體觀賞動機與心理效益間,皆有「高度相關」存在;而觀賞動機與休閒效益其它構面間,也呈現「中度相關」。 根據以上結果,研究者建議舉辦賽事之相關單位可以開發學生族群以外之新市場,並且舉行售票之相關促銷活動,以期增加觀眾之現場觀賽之數量。並且將例行賽之賽程移至中南部,拓展北部以外的市場。
  • Item
    以NBA經營與制度探討臺灣籃球職業化之發展
    (2008) 莊鎮安; Chen - An Chuang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美國職業籃球運動的經營方式與主要制度,並藉由瞭解其成功經營方式與完善健全的制度,找出國內SBL可參考的方式,並擬出SBL邁向職業化的策略。【方法】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瞭解美國職業籃球組織並比較其與國內籃球組織之差異;輔以深度訪談法訪談國內SBL球團的相關人員及學者專家擬出SBL邁向職業化的策略。【分析方式】所蒐集到的資料經編碼分類後加以歸類、命名。【結果】從NBA的組織管理體系、經營收入、後備人才培養與法規制度等四個面向發現,一個統籌單位的形成,對於職業運動發展有相當的影響。相較於臺灣,組織的分權不均、門票與權利金收入分配所產生的問題,都深深影響著SBL的發展,而後備人才的培養與法規的制訂都是職業運動所不可欠缺的要素。而除了這四個面向外,球員管理、場館問題、屬地主義、利益資源分配問題也都是SBL目前所遭遇到的問題。【建議】國內籃球如要有更好的發展,籃協與委員會的權責須加以釐清,且在收入分配方面也要有所區分,如能將制度明朗化,相信臺灣籃球必將走入另一個高峰。
  • Item
    SBL超級籃球聯賽球員生涯規劃之研究
    (2008) 何守正
    籃球運動自1891年由詹姆士‧納史密斯(James Neismith)博士所發明以來,一直是最受世人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政府遷台四十餘年來,台灣籃球運動一直以業餘為主,目前的 SBL超級籃球聯賽亦為半職業型態,在籃球再度職業化之前,所有參賽的球員必須培養與發展另一項專長,並進行生涯規劃。本研究試圖了解超級籃球聯賽籃球員對生涯的規劃模式。本研究於2008年3月1日至3月31日進行調查,研究對象為目前SBL所有參賽球員為對象,共回收94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30歲以下的球員佔了八成以上,大部份球員集中於台北,又以台灣師大和台北體院最多。在目前球隊年資以一年居多。大多數未婚。家庭成員狀況,將近八成的球員有二到三位兄弟姐妹。SBL球員的目前大部分居住在球團宿舍,比例將近五成。SBL球員目前來自球團的平均月薪以「25,001~50,000元」和「50,001~75,000元」最多。父母親的社經階層都不高。生涯規劃部份,大部份球員希望打到30歲退休,屆時能有「501~1,000萬」的積蓄。目前最擔心事物為「退休積蓄不足」,退休後最希望從事的工作為教練。生涯規劃的方式,以「上課進修」最多。工作滿意部份,球員對於「球技部份」的同意程度最高。整體環境的部份,七成球員認為應該增加球員工會,另外對於球團的滿意程度最高。不同年齡、隊伍對於生涯規劃有顯著差異。不同隊伍、居住房子對於工作滿意達到顯著差異。不同隊伍和居住房子對於整體環境評價達到顯著差異。
  • Item
    「迷妹」? SBL女性球迷觀賞方式之研究
    (2010) 許立緯; Hsu Li-Wei
    本研究的目的在從去本質化和性別解構的角度,探究女性球迷觀賞超級籃球聯賽(SBL)的行為、比較女性球迷和男性球迷的看球差異,以及「迷妹」論述被建構的脈絡。本研究使用田野觀察法、深度訪談法、以及文本分析。在SBL場域,觀察現場男女球迷的觀看方式;在臺灣籃球相關的網路論域,收集並詮釋相關論述的文本;並且在現場、網路上、及自己的人際網絡中找尋女性受訪者,最後將訪談結果與迷妹論述文本,以及筆者自身的籃球實作經驗做一個互相參照、對話。研究結果發現,媒體、家庭和同儕是女性進入SBL場域的運動社會化媒介。由於在父權結構下的運動實作經驗不足,影響了女性球迷看球的方式,使得她們在觀看初期,將球員當作情感投射的對象,以類似追星族的方式來觀看,並非關注職業運動強調的技術本位。但隨著看球經驗的累積,女性觀看球賽的重點與男性漸趨一致,但原有的情感投射並不會消失,而是減弱。相較於男性對NBA的喜愛,女性不喜歡看NBA的原因,包括對NBA球員的辨識度不夠、沒有參與感與臨場感等因素。研究也發現,「迷妹」的論述是在男性對SBL的厭惡,以及性別歧視兩條脈絡之下,漸漸成為一種社會的真實。在「迷妹」表象的背後,糾結著男性霸權、認同、籃球認同、運動全球化、休閒、凝視等概念。
  • Item
    邊界生產函數之應用-以超級籃球聯賽球員攻守技術為例
    (2007) 林慧婷; Hui-Ting Lin
    本研究之目的在以經濟學上的生產理論,來探討超級籃球聯賽2003-07年球季各球隊的生產函數。利用Farrell(1957)提出的生產邊界概念與Richmond(1974)的估計方法,進行各球隊潛力與生產效率的衡量,並與實際的戰績排名做一比較。研究結果指出:各球隊生產函數模型之解釋力均達顯著,顯示模型中各投入變數的配置適當。兩分球與三分球投籃命中率為各球隊之產出影響最主要的正向來源,籃板與助攻對部份球隊而言,也是重要的正向因素。失誤與犯規對產出則有相當大的負面效果,影響程度有時甚至高於三分球命中率。其次,各球隊的效率值均很高,符合運動競賽高度競爭的特性,在各球隊差異不大的情形下,真正影響球隊表現的關鍵,即為球隊的生產邊界(潛力)。球隊的生產邊界,又決定於球員的組成與球隊教練的執教風格,因此,如何尋求合適的球員與教練,成為球隊的重要課題。球隊可以參考生產函數所帶來的訊息,針對能有效提昇產出的投入要素,經由球隊的訓練內容或球員的招攬,來達成提昇產出的目的。最後,各球隊估計產出之排名高低與實際戰績排名之間達顯著相關,兩者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顯示此估計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 Item
    籃球球員對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分析-以台灣啤酒籃球隊為例
    (2011) 謝靜瑜; Hsieh, Ching-Yu
    就超級籃球聯賽 (SBL) 而言,球員是組織的員工也是比賽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相關研究卻鮮少探究球員想法及球員與組織間互動的情形,因此,本研究以台灣啤酒籃球隊為研究個案,探討台啤隊球員對其組織之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及生涯規劃概況,並分析台啤隊球員其對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生涯規劃之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台啤隊球員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經討論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為:一、台啤隊球員在場地設施、教練領導、團隊表現及隊友相處上,都有高度滿意;在薪資部分,以臺灣大環境而言,隊員們都可接受球團給付的酬勞。二、台啤隊球員對其球隊有高度努力及價值承諾,然,面臨CBA高薪挖腳,球員之留職承諾較低。三、台啤隊球員於未來生涯規劃上,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並不完全正向影響其生涯規劃。此外,面對中國CBA的挖角,球員的高度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不變,但卻會選擇離開SBL。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台啤隊及SBL各球團:一、建立完整且透明的薪資制度;二、為現役球員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及培養籃球以外其他職能;三、建立完善的SBL制度,並設法提高球員薪資和合約保障。
  • Item
    臺北市Y世代學生觀賞SBL之媒介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研究
    (2008) 鄭文蕊; Cheng Wen-jui
    本研究為瞭解臺北市Y世代學生觀賞SBL之閱聽動機和行為,以使用與滿足研究取向觀點為研究途徑,透過問卷調查,抽取臺北市13至24歲之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深入探討臺北市Y世代學生觀賞SBL之媒介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以提供運動行銷、運動媒體業者具體之建議,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臺北市Y世代學生觀賞SBL之受試者以男性、年齡介於19-21 歲、教育程度為大專校院、每月可支配1,000元以下為主要樣本群。 二、 媒介使用動機依序為「偏好認同」、「資訊獲得」、「媒介特性」、「消遣娛樂」、「比賽刺激」、「人際關係」、「儀式動機」,且13~15歲國中生在「個人偏好/認同」、「資訊獲得」、「比賽刺激」及「人際關係」動機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 三、 媒介使用行為,以電視最為普及、頻率最高、觀賞時數最久,其次為報紙與網路,雜誌及廣播則使用最少,此外,臺北市Y世代13~18歲學生觀賞SBL以電視為主,19~21歲大學生及每月可支配零用金越高之學生則以網路為主。 四、 臺北市Y世代學生各媒介使用動機構面並未影響其媒介選擇,主要媒介以電視為主,次要媒介以網路、電視及報紙為主。此外,臺北市Y世代學生觀賞SBL媒介使用動機越高,媒介使用行為則越高。 透過對Y世代學生觀賞SBL之媒介動機與媒介行為之瞭解,將有助於企業與Y世代之連結,因此,建議SBL運動媒體業者應重視女性及13~15歲閱聽眾,並持續提昇媒介使用之動機,增加Y世代學生觀賞SBL之媒介使用行為。此外,建議運動行銷業者以分眾媒介之概念,透過電視、網路及報紙傳遞訊息,達到接觸目標群眾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