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進龍"
Now showing 1 - 20 of 9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Windows創作論述(2003) 蔡孟桓<Windows>系列採取了許多社會現象來做探討,消費文化、網路文化、道德及信仰的觀點等,都是自己在生活週遭事物現象常會去思考的問題,面對流行文化帶來的事物和價值觀轉變,是順流或逆流,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跟不上時代,藉著準備畫展找了許多這方面的書籍,雖然不算找到了答案,但對這些現象和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畫時選擇使用色塊、畫刀、大面渲染和保留手稿等在過去很少使用的技法,也因此在作品呈現出的效果上難免有些生澀不成熟,但在過程中是一個享受、尋找自己的作畫遊戲,就像回到兒時塗鴉的心境,又像康德的審美判斷所提到的「是主觀無利害的快感」,以達到所謂「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次畫展雖然是畢業展不如說是對未來繪畫方向作一個起點工作更為恰當。Item 人偶-人 之創作研究(2012) 賴駿逸本篇創作論文內容主要是將傳統謹慎嚴密的擬真雕塑技術與照片寫實的油畫技法做結合,衍伸出全新樣貌的創作–12吋可動人偶(又稱1/6可動人偶)。由於這樣的作品在市面上並不多見,目前知名度還很低,因此在本論文中同時也探討了與商業結合的方式,透過量產以及與知名藝人合作的方式,將12吋可動人偶做更有效的推廣,因為本作品是以傳統擬真技法去詮釋一些眾所皆知的名人角色,所以推廣的範圍遍及一般民眾與藝術創作者。 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與背景。由於日本動漫文化的日漸強大,許多週邊商品、模型的發展都更為頻繁,筆者認為這是結合藝術創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進而進行研究。 第二章︰可動人偶的故事。在此章節當中,將可動人偶做了詳細的介紹,起源、地點、衍伸與發展。12吋可動人偶大約已有了50年的歷史,從最早期女孩玩的芭比娃娃,慢慢衍伸到近期,加入超擬真雕塑技術的12吋可動人偶,都完整的作了詳細的介紹。 第三章︰跨領域合作藝術家–村上隆。此章節主要介紹藝術家村上隆先生的創作經營手法、想法與背景。村上隆在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領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因為筆者的作品也與許多知名藝人與商業結合,所以特地將村上隆的想法在此章節做的一番研究與分析。 第四章︰創作的媒材、技法與品牌經營。此章節主要將筆者的創作技法做了詳細的介紹,介紹了許多的媒材與創作技法,最後介紹了品牌經營與活動的推廣,這是身為經營自我品牌的藝術創作者最需要身體力行的一環。 第五章︰作品解說。分享了十一件從油畫平面作品逐漸轉化為立體人偶作品的過程與想法。 第六章︰結論。分享創作過程、心得、成果以及對未來的期許。Item 「人造御宅」-繪畫創作研究(2015) 李雨樵動漫是現今社會中能見度極高的次文化,並且深深影響了很多的人。本創作研究主要以動漫以及御宅族兩者來做為主要的創作架構,以筆者的生活環境為出發點,探討動漫對筆者繪畫創作的影響,以及筆者將如何用繪畫創作詮釋御宅族的特色,都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創作研究的動機及目的,在敘述研究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為「創作理論基礎」,該章以研究次文化的產生及對青少年的影響並深入了解御宅族的定義及種類,以及COSPLAY的發展。 第三章為「創作思想」,分析作品表面之下要傳達的理念。探討動漫對筆者的影響,以及身為御宅族的筆者思考創作的方式。第四章為「人造御宅系列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該章節以整個系列創作的角度說明作品中包含的內容、元素,以及筆者如何使用媒材及技法來將意念轉化為創作。 第五章為「作品解說」,分析筆者人造御宅系列之作品理念,共十二件油彩作品。 第六章為「結論」,該章將筆者創作之研究成果做一總結及心得,並期望在將來能有更為精進的突破與表現。Item 以動物隱喻之奇幻藝術創作研究(2017) 劉巧璇; Liu, Chiao-Hsuan本論文以研究奇幻藝術為主旨,由於奇幻藝術範圍廣大,形式多元,既沒有特定的風格,亦沒有太多歷史文獻為其註解,筆者藉由研究童話與奇幻文學,點出童話以人和現實生活為故事的發展核心,從討論「隱喻」與「想像」讓童話切合現實生活,進而研究受兩項性質影響的奇幻文學與奇幻藝術,找出隱喻現實生活的可能,並回頭觀看筆者反思後的創作作品以及隱喻的理念。 筆者整理出幾項奇幻要素,找出J. R. R.托爾金「第二世界」的建構理論與奇幻世界創作的關聯,以及從分析《愛麗絲夢遊仙境》與丹尼爾.梅里厄姆(Daniel Merriam)的奇幻創作中得到的奇幻藝術表現形式,為筆者長久以來,屬於個人創造與想像的奇幻世界找到了共鳴與方向,最後整合筆者以動物行為隱喻人類行為的理念,形成筆者創作奇幻藝術的手法和語彙,也透過論文研究使創作脈絡與論述更加完整。 全論文分成五章:緒論、創作研究理論基礎、創作理念與實踐、作品解析、結論,其中,第二章創作研究理論基礎中,主旨討論奇幻藝術的內涵與形式及行為理論基礎研究,並於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依筆者創作理念動物隱喻性質、奇幻空間創造等過程,循序建構完整創作論述,並將實踐獨立於第四章作品解析介紹,最後總結。Item 「儲夢計畫」-繪畫創作研究(2017) 黃文祥; Huang, Wen-Hsiang摘要 筆者以存錢筒撲滿這個載體為繪畫創作對象,探討儲蓄的動機,人類的慾 望,與夢想的實現。 慾望與能力,人類的慾望來自於生活當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當能力無法滿足這些慾望的時候,會藉由儲蓄的行為,累積自己的財富,以達到滿足這些慾望,在儲蓄的過程中想像自己的夢想,期待完成夢想的那天到來。 「夢想是人們基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對未來美好願景的構建和希望.一方面, 夢想與現實存在著某種張力狀態,主要表現在:夢想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不滿,夢想,是人指向未來美好的希望,夢想是人的思維對現實的完美想像」 本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創作研究的動機及目的在敘述研究方法及範圍。 本創作研究主要以慾望以及夢想兩者來做為主要的創作架構,以筆者的生活環境為出發點,探討儲蓄對筆者繪畫創作的影響,以及筆者將如何用繪畫創作詮釋慾 望與夢想 。 第二章為「創作理論基礎」,研究慾望的產生及儲蓄的行為意涵。 第三章為「創作思想」,分析作品表面之下要傳達的理念。探討儲蓄對筆者 的影響,與筆者思考創作的方式。 第四章為「儲夢計畫系列創作內容、方法、技法與媒材」,以整個系列創 作的角度說明作品中包含的內容、元素,以及筆者如何使用媒材及技法來將意念轉化為創作。 第五章為「作品解說」,分析筆者儲夢計畫系列之作品理念,共16件作品。 第六章為「結論」,該章將筆者創作之研究成果做一總結及心得,並期望在 將來能有更為精進的突破與表現。 關鍵字:儲蓄、夢想、慾望、Item 兒童集體暴力的目擊現場-怪物三部曲創作研究(2013) 周明誼; Chou Ming-Yi「怪物三部曲」是個典型的文學公式,出自科幻文化中對於「怪物」生命史的描述。其結構進展依序為:「人製造怪物、怪物殺人、人再殺怪物」。「怪物」的角色在符合社會期望的壓迫下,成為一種孤獨、被排拒的弱勢者;就像卡謬的《異鄉人》中被道德常規壓制的主角,個人難以在荒謬的社會情境中得到自身的棲所。筆者以怪物三部曲作為創作的骨架,運用兒童的霸凌行為來描述弱者被迫變成怪物的過程,以及最終作惡者被集體力量毀滅的命運。 作品以類似「插畫」的形式表現,像是繪本般的述說故事,並利用「鏡頭視角」來記錄霸凌事件的發生與結果。另由於當霸凌事件發生時如果有第三者在場,則暴力行為通常會被制止。所以身為一名目擊者,為滿足觀賞暴力的渴望,會透過鏡頭將自身隱藏在當事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觀察。對於看似完全客觀的立場,不介入的觀者亦成為了悲劇事件的加害人。畫面以奇幻的寫實風格呈現,以魔幻、不合邏輯的事物和時空來表達真實世界背後的狀態。 以下說明本創作論文的架構: 首先第一章說明創作動機,創作研究之目的以及創作研究之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講述創作理念的基礎。先利用社會學的理論來解釋分析集體暴力的行為模式,接著用文學以及電影等作品來說明「荒謬的社會處境」如何造就怪物的誕生,再來則是由社會學和影像文化理論闡述觀眾與目擊者的嗜血心態,以及最後插畫的歷史源由與形式介紹。第三章為怪物三部曲的創作理念。講述應用怪物三部曲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將目擊者的身分清楚地定義。第四章為創作形式、媒材與技法。清晰地條理出創作步驟以及材料使用方法。第五章則是針對作品的內容與畫面元素作全面的解析。Item 兩岸佛教藝術交流畫展衍生之商業契機研究-珠寶與書畫藝術結合行銷(2018) 樹姵蓉; Shu, Pei-Rong本研究報告之要旨在於探討珠寶與書畫藝術品的結合創意行銷之可行性,研究內容採用文獻考證、創新策略、個案訪問等方法;並有系統的整理如下三項綱要:一、中華書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二、書畫藝術品商業化的演變進程。三、中華海峽兩岸佛教藝術文化交流的概要,論述其逐漸衍生出的商機,且依序陳述綜合分析完成此份報告內容。 報告由緒論等五個章節組成: 第一章緒論簡述筆者在媒體的工作資歷和2008年因共同捐贈給南京棲霞佛學院大講堂冷氣設備及南京棲霞寺毗盧寶殿1800尊佛像的緣故,機緣巧合無意中籌辦了首屆兩岸佛教文化藝術交流展,竟意外地衍生出商業契機。概要說明本項報告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思略等。 第二章文章探討陳述:一、中國佛教藝術的源流與發展的脈絡。二、佛教藝術對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影響。三、書畫藝術品的交易及投資藝術品增值的基本知識。四、策展行銷與藝術的流變。五、整合行銷的商業運轉模式。六、筆者自2010年來多次參與籌辦中華海峽兩岸佛教文化藝術交流展,及如何善用媒體宣傳造勢,圓滿達成兩岸佛教書畫藝術交流的紀要。 第三章研究方法,主述本文研究的方法。本章探討為突破經營困境,筆者如何在逆境中利用書畫藝術品與珠寶商品的結合模式,組合成為以投資為主、實用為輔的創意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及解決方法。 第四章,個案分析與實務作法。 第五章結論,總結此次研究的成果及心得和建議事項。Item 共生--人與自然的未來之繪畫創作研究(2019) 蘇頤涵; Su, I-Han高山、大地、海洋、森林、河流、土壤、微風,還有漫山遍野的植物以及在其中奔跑翱翔的動物們,這些是大自然最美麗的樣貌,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好久以前便已經存在。而人類剛剛開始出現的時期,也還是跟其他的所有生物一樣,依循著本能在大地上漫步。然而隨著「文明」的出現與發展,人類漸漸形成一種觀點,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堅定了「人定勝天」的思維,開始肆無忌憚地掠奪大自然中的資源。 隨著環境破壞危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許多人開始思考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的方式,該如何才能達到永續? 許多環保生活的方法被提出,許多環境關懷的觀點引發思考,而筆者以創作者的角度,將自身的觀點化作圖像,帶領觀者共同思考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的倫理、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以及人與自然的未來。 本研究探討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以油畫創作的方式呈現出個人的觀點。藝術實踐過程以生態倫理學為基礎、生物的共生分類為比喻,探究人與自然在不同的共生模式下可能呈現的狀態,並進一步省思人類的未來。 本論文第壹章緒論說明了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第貳章探討生物學中的共生關係、生態倫理學,並從藝術作品分析不同藝術家的生態倫理觀及藝術表現形式;第參章呈現個人的生態倫理觀點及思想脈絡,並以四種不同的共生關係作為假設探討人與自然的未來;第肆章針對本系列油畫創作做內容、形式與技法的分析;第伍章就單件作品個別分析其內涵;第陸章則對本次系列創作研究做總結並給出未來期許。Item 「動物喜宴」- 上層社會婚禮暨圖像創作研究(2018) 洪司丞; Hung, Shih-Cheng本文探討台灣上層社會婚禮現象,因上層階層的門當戶的喜宴為人人稱羨之美事,從婚禮的場地規模和到場的賓客數量,可以顯示這對新人名望地位與經濟能力。從歷史故事之中找出過往有趣及大家族的婚禮案例畫作紀錄,再從婚禮背後的故事,用動物擬人化暗喻或象徵物詮釋畫作風貌。 在今天的台灣,有一群屬於上層階級的人們擁有相似出生背景、生活環境、 經濟條件,讓家族聯姻逐漸形成上層社群規則。當門當戶對束縛了台灣階層,也使社會階級流動率低走向必然,相對讓整體社會走向裙帶資本主義。這些種種社會現象看似與藝術無關,卻有著息息相關的牽絆,追溯自古代歐洲,將藝術家職業視為服侍貴族生活也不為過,舉凡人生、婚姻、死亡等重要記錄無所不畫。而歷史背景未如歐洲重視世襲傳承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亞洲背景,將貴族取而代之的是依經濟地位區分的家族企業財團。本文探討的重點是如何透過視覺畫面,以喜宴創作故事為主軸,從中分析上層社群當下的社會現況。 本論文研究共分成六個章節如下: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詳細分析並注釋本研究摘錄之學理篇幅;第三章「喜宴創作理念」,依作品形式詳細介紹相關背景與技法;第四章為本論文研究之動脈「《動物喜宴》」,整理相關創作內容並探討其呈現形式與技法概念;第五章「《動物喜宴》系列作品解說」,意將作品之創作過程及深層理念提出說明;最後篇章為「結論」,以第六章總結整體相關創作研究之立場與思維。Item 千綢萬緒─情緒分子於繪畫空間之創作研究(2013) 許皓斌情緒的產生是相當主觀的經驗,需要充分的自覺與經驗反省,才能順利跳脫原有的窠臼,擴展多元、有彈性的溝通方式,將情緒適切的傳達給對方,達成交流的目的。本論文研究藉由觀察、回憶、創作的方式,進行理論性、實作性的整合研究。透過對過往情緒經驗的省思,覺察自我情緒並進行創作延伸,運用不同的繪畫手法、元素,將情緒主題展現於畫面中,企圖向觀者傳達真實的情感,同時也對這段創作歷程中自身的轉變作為一個紀錄,作為後進研究者以生命經驗為基礎進行創作時可參考之研究方向。 本論文架構以六章節作為分述: 第一章 緒論:從兒童美術教學經驗得到的啟發及自我生命經驗的省思,開啟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選擇研究方法進行實踐。 第二章 心理學領域中關於情緒之研究:蒐集相關資料對「情緒」主題進行了解,進而連結自我生命經驗對情緒表達所造成之影響。 第三章 學理基礎對創作理念的啟發:包括表現主義對創作內容、超現實主義對創作形式、父親形象的透視與反思三方面。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技法與過程的說明。 第五章 作品說明: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的詳細介紹。 第六章 結論:將反思與創作予以緊密連結之創作過程,進行研究總結。Item 《原初》—水彩與蛋彩混合之創作研究(2019) 童武義; Tung, Wu-Yi現代工業科技的發展是人類用來征服並支配大自然的產物,由於急速發展,勢力強大到成為人類與自然間的第三強國,自然從此被人工化而失去原形,農地與田園被蠶食壓縮甚至荒蕪,鳥語花香的樹林被改造成「都市叢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風景被新興建築一一取代,從此斷開人類與自然的交流。生活在空污與噪音充斥、灰色泥牆與金屬鋼樑林立的環境中,自然已經疏離,人們最初存在的生命意義受到衝擊而逐漸變質,出現錯置與混亂,反而產生更多的孤寂與不安。 一生致力於讓世人《看見臺灣》的齊柏林(1964-2017)曾說:「山是我的童年,也是我夢想原初的起點。山像是事物的起點,是河川的源頭,孕育各種生物 ,是我夢想的起點,也是我投入空拍領域,一個開始的啟發。」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存或物質享受,在忙碌且失序的工商社會中掙扎,或許早已喪失真實面對自我及初衷的本能? 本創作研究乃以出生地-故鄉農村的自然景像為出發,延伸發展到對臺灣本土的觀察,以渾然天成的臺灣地貌如山川、河流、森林與湖泊為背景,因循內心積累的感動,透過自然界的水木循環生態,探求生命的開端,試圖找回最初的真我。以筆者親身走過的生命經驗與體悟,走出戶外,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作為療癒,讓現代社會令人窒息的龐大壓力得以紓緩;試圖找回如出生嬰兒般,最原始也最積極進取的初心,以最純真的心靈,無差異地看待世間萬物。 「原初」系列畫作採用蛋彩混合水彩技法,蛋彩是一項古老且傳統的媒材,在畫作的表現上十分貼近筆者的「原初」思維。研究中除了探討蛋彩技法的學理及脈絡,也記錄筆者對此技法的研究與心得。企盼藉由本創作的研究探討與反思,讓繪畫技法與創作思維更加精進,也盼畫作得以完整傳達生命的原初,與觀者產生共鳴。Item 台灣地景的平面空間與虛實關係水彩創作研究-以龍圖驣與台灣墓景為例(2018) 何家濂; Ho, Chia-Lien本創作論述基於筆者的水彩創作風格與研究,做為論述的主要架構,再擴向台灣乃至東方的水彩畫藝術語言,並透過梳理東、西方在空間及虛實關係上的差異及特色,並且體現在台灣當地的地景景觀中,顯現一份台灣社會人文的關懷,分析增長自我創作的內涵,並期許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與自己及觀者對話。 基於筆者對水彩這項媒材的熱誠與追求,認為在現代水彩創作中,相較於油畫此一大畫種,水彩仍有很多創作發展上的可能性,為使水彩的領域更能呈現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某種時空性,所以以當代繪畫的平面性發展為主要推展方向,期望個人水彩的創作能有別於古典唯美寫實的範疇,朝向更具當代意涵及本土特色的創作特質發展。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是探討筆者個人水彩創作的形式及精神內涵,共分五個章節 如下: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內容,及台灣當代水彩的概述。第二章:創作的理論基礎:就本論文創作所及的學理部分,進行深入分析比較,前兩小節依序就「東西方的空間表現差異」、「平面繪畫中的虛實關係」分別論述,第三節則探討台灣地景的特色,及以其為題材的藝術家作品介紹。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探討:從筆者的水彩創作理念來進行探討,表現當代台灣精神的創作思路。第四章:作品解說。從創作本位思考,分成兩個系列發展,探討現代水彩創作中的形式內涵,並表現個人對水彩創作的可能發展與思維,剖析個人在創作中所表達的作品含義。第五章結論則是總結創作研究之感想與省思。Item 合歡山景油畫創作研究(2024) 錢文屘; Chien, Wen-Man筆者從小喜歡繪畫,也喜歡在天氣好的時候騎重機旅遊,經過中部橫貫公路的合歡山,俯視群山,山的陵線層次分明,雲霧繚繞,呈現的美感,讓筆者印象深刻,念師大研究所論文的主題,就選擇合歡山景油畫創作為研究的主題。研究的目的是選擇合歡山的山岳景觀,呈現個人的觀看、經歷的感受與腦海中的圖象。研究美術史上高山的景觀繪畫,在不同的時空,呈現的不同創作方式及其特色。研究的方法是,文獻分析法、實際觀察法、創作實踐法、內容分析法,關鍵字為合歡山、崇高、風景、層次、雲霧。探討歐洲繪畫,從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為主,風景為陪襯,到發展成風景繪畫。歐洲山景畫家,用繪畫表現高山空無或崇高浪漫的氛圍或是峭壁的場景,美國山景畫家畫美國原始荒野崇高的巨大山脈,或與神話故事結合而表現美國的偉大形像,日本的山岳畫家,創作日本富士山的神聖形像,臺灣的高山畫家,描繪崇山峻嶺,或雲霧飄渺的高山。山景屬於崇高美學,站在峭壁懸崖邊,讓人感到驚恐害怕,合歡山過去是泰雅族的獵場,保有原始的景觀,合歡山屬於東緩西陡峭的地形,有水鹿、山羊等原生物種,有箭竹、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等高山植物。本論文之架構為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之方法,名詞釋義,文獻探討包括;風景繪畫,繪畫中的山景題材,崇高美學與合歡山的地理人文,合歡山景的創作理念與實踐,合歡山景創作理念,創作的形式與內容,使用的媒材與技法,創作的歷程與實踐,合歡山油畫的作品內容分析,並作成結論。Item 「城市星夜變奏曲」–符號的聯想繪畫創作研究(2020) 黃采婕; Huang, Cai-Jie自古以來有許多關於「星星」的神話傳說與故事,繪聲繪影的流傳在世界各地,行星在人類的文明中都曾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以信仰的角度,行星做為宗教實踐,掌握了天候、命運、各種通俗文化的占卜;而在科學的角度,則是天文導航上的指示方向。多種面向的星星符號意義,在不易看見滿天星斗的城市裡,人們給予星星符號的詮釋還有哪些可能性呢? 本研究以城市星夜的繪畫創作探討符號的聯想,「星夜」及「城市」在符號意義上,是自然與非自然的對立,符號是作為攜帶意義的感知,筆者以符號學中的圖像符號和圖像聯想為創作學理出發點,將在城市中所感知與星夜相似的感官形狀,作為星夜符號的聯想創作。在「星夜變奏」的同時也探討在圖像閱讀上,透過符號的聯想對於繪畫創作的影響,並且產生新的多義性閱讀與思考。 第一章緒論包含筆者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以符號學研究、心理學之聯想、星夜的符碼與歷史意義為創作學理探討。第三章為創作理念、內容與形式,理念來自筆者模糊的視力與日本美學之「空無」的關係,回顧星夜與自身回憶的連結以此作為創作內容,從印象派繪畫、街拍攝影等創作說明創作之形式。第四章介紹媒材、技法與作品說明,第五章為結論。Item 「場域」與表現:繪畫中的權力關係(2020) 莊大緯; Chuang, Da-Wei本文旨在研究繪畫場域中的權力關係。場域是來自布赫迪厄,以社會學的概念切入藝術問題。由此討論筆者的創作,探索繪畫表達給出的權力關係。權力關係是畫面組成因素的階層結構。也可以被理解為畫家在繪畫過程的考量,也就是畫家在視覺經驗、空間認知(透視表達)與油彩表現之間的多重交鋒決定畫面。 本研究的三個章節,分析了繪畫場域的組成。〈繪畫與場域〉藉由作品例子與理論文獻揭示畫面語言結構的可能性,由此改變筆者先前將畫面作為窗框的認知;〈場域與繪畫創作〉討論筆者繪畫中的權力關係,包含畫面形成的語言結構以及繪畫過程在不同面向間的權力交鋒;〈畫面與經營〉分析作品畫面的階層關係,勾勒筆者創作重心的轉變。 研究發現場域的權力關係是畫家配置畫面的句法,由筆法、色彩、造型、肌理質感、透視法、空間圖式等繪畫元素構成。當設定再現場景成為最高位階時,再現的油彩表達形成統合的空間形式。相對的,當油彩肌理展現自身物理特性成為經營重心,此時再現效果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媒材痕跡的顯現。除了上述兩者,這之間還有許多畫家想像空間的可能。筆者由此發現畫面經營重心的移轉,繪畫表達由特定的圖式轉變為有待實驗的場域。場域的創作成為可更新的狀態。Item 夢的「手護者」—繪畫創作研究(2021) 林穎聰; Lin, Ying-Cong本文探討夢境所帶來的創作影響,以夢中出現的手與現實生活中的手,作為創作的主題。我們每天都會做夢,但大多數在清醒後都不記得了,能記得的夢境也是充滿著困惑,甚至是夢中情緒的延伸,使得當日的心情受到影響。白日的活動內容,被潛意識偷偷的儲存下來,進而影響夜晚夢境故事的發展。而夢境的紀錄,能解讀夢的意涵、瞭解內在的真實反映,對於創作也能一點一滴地發覺真實的自我,如花朵綻放般,同時釋放被抑制的創造力與生命力。本研究以手作為創作的主軸,透過現實與夢境的交疊形成故事,再以油畫創作的方式來呈現。論文研究共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繪畫創作之學理基礎,探討夢境的影響、手的各種表現與超現實風格的結合;第三章創作思想背景,談論創作理念與呈現個人觀點,敘述創作內容與形式,以及創作技法;第四章系列作品解說,將手與夢境的結合創作,針對內容與畫面安排做詳細的解說;第五章結論,則是對本次的創作研究與思想內容做出總結,以及期許未來的發展。Item 「女性美」-男性凝視的焦點(2007) 曾煥得; TSENG HUAN-TE裸體繪畫要在情慾和情境之間,面對身體、生命、靈魂做觀照取捨,透過藝術家在表現上的形式探索,才能呈現女性裸體原本最自然真摯的美感,並還原對女體的尊重和心相的昇華,創造出具有絕對道德觀念的美感。 藝術一直是人類精神與肉體的溝通橋樑,把人類恆久的生命真諦,以共同的視覺語言表達出來。而繪畫最高的成就,就是描寫人類的靈魂,透過肢體的描寫,反映出每個肉體的內在情感,將「性」與「愛慾」分離,昇華為視覺的美感。 本研究從藝術史的脈絡去分析、讀解每一個時代的女性裸體在繪畫中的形象與背景意義,並從心理分析學、精神分析學的論點去對應人類從「性」轉化為「愛慾」的昇華歷程;從生物學及人類文化學的角度去分析女性不同部位的生理特徵如何對男性散發性的魅力,並以繪畫作品對照印證。 最後以油畫創作「『女性美』-男性凝視的焦點」系列作品,作為本研究心得、理念詮釋的結論。Item 寂境-侘寂美學的繪畫創作研究(2024) 王必嫄; Wang, Pi-Yuan「侘寂」美學源自於日本,匯集了東方禪美學的諸多要素,如質樸粗糙、素簡淡泊、不均齊、不對稱、不完美、未完成等,這樣的美學理念深深觸動了筆者。藝術作品反映了一位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取向,創作者將自己受到的感動藉由適當的媒材傳達給觀賞者,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了美的傳遞並藉以闡揚藝術之精神。禪宗是佛教眾多宗派之一,佛教與禪宗自印度傳至中國,後由中國傳往日本並在日本發揚茁壯,禪美學也遵循著這樣的歷史軌跡,最終在日本深化至常民生活的各個層面,「侘寂」美學於焉形成。而日本燦爛輝煌的禪文化在近代傳至西方歐美諸國時,由於各種政治歷史背景等因素,加上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不遺餘力地著述講學,西方世界對禪學的喜愛與研究也在繪畫藝術上產生重要影響。本論文旨在研究禪宗的美學概念如何影響了「侘寂」美學的呈現,因此關於佛教典籍要義及佛理之闡述並不在研討範圍內,只會在需要之處稍加提及。此外,禪不離生活,禪學始終強調「道在平常」,因此如何將禪學的思想要義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是筆者會略作探討之處。 本論文章節架構共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分別探究「寂」與「境」的美學意涵、梳理禪宗的美學理念由東方至西方遞嬗演變之脈絡、禪學與現代生活之關係、以及一探美術史中的禪美學作品;第三章「創作實踐」闡述筆者的創作理念、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採用的媒材與技法。本章節亦記錄了筆者自創作構想之始,乃至付諸實踐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針對創作研究之作品剖析說明;第五章「結論」將本創作研究之結果作一心得總結。 「業精於勤荒於嬉」,功夫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堆疊,不論是修道或是創作,都貴在勤奮不懈的實踐。筆者也在這一段親身實踐的漫長過程裡,領略了某種類似於頓悟的驚喜,更加靠近自己的本心。 「寂境」是一個悟境,這個悟是更加瞭解自心。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境,學會安頓自己的內心,將原本會浮動的心安住於寂然靜謐中,在不完美中仍能看見美;在寂境裡才能看見幸福的自己。Item 寂寞城市-建築場景與其情感場域之研究(2008) 陳家偉; CHEN CHIA WEI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下所遺留的產物,除了構成城市外貌的物理條件外,包容於其中的文化與人群則是真正賦予城市生命特質的要件。而「建築」因為是同時具有物理及文化雙重面貌的「都市人為事實」,在其物理條件上遺留獨特的社會、文化及人群痕跡。筆者在求學期間,台北的城市景觀一直對筆者有股莫名的吸引力,筆者也因此對這城市產生極大興趣,希望藉由在這城市漫遊及觀察的過程中體會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背後的人文意涵與創作的契機。 本創作研究以台北發展中所遺留的建築場景為主題,探討其形成的背景與衍生出的人文情感意念,藉由藝術創作將筆者觀察到的特殊人文與情感意念,以描繪建築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期待觀者從作品中檢視城市文化與自身情感,進而提升自我與環境的認同。 第一章針對本研究主題與目的做簡單的說明與名詞解釋;第二章則從各個面向探討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筆者所觀察體會到的城市人文與情感意念;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及創作技巧切入探討創作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攝影帶給筆者創作上的激盪與影響;第四章則說明筆者在創作中描繪的內容以及運用的形式與技法;第五章為作品說明,針對作品表現形式、創作理念及過程做介紹;第六章則為此研究做總結與反省。Item 「寂靜之域」創作研究(2008) 林維新「寂靜之域」創作研究 筆者選擇了以水彩和油畫為創作媒材,以風景畫和靜物畫為創作題材,以具象寫實為表現形式,創作出一系列「寂靜之域」系列的作品,並透過描繪老舊公寓和靜物的同時,展現出創作技巧背後的意象,表達自身的情感。 在論文裡,除了研究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研究範圍和限制的陳述之外,對於美術史裡風景繪畫的畫家也研讀分析,在創作的同時,藉由研讀美術史來提升自我對於歷史上相關題材創作者的認識,並研究浪漫主義裡「崇高美學」的哲學思想,使作品有形而上的的發展點,再加上使用寫生與繪圖軟體的分析整理對顏色做進一步的認識與探索,以求在作品裡展現筆者想表達的寂靜,之後再以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分析做形而下的論述,最後以個別作品的創作構思與安排、過程和創作理念,作為總結。 期望以此創作研究能將理念與技巧融合,並透過藝術的實踐,創作出筆者心象企圖表達的意境與思維,在人類追求美的無盡時間裡,留下一個美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