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華越讚美語及其回應之語用對比研究
    (2024) 黎莊清; Le, Trang-Thanh
    讚美就像生活中的一種「調味品」,即使沒有讚美依然可以溝通,但如果再加上讚美,生活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本研究旨在對比華語與越語的讚美和回應讚美策略表現的異同之處。本研究著重於研究臺灣和越南人士在不同溝通環境下,包括家庭、教育和職場對前輩的讚美以及回應讚美的方式。本研究主要透過語篇補全測試(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DCT)收集語料。問卷共包含12種情境,其中有6種讚美情境和6種回應讚美情境,共收集了200份有效問卷,受試者為來自臺灣和越南的華語和越語母語者。研究結果顯示,在讚美策略上,臺灣和越南人士之間存在差異,臺灣人傾向於使用直接讚美策略,而越南人則更傾向於使用間接讚美策略。至於回應讚美,兩組受試者在使用回應讚美策略上有相似之處,最常用的策略是「接受」,其次為「迴避」,最少使用的是「拒絕」策略。 此外,臺灣人和越南人在家庭環境中較常使用「直接讚美」策略,而在教育環境中則更傾向於使用「間接讚美」策略。 然而,在職場環境中,兩組的結果完全相反,臺灣人更傾向於在工作環境中使用「直接讚美」策略,而越南人在職場環境中更常使用「間接讚美」策略。最後,本研究也將結果應用於為越籍華語學習者設計適合中級程度的語用學教案,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不同環境下對社會地位不同的對象給予適當的讚美和回應讚美的方式,以期使學習者達成最佳的溝通效果。
  • Item
    漢語與荷語網路評論之批評言語行為對比研究及教學建議
    (2023) 李凱文; Kockelkoren, Kevin
    「批評」是人類溝通時經常出現的一種言語行為。過往的學者多以當面批評為主題,進行漢語與英語的跨語言對比研究,相較之下,以網路批評為主題以及漢語與荷語跨語言對比的相關研究尚嫌不足。有鑑於此,本研究蒐集網路場域中的批評評論,藉此探討漢語與荷語網路批評行為的相同點與相異點,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批評行為之相關二語教學建議。本研究蒐集國際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餐廳評論中之漢語與荷語批評行為語料共600筆,目的為分析漢語與荷語網路評論中之批評行為特徵及語用策略分布,從而探討漢語與荷語各自體現出何種策略偏好。研究結果顯示,漢語與荷語之網路批評行為策略多樣,結構複雜多變,兩種語言分別體現集體主義文化與個體主義文化的部分特徵。在策略偏好方面,漢語與荷語在主體策略中皆傾向使用評價策略,以主觀的方式提出不滿;在輔助策略中,漢語偏好採用釋因策略,為批評行為鋪陳背景,荷語則經常使用讚美策略,在批評的同時凸顯批評對象之優點。在策略結構方面,漢語在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的組合上經常使用三種主體策略搭配一種輔助策略;荷語在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的組合上經常使用兩種主體策略搭配一種輔助策略。 在教學應用上,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荷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設計教學方案,使漢語學習者能在網路場域中辨別不同的批評策略,並正確地運用這些策略,引導學習者恰當地在網路場域中運用或閱讀批評策略,幫助學習者提升其語用能力。
  • Item
    華語臉書社團中請求和分享的語用策略及性別研究
    (2022) 葉子瑄; Yeh, Zi-Xuan
    現代人的社交圈已從現實世界逐漸轉向網路世界,社交平台中又以臉書的使用率最高,然而臉書社團中常見的請求及分享行為的語用研究卻尚未出現。有鑑於此,本文將華語臉書社團作為研究對象,根據Blum-Kulka等人(1989)提出的CCSARP請求策略架構分析語料,統計請求行為及分享行為的主體策略和輔助策略使用頻率,探討臺灣華語母語者在行使請求、分享行為時使用的策略及不同性別下使用策略的異同,最後將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本文蒐集臉書社團中男性與女性語料共800筆,時間範圍涵蓋2019到2021,分析的重點為請求及分享行為中使用者採取的主體策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華語使用者在行使請求及分享行為時皆偏好選擇多樣的策略,在主體策略的選擇上,請求行為中最常使用的是提問策略;分享行為中最常出現的是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兩項言語行為最常使用的皆是自述策略。在不同性別的變因下,兩性在行使請求行為時,女性使用了更多的表願策略,輔助策略中男性使用了更多的自述策略;在行使分享行為時,男性選擇了更多的描述策略,輔助策略上,女性使用了更多的釋因策略,反映男女語用策略不同的特徵。 本文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符合外籍學習者在網路進行請求及分享行為的教學建議,期盼提高學習者於網路世界中正確行使請求及分享行為之能力。
  • Item
    漢韓回應讚美策略分析與教學應用——以臺韓連續劇為例
    (2023) 洪知吝; Hong, Jiin
    溝通時兩個不可或缺的言語行為是讚美與回應讚美,然而發話者與受話者進行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因具有不同的價值觀而對讚美與回應讚美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導致對方面子受到威脅(Chen,1993;Holmes,1986;Manes& Wolfson,1980)。透過前人的文獻發現,使用口語語料分析的回應讚美相關的研究較少,且大多數的研究以書面語料為主,因此本研究藉由Netflix的臺灣連續劇和韓國連續劇為口語語料庫,由跨文化角度為切入點,探究漢語和韓語之回應讚美。 研究結果分五種面向進行分析——回應讚美使用分布、回應讚美語言形式、讚美主題與回應讚美、性別與回應讚美、社會權勢與回應讚美。結果發現,兩種語言偏向使用迴避策略,然而依據次分類策略分析結果,漢語較常使用「無回應」策略,表示漢語人士以不反映個人的想法而維護雙方的和諧關係。而韓語較常使用「微笑」策略,韓語人士以不拒絕,同時不接受的方式保持謙讓的態度。此外,根據不同變項而得出的結果具有差異,例如發話者的社會權勢低的情況下,漢語人士主要使用合併策略,指不習慣收到讚美;韓語人士傾向採用微笑策略。 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韓籍漢語學習者之口語教學上,藉由本研究結果韓籍漢語學習者了解漢韓回應讚美策略的異同處,在漢語教師的引導下,期待韓籍漢語學習者提高口語能力,以及減少與用失誤。
  • Item
    華語與英語網路評論之批評言語行為對比研究
    (2022) 陳昱佑; Chen, Yu-Yu
    「批評」作為一常見言語行為,為建構語言學習者語用能力相當重要之一環,又隨著網路科技蓬勃發展,發生於網路媒介上之批評行為更屢見不鲜,華語學習者亦無可避免地成為潛在批評者與被批評者,故本研究以幫助華語學習者認識華語網路批評行為為初衷,進行華語與英語網路批評行為之對比研究,並針對華語網路批評行為相關課程之設計提出教學建議。  本研究以YouTube影片留言及Google餐廳評論為語料來源,蒐集華語與英語語料共795筆,並以Blum-Kulka、 House 與 Kasper(1989)及Brown 與 Levinson(1987)之策略架構為本,制定本研究批評行為策略分類,再以政治議題及餐廳消費等兩種議題分別比較華語與英語之策略差異。  本研究發現,於政治議題方面,華語最常以侮辱策略作為主體策略,英語則最常以諷刺策略作為主體策略,而華語與英語皆最常以表情策略作為輔助策略;於餐廳消費方面,華語與英語皆最常以評價策略作為主體策略,然華語使用更多質問策略,而英語使用更多指責策略,另華語與英語皆最常以說明策略作為輔助策略;又華語與英語於餐廳消費使用輔助策略之比例皆較政治議題高出一成以上。  本研究將華語與英語較具差異表現之質問策略轉化為適用於華語網路批評行為相關課程之內容,並提出教學建議,期許幫助華語學習者更完整地認識並掌握華語批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