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隱喻意識提升對華語多義詞學習之探究:以「吃」、「上」、「白」為例
    (2020) 翁雅慧; Weng, Ya-Hui
    多義詞包含多個意義相關聯的義項。在語言學習上,詞彙的一詞多義往往造成學習者的難點 (邢志群,2011)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義延伸的本質為隱喻而非任意產生 (Lakoff& Johnson, 1980)。 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提升學習者的隱喻意識有助於多義詞學習 (Koveceses & Szabo, 1996; Boers, 2000a; 黃弈寧,2015;蕭惠貞,2017)。有鑑於此,本文欲以「吃」、「上」、「白」三高頻多義詞探究融入隱喻概念與詞彙教學上之效用,並就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以期幫助中高級華語學習者解決學習難點。 本研究由前測篩選出38位中高級程度學生。實驗流程包含詞彙學習階段、即時後測與延時後測。實驗組與對照組透過生詞表學習「吃」、「上」、「白」所構成的18個詞彙。兩組主要差異在於生詞單是否以隱喻原則分組。研究結果顯示:1.提升學習者隱喻意識有助於華語學習者相關詞彙之學習,主要幫助在於詞彙於記憶中之留存。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延時後測中的總分與自由回憶題型皆達顯著差異(延時總分:M = 71.97 vs. 60.76, p = .045;延時自由回憶:M =32.40 vs. 21.66, p = .034)。2. 兩組在詞義理解題型上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得分較對照組高。實驗組與對照組皆無因詞彙隱喻類型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然而,兩組於即時測驗時在方位隱喻「上」所構成的詞彙上成績較好,對照組與實驗組得分相同,本文認為其成因為雖對照組使用傳統英文釋義學習詞彙,但仍就以自身經驗理解此類詞彙所致。3.在相關詞彙類推上,雖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表現亦優於對照組。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詞彙學習時若能提高學習者隱喻意識能使學習者在多義詞各詞項間創造有意義的連結,減輕其記憶負擔,提高學習效益。
  • Item
    漢語動後「上」的語料庫與意象圖式分析及教學應用
    (2020) 林妤靜; Lin, Yu-Ching
    語言表現人們的認知方式,不同語言的形式表現不同群體的認知差異 (Lakoff, 1987; Langacker, 1987)。本是方位詞的「上」在漢語中置於動詞之後可表示動作、狀態之結果(孟琮,1995;張旺熹,2006)。不少研究指出,結合意象圖式的多義詞教學可加強學生對多義詞的了解(陳曉湘、許銀,2009;陳曉蕾,2015; Li, 2003; Morimoto& Loewen, 2007)。本文旨在運用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透過隱喻、轉喻機制探究動後「上」的語法化現象及語義的延伸,並結合意象圖式的發展探究語義內部的關聯性。同時,透過書面語與口語語料分析,找出動後「上」常見的搭配動詞類型。最後,本文分析現有華語教材中動後「上」語法點的編寫情形,總結所觀察到的現象,結合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語法點編寫建議,並嘗試編寫出新的語法點說明,以提供未來教材編寫者、教學者或是學習者應用與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動後「上」有「趨向」義、「接觸」義與「實現」義。「實現」義又分「動作完結」和「狀態達成」,其中,「實現」義的語料數為三者之最。就共現的動詞類型來看,「趨向」義與「追趕類」、「攀爬類」和「奉承類」動詞搭配頻率最高;「接觸」義與「穿戴類」、「加裝添附類」動詞搭配頻率最高;「動作完結」的「實現」義與「行走類」、「理想實現類」和「逢遇類」動詞搭配頻率最高,而「狀態達成」義則以「愛」和「喜歡」兩個狀態動詞為主。此外,動後「上」的「趨向」意象圖式牽涉物體在空間中的運行,此意象圖是其他「上」語義意象圖式的原型,透過意象圖式轉換機制的運作及側重之概念,將相對抽象且複雜的時間概念以空間概念呈現出來。
  • Item
    現代漢語「好」的語義、句法及語用分析
    (2010) 莊雅棠
    本論文欲從語義、句法及語用之角度來探討現代漢語「好」。「好」在現代漢語中包含多種語義,且具有多種功能,根據Halliday(1985,1994,2004)所提出的純理功能,本文將從「好」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三個層次來探討。 在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al)層次,本文將探討多義現象,包括核心語義及延伸語義化,進而探討其句法功能。在坊間語法書,拿《現代漢語八百詞》為例,就列出了十多種不同的語義,但歸根究底,「好」的核心語義卻只有一個,本文認為「好」為一多義詞(polysemy),從核心語義衍生出「友好」、「健康」、「容易」、「效果好」、「有利於」等延伸語義。在句法方面,各家學者認為「好」作形容詞和副詞是無庸置疑的,本文將討論「好」在句中之功能,除了形容詞和副詞之外,「好」還有變化動詞的用法,亦可作動詞後置成分,此外在有所爭議的詞性上加以討論。 在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層次,和「好」是一個言談標記,只有「促進言談進行」之作用,本身並無「命題」上的涵義。本論文以會話言談口語語料來分析「好」的話語功能,「好」在會話結構中是一個「結束標記」,用來指出某活動的終止或談話的結束,進而發展成一個「過渡標記」,具有連接、轉換對話之功能,常可搭配時態「了」的使用。 在人際功能(interactional function)層次,「好」作「反饋標記」,表現下列語言行為:(1)接受;(2)執行;(3)確認。常可搭配言談標記:啊」、「吧」等。
  • Item
    當代華語教材中的歷代漢語詞彙傳承研究
    (2019) 陳翊綺; Chen, I-Chi
    本研究主要欲探討不同程度華語教材中的詞彙,其承襲自歷代漢語的比例關係;以及華語教材中,多義詞不同義項與古代漢語的聯繫關係。   本研究選擇了三套代表不同地域的代表性華語教材作為分析目標,分別是台灣的《當代中文課程》、中國大陸的《新實用漢語課本》,以及美國的《中文聽說讀寫》。分別以這三套教材第一冊到第四冊之每冊第一課的生詞以及四冊內所出現的所有多義詞及義項為研究素材,透過《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等古代文獻語料庫的檢索,探討其生詞承襲自歷代漢語的比例。   結果顯示,三套教材一到四冊第一課生詞中,共有約88.58%的生詞可查得其於古代漢語中的用法;屬於當代漢語新詞彙的則佔總比例的11.42%。無論教材程度的高低,三套教材各冊第一課的生詞皆有超過80%承襲自古代漢語。三套教材中一到四冊多義詞共93個,其中包含了212個不同義項,這些義項當中,承襲自古代漢語的比例高達91.98%,僅8.02%的義項是於當代漢語時期才引申而來的。   結果顯示,當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有著高度的聯繫關係,透過歷時的角度觀察詞彙的演變情況,能夠更加熟知及掌握詞彙的語義關係,若將之運用於華語教學當中,也有助於學習者掌握書面語的漢語詞彙。
  • Item
    結合認知語義與概念圖於華語多義詞教學上實證研究-以「吃」和「發」為例
    (2015) 黃奕寧; Huang, I-Ning
    本文結合圖式(認知語義概念圖),透過隱喻(Lakoff, 1987)、轉喻(Littlemore, 2009)及意象圖示(Lakoff&Johnson, 1980; Langacker, 1987),展現出多義詞之間的關聯,提出輔助學習多義詞的方法,並應用於華語教學課堂中。目前已有相關英文文獻,將此概念應用於二語教學中(Boers, 2000; Beréndi, Csábi& Kövecses, 2008)。然而,Boers(2011)提出先前研究存有缺陷,這些研究也大多以英語為主。因此,本文以Boers(2011)為基礎,運用實驗研究法,欲知結合認知概念與概念圖於華語教學課堂中,是否有助於二語學習者詞彙習得,以延時記憶中之保存。其次,本文希望了解在使用認知語義概念圖教授多義詞時的教學步驟,以及,受試者在習得由不同認知概念延伸出之詞彙上是否有差異。最後,探究此方法能否提高相關延伸詞彙之詞義理解和類推能力。 本文透過前測篩選出在國內大學語言中心的42位學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之目標詞彙為以「吃」及「發」兩個動詞結合而成之詞彙(吃飯館、吃老本、吃苦、吃紅、發傳單、發短信、發財、發瘋)。 本文發現:1. 結合認知概念與概念圖於華語教學課堂中,有助於二語學習者相關詞彙的習得,並對詞彙在延時記憶中之保存有幫助,延時測驗中,實驗組和對照組達顯著差異,t (40) =2.23, p=0.031, p<0.05。2. 運用認知語義概念圖教學能幫助提高相關延伸詞彙之詞義理解和類推能力,實驗組和對照組達顯著差異,t (40) =2.10, p=0.042, p<0.05。3. 雖無達到顯著差異,但認知語義概念圖用在為學習者複習、鞏固詞彙時效果較用在學習詞彙前,有意識地分析其學習效果好。4. 雖無達到顯著差異,但在即時和延時後測中,透過轉喻延伸出之詞彙分數最高,意象圖示第二,隱喻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