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3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新加坡華族文化與華語跨文化教學(2024) 徐耀雄; Chee, Yao-Seong華語教學課程通常以中國或台灣的語言和文化為主要內容進行設計。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海外華文教育的持續深化,華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對象已不僅僅來自兩岸三地的母語者,甚至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尼等世界各地的海外華族。史書美教授所提出的「華語語系」,便是強調關注世界各地華人社群、華語文化多樣性的研究理論。因此,本研究跳脫普通話或國語的主流語言和文化的框架,研究新加坡華族在歷史發展、身分認同與語言文化上的特點。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新加坡華族的新加坡性為主題的跨文化教學。學習者先是從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了解新加坡華族。接著,透過活潑有趣的劇場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進行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品的學習。華語小劇場結合了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的表演形式,而新謠則是受到早期台灣校園民謠的風氣所形成的音樂風格。因此,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就有如新加坡華族在傳統的本質上創造出了屬於自身的形式和風格。透過以上的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打開國際視野,同時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論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係以三段歷史事件作為敘述背景,分別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時期、1949年中共建國以及1965年新加坡建國,並且對應到華僑、華人及華族三種不同的身分認同,探析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第二部分筆者選擇了新加坡華族文化當中具代表性的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為文本的分析對象,探討具“新加坡性”的語言和文化表現。最後一部分則是運用前兩部分的分析作為教學設計的素材,配合教學理論和方法進行課程教案的設計,冀望為華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豐富的教學材料。Item 初探法語母語者延續體「V下去」之教學應用(2024) 蔡宜君; Tsai, Yi-Chun「V下去」是初中級漢語學習者會接觸到的語法,但在教學上有其難點,尤其是針對缺乏動補結構的法語母語者而言。現行法語為媒介語的教材多將「V下去」與法語的「continuer à」做類比,但此種解釋方法卻容易造成學習者的偏誤。基於此,本文從七本漢翻法及八本法翻漢的小說中,統計「V下去」與「continuer à」的動詞搭配、語意分布及互譯頻率,探討兩詞的用法差異,及使用「continuer à」來說明「V下去」易造成哪些學習者的偏誤。本文亦進行為期半年的課堂研究,分別採用「圖像引導」及「continuer à」來說明「V下去」,分析兩種方法對三名法語母語者的習得有何影響。結果顯示,「V下去」與「continuer à」互譯的頻率低,「continuer à」翻譯成「繼續」的頻率反而較高。課室研究部分,本文發現使用圖像引導有助於學生不透過母語便理解「V下去」的概念;採用「continuer à」說明「V下去」則會使得法語母語者過度依賴母語導致負遷移,產生錯序及誤代的偏誤。本文建議華語教師採用圖像引導方式進行「V下去」教學,在操練時,初期可採用二選一的選擇題形式,讓學生熟悉「肯定/否定」、「actual/potential form」的判斷之後,再讓學生在只有動詞提示的情況下完成句子。Item TOCFL詞彙融入劇本編寫之初級華語教學研究(2023) 邵澤琴; Shao, Jhe-Chin為使具備初級華語能力的學生,達到更高的學習成效。研究者以印度阿育王大學八位華語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劇本創作教學為主題,透過思維觀點與劇本編寫的課程,試激發受試者運用所學的華語知識,將其變成一個有序的劇本故事。並依據現階段的能力,引導受試者以TOCFL BAND A的初級詞彙融入劇本編寫,並試以本論文探析劇本教學應用於初級華語教學之影響。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來探討相關文獻做為理論基礎;行動研究法對於受試者的問題予以即時修正及協助;問卷調查法讓受試者針對課程以及劇本提出回饋與意見。本研究發現此教學課程接受度高,符合學習者的程度、學習目標,並總結出劇本編寫對於學習者的四項效用。研究結果亦顯示,學習者會更理解BAND A詞彙的使用,但並不會依照詞彙的標準範圍去創作劇本,在真實的創作過程中會有超綱的現象,教師必須彈性運用標準;部分學習者不會想把完成的劇本實際拍攝出來,能撰寫劇本不代表能順利實行,且由於編寫耗時,並不能幫助學習者更快速的學習,都是在實施劇本教學時需要考量的要點。最後,受試者在編寫劇本後,亦期待能閱讀到使用華測詞彙編寫出來的劇本,認為對於練習華測、想像真實情境、理解詞彙使用都有正面的幫助。此一結果亦可做為未來教材研發的考量要點。Item 華語線上教學呢字提問研究與話題建構(2022) 李旼; Lee, Min本研究從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線上教學的課堂中,觀察到實習教師時常使用呢問句提問,為了解教師使用呢問句提問的功能,本研究以會話分析法,將線上教學的言談互動轉寫為逐字稿並進行標記,從師生的言談觀察呢問句所引導的問答特性,及其與課堂話題建構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會根據課程目標建立話題層次,再根據不同話題層次向學生提問。本文根據教師使用呢問句的不同功能將呢問句分類:一、為交際和教學使用的呢問句:教師以呢問句提問,引導學習者產出目標句,與教師進行真實的交流;二、為交際使用的呢問句: 呢問句延伸交際話題,使言談互動更具針對性;三、為教學使用的呢問句:教師以呢問句複習及操練目標形式。觀察呢問句與話題的關係,呢問句一般在課堂主話題下的子話題及分話題上轉換提問的方向,學生因和教師共享同一個層次的話題語境而能理解呢問句的含義並回應。然而在以操練目標形式為主的課堂, 教學任務由教師的指導語建構而成,無明顯的交際話題,此時呢問句的意義需根據前文的指導語解讀。根據研究結果,本文認為實習教師以呢問句提問前,需先建立話題的概念,根據不同話題層次設計適當的提問,並注意語言難度,方能使提問形式達到教學和交際的雙重功能。Item 對日本學生之跨文化初級華語教學設計研究(2020) 真島 淳; Mashima, Jun在日本,第二外語華語課程可以說日本人學習華語主要且最大的管道,且是人文教育(核心基礎教育)之一環,在華語教學中應兼顧外語學習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不僅需要教授語言知識並訓練學生語言運用技能,亦應將語言教學視為透過語言學習所進行的跨文化教育,使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日本第二外語華語教學環境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外語環境不足、學習時間有限、班級人數規模過大等。既然教學環境有各種不利因素,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兼顧外語學習「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以溝通交際文化為題材進行跨文化教育,以使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極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在教學實施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了解現行日本華語教材對話課文與練習中「跨文化」成分的呈現情形;二、了解日籍華語學習者與華人日語學習者對溝通交際文化的學習需求;三、了解日籍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四、了解華語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五、建構跨文化華語教學設計原則,據此建立教學實施構想並進行內容規劃;六、進行教學行動研究,並檢視教學規劃進行修正;七、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了以下幾項結論:一、教學目標與內容:任課教師必須首先檢查任教學校所設定的共同教學目標是否涵蓋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所有內涵。若教學目標沒有涵蓋所有知能內涵,任課教師就必須自行補充教學目標,釐清學生要知道、理解、學會的知能內涵,進而將之視為整個教學實踐的參照點;二,教學評量:鑒於跨文化溝通能力各種內涵的特質,教師應以組合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方式,採用多元並可行的評量依據不斷評量教學成效,全面評量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發展;三,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先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建構後續教學活動的鷹架後,再進行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例如問答活動、情境會話活動以及採訪活動。應安排一些文化對比活動與體驗型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察覺、發現各種語言表達或語言行為所表徵的文化;四,教學者施教能力:教師須通曉與溝通交際文化有關的華語語用學方面的知識,如此方能清楚地解釋語言的一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思維因素,藉由文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溝通交際文化的差異性所導致發生的文化誤解或衝突。Item 華語線上同步學習之師資培訓研究(2019) 許智華; Hsu, Chih-hua線上同步教學的發展因著當代網路科技的發達而有了大幅的發展,語言學習因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更能推廣,然而線上同步教學不同於課堂教學,教師需面臨教學平台操作、教學互動方式與教學情境改變等難題。線上同步教學的教師培訓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年線上華語教學實務課程」的面授和實務實習課程共14週,以行動研究法反覆進行理論課程、實務教學、反思和討論;再以問卷調查法收集37位職前教師的反思感想,分析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行動策略和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各項表現。 本研究結果揭示:一、除了培養職前教師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之外,「反思討論」和「反思之後再回實務教學的應用」,亦為影響職前教師職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同儕間的協同學習和組內互助為職前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儕間的相互支援與互助也是職前教師成長與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最後訪談六位經由本培訓課程後成為線上教師者,分析其對本培訓課程之回饋,探討培訓課程對實質上對線上華語教師之助益和線上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之需求。 另外本研究中發現,除了線上同步教學課程之外,在教學外的時間,利用訊息文字即時提問和回應也為現今師生間的教學應用方式。除了在固定的電腦前接受同步視訊教學外,利用行動裝置支援無所不在的同步學習亦為遠距教學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結果供培訓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訓課程之參考;此外,教學外利用文字即時訊息或是即時視訊或語音學習是否能對語言教學課程有何助益,亦為未來遠距教師培訓研究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Item 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教學之應用-以底特律耶穌會高中為例(2020) 尹昌舜; Teresa Lien天主教耶穌會教育機構遍佈全球,其獨特的教育理念一直是百年來教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1993年耶穌會公布《依納爵教學法:實務之道》文件,作為各級耶穌會學校辦學的方針。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底特律耶穌會高中為例來研究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課程的應用。研究透過對依納爵生平以及耶穌會教育史的回溯、理論的介紹以及文獻蒐集的整理,闡明依納爵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同時並將依納爵教學法與其他二語學習法交互比較,分析其相容之處,以了解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教學領域的應用情形。 研究者在底特律耶穌會高中擔任華語老師,負責以教科書《歡迎》為教材撰寫「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Curriculum Design and Review Process),該專案是確保教師在教學時不偏離依納爵教學法的課程設計架構。研究者在論文中也將討論「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的書寫格式、要點及其欲達到的目的與作用。研究者將「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實施在華語教學中,透過實際課堂內及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觀察、紀錄,輔以學生、家長及教師三個面向的訪談資料,提出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課程實施的修正,為日後其他機構在華語教學上欲採用依納爵教學法提出策略及方向。Item 華語電影教材設計――以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為目標(2012) 蘇盈年; Su, Ying-Nien華語電影是語言與文化教學的優良媒介,然而目前現有的華語電影教材與相關課程之發展卻尚未蓬勃。本論文旨在針對中高級以上學習者設計華語電影教材,希望透過電影的特色與優點,讓學習者學習到不同於傳統教材中的語言與文化,藉由電影裡自然而真實的語言增加學習者的語言知識,透過以電影為文本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習者的語言技能並且培養學習者的文化意識。 本研究主要採用發展研究法(development research),再搭配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與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首先整理關於華語電影教學之特色與優點、華語電影教學方法、華語電影教學設計與華語電影教材設計原則等四項主題之文獻;其次,分析5套海內外的華語電影教材以及1項華語電影網路學習資源;接著再深入訪談11位具有華語電影教學經驗的華語教師,以及針對66位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發放問卷,藉以了解華語電影教材使用者的需求。最後,綜合以上結果建立華語電影教材的設計原則,並以電影《非誠勿擾》為文本設計教材範例。 根據研究過程可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華語電影教材設計必須以中高級程度以上為目標,並且要融入交際性與實用性,在內容選擇方面要多樣化,並且必須平均分配語言與文化比重,此外編寫也要符合科學性規範;第二,程度、語言、題材為選擇電影的三大原則;第三,華語電影的教材體例至少必須包括(1)學習目標(2)劇情大綱(3)人物介紹(4)重要對白(5)重要生詞、成語與俗語(6)重要語法、句型與常用句(7)文化重點介紹(8)練習題(9)相關閱讀(10)電影劇本等10項。Item 華語說服語言語意、語用、語篇分析研究(2011) 李家豪溝通為人類使用語言的目的。而語言的功能不僅為傳遞訊息,亦是表達個人態度與立場的重要途徑。說服即是建立於傳訊與表態語言作用的溝通理論,且前人豐富文獻已由各學門觀點探究說服訊息的來源、媒介、組成、結構等要素,唯華語說服語言的研究仍顯不足。說服訊息的語言使用牽涉說服者文化的社會規約,亦受到情境中說服對象之固有訊息量與意願強弱度等變因影響,華語學習者更可能因其語言能力或文化感知的差異,遭遇表述或理解華語說服訊息的困境。 為增補文獻缺乏,本研究採用語篇補全測試蒐集華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的說服訊息,以前人語意情態、語用策略、語篇後設等理論架構分析華語說服訊息中的類別、組成、情態、策略與銜接標記。研究除歸納華語說服訊息中的語言現象與通則之外,亦將統計結果對比說服對象持有態度變因,探討母語者依循情境差異而調整的說服訊息與學習者說服語言表現特徵。 研究結果揭示,華語說服者依序以認知、義務、動力、評價情態作為表態說服立場的手段,可見情態語意法則的確信度、主客觀、必要性、條件與對比皆左右情態的使用與分布。說服立論程序可歸納為指示行為、證據知識、理論闡釋、辯證對比與情感訴求及數項次類。其中建議與勸告、論說與損益、反駁與掩飾等皆為常用以提供指導、支援、推論與反證之說服策略,而情感訴求的究責或施壓,則以修辭手段達成說服目的。後設論述機制中的互動類連接與架構標記得以引導對方理解說服思維,但訊息精簡而少有參照、示證與註解標記。各類交互後設論述的高頻運用為說服者顧及對方觀感的佐證。 說服對象固有訊息與意願偏好區辨不同說服目的且須搭配不同情態、策略與後設論述的組合。此外,學習者語言能力為箝制其訊息構成的關鍵因素,初中級或中高級者說服與表現迥異且均可能遭遇學習難點。因此,融入說服語用概念與互動分組活動的華語說服協商教學可設置於教學提案之中。Item 中級華語聽力教學設計研究---以在台外籍學習者為例(2010) 林逸君語言學習之目的在於與人溝通交際,其中聆聽又先於口說,學習者必須先正確有效的接收訊息,才可能做出適當的輸出與回應。本文旨在針對中級程度的在台中文學習者,探討情境任務式聽力課堂的設計與運作,並從中得出設計原則、整體課程規劃、以及實際操作課程時所應注意的方向。 本文以發展型研究法(Developmental Research)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探討聆聽理解相關理論、中級聽力教學重點及策略、以及真實口語材料和視覺輔助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等研究文獻;其次綜合分析海內外7套中級聽力教材與5項標準化聽力測驗之內容與任務題型設計;接著匯集學習者與教學者對於聽力課程的期待和意見,了解使用者需求。總合以上結果完成本文中級聽力教學設計之後,並進行試教以驗證假設,最後修正課程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透過各方意見之彙整以及教學試驗,本文得出如下的結論。第一,中級學習者處於初級到高級的過渡階段,需要廣泛多樣但仍控制在一定難度之內的聆聽材料,以協助其適應真實台灣生活中的聆聽情況,故為中級學生開設的聽力課程有其價值與必要性。第二,視覺圖像在協助學習者「有效理解新知識」、「快速回憶舊知識」、「精聽細節內容」、以及「提升聆聽意願」等方面皆有正面加強作用,故有助於聽力教學成效。第三,保留了語氣口音與直覺表達習慣的真實或逼近真實的自然口語語料,有助於中級學習者適應一般台灣人說的話,進而提升其聆聽理解能力。第四,情境任務式的聽力課堂,能使每一階段的聆聽目的更明確,並給予學習者思考、發言、進行有意義之溝通交流的機會,一改學習者對於聽力課程緊張枯燥之刻版印象,因而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