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25
  • Item
    殖民與再殖民的認同困境—李石樵〔唱歌的小孩〕與〔市場口〕之研究
    (2008) 潘桂芳
    摘要 關鍵詞:李石樵、社會寫實繪畫、台灣民族意識、殖民、再殖民、認同的困境、「祖國意識」、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大屠殺、〔唱歌的小孩〕、〔市場口〕。 本文以藝術社會學和圖像學的原理,深入探討李石樵的社會寫實繪畫〔唱歌的小孩〕與〔市場口〕。李石樵學畫的歷程中,先接觸日本殖民當局積極提倡的地方色彩,復受到陳植棋與台灣民族運動的影響,內在潛藏的台灣民族意識滋長抬頭。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局推動相關的美術活動,台籍畫家因應政策而創作具時局色的作品。李石樵〔唱歌的小孩〕除了表達時局無論如何緊迫,直到最後也必須保持喜悅與希望的精神,也呈現殖民地的台灣人在國家文化的認同上,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大戰結束,台灣人一度狂歡「回歸祖國」,期待能建設美麗的新家園。不料面對的猶如日治時代「總督府制」的再殖民統治,生活陷入更加不堪的悲慘境地,終於導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蔓延,但國府即刻派兵前來進行大屠殺與逮捕的恐怖行動。經過二二八風暴的洗禮之後,台灣人的「祖國」之夢想終於破滅,戰後初期盛行一時的S.S.漫畫集團同人與首屆省展的社會寫實繪畫,也因而消失於歷史的舞台。首屆省展李石樵推出的〔市場口〕是以太平町永樂市場為題材,描繪上海派的女子—有餘裕的內地人,對照四周貧窮的本地人,展演出戰後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前,台灣遭到「祖國」歧視剝削的實景。畫面中左側牽鐵馬的現代女性正面迎向中央焦點的上海派女子,象徵現代化、充滿自信的台籍菁英,抗拒「祖國—中國」的再殖民統治。
  • 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
    (2005) 傅珍衡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之現況與議題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探討目前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對政策規劃與行政措施、領域課程與教學策略和領域課程理念、專業態度與熱忱等層面在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對該領域視覺藝術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文獻探討進行探究。其中開放式問卷是採用便利取樣法,針對在台北師院在職碩士班暑期進修的現職教師進行調查,將所得的資料分析歸納分類後,作為編製問卷的依據;問卷調查工具則是研究者自編的「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台北縣公立國小有任教視覺藝術之教師郵寄問卷,調查時間為民國九十五年四月。 本研究所得結果發現: 一、政策規劃與措施方面: 1、現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價值應該受到重視。 2、藝術與人文領域很重要,應加重領域配課時數的比例。 3、教育相關單位應該規劃更適當的教育發展方向。 二、領域課程理念與教學情境方面: 1、藝術與人文領域內各科內容皆具有其專業特質。 2、實施九年一貫教改後,學生沒有因而提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學習效益。 3、現階段「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統整方式有阻礙。 三、教師專業與熱忱方面: 1、教師自認能夠秉持教師專業,自我要求達到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目標。 2、教師自認會兼顧時間或地區之限制,準備適當且多元之教學素材。 3、有健全的「藝術與人文」教學,能增進學生健全人格及知能的成長,提升學生各領域的表現水準。 4. 社會上「升學學科導向」之風氣濃厚,以致影響了視覺藝術的正常教學。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暨師資培育單位: 1、教育當局應該重視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價值 2、教育相關單位應該規劃更適當的教育發展方向 3、提升師資培育及教師研習進修的品質與效能,重視教學上的應用 二、對學校行政: 1、學校師資之任用應注重專業背景。 2、召開教學研討會時,能適時提供教師視覺藝術教學分享與學習機會 3、辦理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相關研習,應著重跨領域統整實作經驗分享 三、對國小教師: 1、教師應破除本位主義,堅持專業理念及熱忱 2、教師應持續進修追求專業成長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費爾南度‧波特羅(Fernando Botero,1932-)的藝術研究
    (2006) 林舒婷
    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度‧波特羅(Fernando Botero ),以其特殊的造型風格成為國際級的藝術家,他塑造出頗具個人風格的特徵,以其肥胖(obesity)、變形(deformation)、反比例(anti-proportion)、反透視(anti-perspective)、及詼諧(comicality)的外形引人注意。 在大家向前衛藝術靠攏之時,波特羅卻選擇回到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及拉丁美洲的民俗藝術,並且將文藝復興前輩大師的繪畫技巧轉化成為自身的繪畫特徵,因而造就出如此獨一無二的壯碩型體,也成為波特羅的繪畫印記。 而波特羅並非以回到傳統為目的,他更吸收部份前衛藝術養分,因此,帶有特殊語彙的繪畫才是波特羅的真正追求,他就是要創造出獨具風格的「波特羅式」藝術繪畫表現為目標,現今,他仍以這些頗具個人特色的風格享譽國際。
  • Item
    Helmut Newton 時尚攝影中的觀看與女性裸體
    (2007) 吳華; WU Hwa
    摘要 時尚攝影(fashion photography)自從1960年代以來,攝影師的表現風格漸富變化,加上女性解放運動自1970年代肇興與時尚媒體的多元發展,時尚攝影演變成並不特寫衣服而趨於類型化,風格包括戀物與窺視。基於這個時代背景,自1950年代開始為時尚攝影雜誌拍照的美籍時尚攝影師Helmut Newton (1920-2004) 如何在具有商業銷售目的之時尚作品中,突顯「觀看」及「女性裸體」,將是本論文即將要探討的問題。基於此,本研究將以Helmut Newton的兩組作品Self-portrait with models and wife與The Naked and the Dressed為主要研究文本,並從文獻探討與文本分析兩方面進行討論。在文本分析方面從攝影師自傳、歷史、精神分析、裸體論述以及電影《激情》(Passion)、委拉斯貴茲與塞尚等人的作品之觀點出發,分析兩組作品中的圖像意義,探討Newton是如何利用攝影影像,來營造觀看場域與女性裸體。
  • Item
    「物」的跨維度意識:從3D到2D的變像研究
    (2021) 邱顯源; Chiu, Hsien-Yuan
    經驗總是來至於對事物的認識與了解,而事物對我們而言也是感知的意向(Intentionality)來源,在藝術創作的行為中,經驗與感知是真實與藝術之間跨維度與變像的關鍵要素,然而隨著實踐技術與工具的創新,藝術也從傳統逐漸過渡到數位的時代,因此研究一開始著重點,將試圖從哲學與美學的角度探討「物」的意識、感知與存在等等本質問題,並從中分析人、物與世界三者之間的藝術現象與實踐關係,接著研究角度將轉向影像中「物」的修辭與表現探討,透過上述學理研究的基礎建構,將有助於後續藝術實踐的探討,使論述能有連貫與完整的邏輯性。 而有關技術實踐部分,探討焦點將以3D數位技術為核心,並從技術本質與原理做為分析起點,首先在探討技術本質部分,內容包含技術的虛擬性、生成美學、幾何空間等面向研究,在探討技術原理部分,包含數位物件的網格編修、拓樸演變、變像技巧等內容分析,而過程中將適時搭配圖示的輔助說明,來解說技術運用於實踐上的重要觀念,最終再透過分析個人作品過程,將本文中的學理與技術的探討進行聚合與辯證。期盼透過本次的研究與實踐的目的,除了作為自身創作的反思與檢視之外,內容也能成為從事3D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究者的參考基礎。 由於本次研究特性屬於創作理論為主,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將採用藝術本位研究(arts-based research,以下簡稱ABR)的方法,以創作實踐為基礎,透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與創作實踐三個面向進行資料的探討與現象的分析,來逐步完成本次論文研究的整體架構。
  • Item
    元代米家雲山風格發展之研究
    廖俊堯; LIU, JUN-YAO
    本論文乃是以元代的高克恭、郭畀、方從義、……等人之米家雲山繪畫為研究主題, 試圖探討這些元代畫家們在整個米家雲山風格的發展中,所作的各種重要之成就以及 其貢獻,然後藉此用來串聯成一個較具全盤性的米家雲山風格演變之脈絡,以期能夠 了解最初由北宋末年之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創立的米家雲山,是如何在元代被賦予更 完備的風格面貌而與盛了起來,並且又深深地影響到了明、清的繪畫表現。 本文共分五章,第壹章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有關之研究、以及本論文研究重 點,第貳章則探討在元代以前米家雲山之原貌,第參章乃詳細地探討元代高克恭、郭 畀、方從義、……等人的米家雲山風格,第肆章則是藉著明、清之人的評價以及實際 畫蹟的印證,以便能確定這些元代畫家們之成就在整個米家雲山風格發展中所佔的啟 承地位,第伍章遂就本論文所探討的研究結果,作一簡要的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最初米家父子所創立的米家雲山,在南宋米友仁之後其實已是日趨沈 寂,然而由於後來元代畫家們相繼在這種繪畫的風格上作了相當大的創新和發展,才 又將之再復興了起來;而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高克恭是把原先簡淡清逸的米家雲山發 展成了較嚴謹的秀潤渾厚之特色,並且又使其形式、技法有了更多豐富變化的表現方 式;接著郭畀是轉而發展出有簡率特色的米家雲山風格;到了方從義則又變為雄傑瑰 麗、飄逸飛動之特色而發展出了具有逸品作風的米家雲山風格。這些新的米家雲山風 結果也在明、清的繪畫上發揮出了極大的繼承作用,致使明、清的畫家們在表現米家 雲山時幾乎無不在這一種範疇之下有了相似的面目。 透過了上述之研究發現,本論文大致可說已達成了兩個目的,一是已使得我們更加明 確地肯定了元代米家雲山風格在中國畫史上所扮演的承先啟後之地位;二是同時也讓 我們對於整個米家雲山風格的演變情形,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與了解。
  • Item
    金銀紙文化藝術與產業教學成效之研究-以竹南某國中為例
    (2009) 溫宛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金銀紙產業結合文化藝術,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 教學研究,目的為:(一)探討竹南中港文化的發展及在地學子所了解的情況,並應用其特色作為教學資源,提升學習者對人文藝術的關懷。(二)以中港文化特色的金銀紙產業與藝術作結合,培養學習者對藝術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念。(三)探討以藝術文化與產業融入學校藝術教育,建構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學活動,並提出教學研究結果與建議,作為國中藝術教育活動之參考。 經由文獻分析、調查研究、行動研究等方法進行本文之探討,根據結果分析, 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經由文獻可了解竹南中港地區金銀紙文化的發展,因不夠蓬勃亦沒有人為的整合宣揚,導致學生對文化認知的不足。 二、運用金銀紙文化的視覺要素,並結合藝術創作媒材的「版畫」,融入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中。 三、透過以金銀紙產業為主題的藝術活動有助於了解在地文化並認同其價值。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對未來在藝術教育發展的建議。
  • Item
    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南港誠正國中社區環境藝術教學課程為例
    (2013) 江添富
    本研究旨在探究視覺藝術教學如何提昇社區環境藝術之教學課程行動研究,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現況,融入社區導向的環境藝術教學研究,引導學生執行分組創作之合作學習。研究者以其視覺藝術教學與社區美化實施的單元主題教學的多年經驗,依據研究的結果對視覺藝術教師及行政機關提出相關建議,藉以促進教師教學與教育機關的推行與改進。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南港誠正國中社區環境藝術課程為例。研究的對象是誠正國中九年級一班至六班學生。以「美麗新誠正─大家藝起來」為單元教學課程設計來實施。每班分成六組,共有三十六組進行創作,作為教學成效之研究。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分析視覺藝術教學與社區環境藝術之內涵。 二、探討視覺藝術教學創作提升學校生活社區環境藝術實施成效。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視覺藝術教學與學校社區環境藝術提升的具體計劃與實施之建議。 經過學生學習回饋單內容分析,參加單元教學班級學生學習回饋單的統計,顯示八成以上的教學目標達成學習成效。最後經過研究者多方資料分析與整理,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 透過視覺藝術教學提升社區環境藝術美化成效佳。 二 視覺藝術教學的過程,可以與社區環境藝術的融合達到多元的學習效果。 三 透過視覺藝術教學,統整學校社區環境藝術與生活文化的過程,可以提昇學生對學校美化及社區環境藝術參與及認同。
  • Item
    超媒體在中小學美術史鑑賞教學之應用研究-以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為例
    黃彥碩; Huang Yan-Shuo
    藝術在文化保存與傳承方面,雖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藝術鑑賞的知識與能力,卻不是生而得的,也不是自動成熟的結果,更無法單從創作的過程中獲得。如果要透過藝術教學來瞭解與習得文化,進而達到傳承文化的功效,便需要具備相當程度的藝術鑑賞知識與能力來配合。其中,在中、小學美術鑑賞教學課程裡,美術史通常扮演著文化養份的提供角色。 美術史鑑賞教學,在文化保存與傳承方面所擔負的任務是如此明顯,然而,文獻分析裡卻顯示出:國內中、小學藝術鑑賞教學的實施現況並不理想。 「超媒體系統」被認為是一種合適的教學平台,乃由於整合性強、能顧及學習者的個別需求、超鏈結的跳躍特性符合人類的思考模式、允許多種媒體的資訊呈現方式、花費較少的儲存空間、容易編修更新與擴充資料的彈性,尤其強調使用者能主動自我學習,進而構成個人化的知識體系,這恰好和建構論者的主張相符合,並引起教育學者的注意。 從美術史鑑賞教學的角度來看,「超媒體系統」確實是一種適於整合各種美術史料並進行美術鑑賞教學的工具平台。然而,在美術鑑賞教學領域中,相關的研究卻不多。 因此,本研究舉「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為教材範例,在考量與分析中、小學美術史鑑賞教學的內涵與教學模式之後,進行「美術史鑑賞教學輔助系統」的雛型發展與製作,最後並從事系統評估工作。 參與評估的專家與中、小學美術教師,對於本系統的整體評估結果,大部份持肯定的意見。其整體評估項目之認可人數比例,均高於四分之三;專家們對於本系統整體評估項目的認可人數比例,更高於八成七以上,因此,本研究所採行之美術史鑑賞教學模式具體可行。由受測者所認可的項目來看,本系統雛型也達到發展「美術史鑑賞教學輔助工具」之預期目標。 然而,使用者容易迷失於超媒體系統裡的問題,在本系統雛型中並未妥善解決,仍有待後續者進一步探討。
  • Item
    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第一個十年追蹤調查研究
    郭淑娟; Kuo, Shu-Juan
    本研究旨在追蹤畢業十年的國中美術班學生的職業概況、個人成就及生活的滿意 度,與美術班教學對其在學習、職業、生活上的影響,及其對美術資優教育的看法。 研究者以「國中美術班畢業生追蹤調查問卷」,作為蒐集資料的工具。問卷分為兩大 部分,一為個人基本資料;一為主要問題(包括:就讀國中美術班之動機與理想;國 中美術班畢業後,面臨的問題類型;美術班教學對個人學習、職業、生活之影響;學 習、職業及生活滿意度;對美術資優教育的意見)。 研究對象以七十三學年度臺灣區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為母群,問卷回收 55 份。個 人基本資料部分研究樣本,計男 20 位,女 35 位,共 55 位; 其中 2 位身在國外 ,家人代填,問卷內容不予分析,故問卷內容部分研究樣本,計男 20 位,女 33 位 ,共 53 位。茲就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已就業者 42 人。64.29 %從事美術相關職業,35.71 %從事非美術相關職業。 二、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的最高學歷以大學居首( 27.27 %)。 三、國中美術班畢業 生就讀美術班之動機以自己的興趣者居首( 60.38 %); 就讀國中美術班的理 想以為了興趣者居首( 67.92 %)。 四、國中美術班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問題類型, 以其他學科學習方面最多( 28.30 % )。 五、國中美術班教學對個人的美術知能與表現能力的影響,以覺得有顯著的進步者居 首( 52.83 %)。 六、國中美術班教學對個人目前的工作或職業準備以覺得有一些幫助者居首( 54.72 %)。已就業者中,非美術相關職業之從商者有 80 %認為就讀國中美術班對工 作或職業準備沒有幫助。 七、國中美術班教學對個人提昇生活品質以覺得有影響居首( 54.72 %)。 八、國中美術班畢業生對個人目前的美術知能與表現技能、職業成就與表現能力、生 活審美品質的滿意度,以滿意者居首( 66.04 %;62.27 %;66.04 %)。 九、國中美術班畢業生86.79%贊成設立美術班。 十、國中美術班畢業生對當時所就讀的國中美術班之教學課程表示滿意的居首( 56.60 %)。已就業者中,對當時所就讀的國中美術班之教學課程表示很不滿意 者,從事美術相關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