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台灣幫派電影融入華語教學
    (2024) 陳莉平; Chen, Li-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當派電影在華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用,試圖拓展教師再多媒體選材時的範圍與多元性。「幫派電影」自1970年代開始出現於台灣電影中,自此之後,其作為一個電影的素材,開始大量出現在台灣電影作品中。由於幫派特殊的背景,且牽涉之社會性議題具有爭議性,許多人對於幫派電影的初步認識僅限於「犯罪」與「暴力」。然而,本研究發現,幫派題材在長時間的發展後,其形象和再現方式有所轉變,從初期強調逞兇鬥狠的人物描繪,逐漸轉變為以其作為載體,以豐富的時代背景、完整的呈現台灣的社會現象和文化情境,抒發對於當時代社會性議題的意見,甚至成為了台灣在地化的文化符碼之一。再者,本研究更提出三個可供華語文化教學的主題分析,認為這些主題不僅反映了台灣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更包含華人文化的深層價值觀。研究架構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台灣幫派電影的形象再現變化之分析,其中涵蓋1970年代至2010年代,共四個時期之十二部具代表性之台灣幫派題材電影;二是分析台灣幫派電影中可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文化意涵,包括:「義氣精神」、「國族議題」和「在地文化符碼」三大主題,並以電影《艋舺》、《角頭》、《悲情城市》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主要分析對象;最後,第三部分則是運用以上的素材,選擇以電影《艋舺》進行「義氣精神」之華語文文化教學教案設計,並配合ARCS動機理論和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期待可以拓展華語文教學之媒體選材範圍,並且提供多元的教學主題和教學活動,以供後人參考與使用。
  • Item
    真實語料應用於法律華語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
    (2023) 陳美吾; Chen, Mei-Wu
    法律華語為專業華語的分支之一,教學上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及語言能力的提升。 然而,法律作為人類當今社會生活行為的抽象化規範,既看不清也摸不著。在教 學上多須依賴教師引用真實且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概念。真實案例多 援引自新聞報導、影視媒體等真實語料。然而,真實語料與人工課本一樣僅作為 教材的選擇之一,有其優點及一定的挑戰性。目前在學術界內,有關真實語料的 研究雖不多,但有其研究價值。本研究將了解使用真實語料的好處與限制,根據 真實語料的選用及應用原則,將真實語料實際應用於法律華語教材編寫與教學設 計中。由於真實語料種類多元,本研究僅選取「租賃契約書」、「報刊新聞(社 會版)」以及「電視劇」等三種真實語料作為教材設計的文本,依此各設計出一 課課文。隨後研究者選取以新聞報導為教學材料的課文進行教學示範,並藉由課 堂活動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並於課後實施教學滿意度問卷以檢驗教學成效。 結果顯示,無論是從課堂活動或是問卷結果來看,學習者的能力表現及對於真實 語料應用在法律華語課室教學中均呈現正向肯定的結果。
  • Item
    IBDP中文A概念爲本教學設計:以三毛《撒哈拉歲月》為例
    (2020) 黃欣喬; Huang,Sin-Ciao
    概念的學習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作用,國際文憑組織(IBO)重視概念為本的教學,在其四個教育項目中皆強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本文探究概念為本的教學模式,以及國際文憑(IB)中的概念教學,聚焦於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語言A語言與文學的課程設計。 本研究將應用概念為本的教學模式,以其所提出的教學步驟與技巧及IBDP語言A語言與文學的課程設計原則,發展出概念教學IBDP語言A語言與文學評鑑表,並以三毛《撒哈拉歲月》作為IBDP語言A的教學文本,設計《撒哈拉歲月》課程。在課程設計完成後,邀請專家學者利用「概念教學IBDP語言A語言與文學評鑑表」進行評估,最後分析專家學者的建議,反思教學設計的過程,統整職前教育之IBDP中文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教學於IBDP語言A語言與文學課程時,如何建構語言與文學課程設計的模式。
  • Item
    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之商業華語課程網站設計
    (2010) 林稀偉; KHITTANAPAKORN CHITCHAYA
    隨著大中華經濟圈在全球影響力日漸升高,學習商業華語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因而商業華語教材的需求更逐步加溫中。本論文的目的在研究泰國華語學習者的商業華語教學網站設計原則為何?將針對泰國商業華語教學網站教材規劃設計進行探討。研究方法採「發展研究法」,同時運用「內容分析法」。在內容分析部分,於第二章探討泰國台商、泰國華文教育、商業華語教學、文化教學、網路輔助語言教學,以及教學設計等方面。第三章探討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以及研究範圍。第四章泰國商業華語現況之需求分析,進行現有相關網站與教材分析,並陳述師生問卷調查及台商訪談結果,亦討論網站設計及教材編寫的優缺點,以及探討學習者商業華語的需求要項。綜合相關之處,並歸納出網站教材設計要素與程序。第五章商業華語網站設計,綜合先前網站資料探討、需求分析、規劃設計、編輯製作等主要階段,發展出針對泰國學習者之商業華語教學網站教材,並採取試用與評鑑措施測試網站的實用性與針對性。第六章陳述本研究的結論、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展望。 本研究受訪對象為泰國大學中文系的教師及學生,採問卷調查方式總共發放278份問卷,問卷回收共有212份。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加強商業華語的需求,他們認為商業華語網站教材設計應包含:可聽得到中文的讀音、提供漢語拼音、使用簡體中文、泰文解釋課文、以及設有華人的企業文化議題等五項要素為網站教材該有的優先功能。在網站試用與評鑑階段,網站評鑑者認為網站設計部分已達到他們的需求,網站不足之處為課文內容與練習部分,建議改善動畫使用或真實人物表演實際商業情境會話為內容呈現方式,使網站更添趣味性與提升多媒體化。
  • Item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2006) 方虹婷; Hong-ting Fang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中文摘要 關鍵字:飲食華語、華語文教學、飲食文化、教學設計、線上學習   傳統上,語言課中的文化教學往往被認為是與語言教學相捍格的另一學門。然而當語言程度達到中級之後,受文化所影響的語言使用或語言習慣層面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突顯。因此若在中高級的教材中選用適當的文化內容作為主題,則可使語言能力的進步與文化知識的增長同時發生。基於此,本研究針對華語的特性,選出「飲食文化」作為主題,設計課程與教材。同時更針對文化教學的特性與需要,建構一個輔助的飲食華語教學網站。   在理論方面,首先就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角色作探討,並分析華語與飲食文化間的互動,以作為主題選擇的依據。接著歸納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的要素與發展準則,並結合網上學習的特性與優點,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在設計方面,從問卷的實施與教材和網站內容的分析中了解學習者的需求與和飲食文化相關的現狀趨勢,並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方法發展課程。最後設計出一個模擬樣課,以及完整的教材練習與課程計畫。並且搭配樣課設計出一套輔助的網上教學活動,以及其與樣課教學時的使用搭配。   在經過研究及實際設計之後,研究者得出了三方面的結論。一、在課程方面,目前華語教學界應致力於專門文化題材的課程設計,而且課程設計應更緊密地與教材結合。二、在教材方面,文化教材和語言教材的結合相得益彰,端看教學設計進行時如何妥善運用安排。此外,這類語言文化教材還有助於克服學習高原的障礙,特別是針對由中高級進入高級的華語學習者而言。三、在網上輔助活動方面,網上輔助活動的設計能解決部分對真實情境的需求,並可提供多元資料與多樣活動以配合學習。
  • Item
    基於任務型教學法之初高級華語漢字教學設計
    (2016) 陳姿文; Chen, Zi-Wen
    對於許多學習華語的非漢字圈學生來說,漢字一直都是主要的學習難點之一。如何使漢字教學更有效率、更具實用性與趣味性成為近年來教學者與研究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自1990年代起,任務型教學法漸成為主流第二語言教學法之一。任務法注重學習材料和交際過程的真實性,任務須根據實際交際情境以及學生的需求來設計。在華語教學的應用中,研究者們也肯定了任務法對於提升實用性和趣味性、加強學習動機等效果,但在漢字教學方面的應用還不多見。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結合任務型教學與漢字教學的原則,設計出以完成交際任務為核心,同時兼顧漢字結構系統的漢字教學活動。 本研究首先蒐集對外漢字教學、非漢字圈學習者特點、任務型教學法等三方面的文獻資料,梳理出近年來漢字教學研究領域所關注的議題。為了解漢字教學的現況,對現有的漢字教材進行分析,並觀摩了臺師大開設的漢字課。在此基礎上,對非漢字圈成人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漢字學習觀念、策略運用和生活中各種文本的困難度,並對華語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其教授漢字的方法與遭遇到的問題。接著根據文獻、現況分析結果以及師生的需求訂定設計原則,提出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範例。設計完成後,對外國學生進行試教,以檢視其成效,並根據師生的反饋意見修改了部分教案內容。本研究之成果可總結為下列幾點: 一、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能將漢字的結構系統與語言的交際系統相結合,讓學生在以意義為主的學習活動中同時注意形式。二、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提供學生主動學習、分組合作、發現漢字規律的機會,使漢字教學更具互動性及趣味性。三、漢字和任務型教學的結合讓學生體會漢字的交際實用性,即學即用,進而提高其學習興趣。
  • Item
    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三國演義》及《赤壁》為例
    (2019) 張志恒; Teow Chee Heng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小說,在海外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媒體與華語教學亦是越來越多學者研究的對象,探討如何運用多媒體為工具進行教學設計,透過教師與研究者進行安排,從電視或電影裡可以學到的知識也越來越廣。 本論文主要研究《三國演義》的跨文化比較及選擇三國電影中具代表性的《赤壁》當作教學設計的示範。採用跨文化理論中的比較分析法,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中《三國演義》所呈現出的文化思維差異及文本翻譯間的差異。其次,透過分析出電影《赤壁》中的文化元素,以作為電影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本研究所探討的電影教學主題設定為電影《赤壁》的跨文化思考。學習者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讓學習者理解電影情節安排的文化意涵。這部電影以三國時代作為背景,電影中的人物安排也形成與其它文化不同的英雄觀、女性觀,同時導演在文化元素的安排也著墨許多,包括宣揚書法、茶文化、樂器、蹴鞠、投壺、二十四節氣等,透過以上的文化元素及跨文化觀念幫助學習者認識華人文化及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研究方向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文化元素及小說流傳到海外的情況,其中包括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歐美等地;第二部分則是進行跨文化比較,包括文本流傳海外形成的跨文化差異、英雄觀的跨文化比較、原著與日本發行的三國遊戲間之差異等;第三部分則是先分析電影《赤壁》及其文化元素,再運用以上素材,配合理論與原則進行課程教案設計。冀望能藉由此研究提供華語文教學更多元化的教學主題,並且運用不同的影視種類素材於一系列教學當中。
  • Item
    電視迷你劇與華語文化教學──以臺灣青少年文化為例
    (2019) 周芊妤
    運用影視作品作為華語教學的媒介是當代熱門發展中的教學方式,影視媒介除了幫助學生學習該目的語之外,亦能從中認識目的語的文化。在這之中,由電視劇所延伸出來的電視迷你劇集是目前尚未被關注運用的影視類型。迷你劇集一方面在時間與劇情上濃縮了長篇電視劇的精華;另外一方面學生也可以觀看剩餘的電視劇集數,在課後進行自主學習,綜合而言,是一種利於華語教學的教材。 本研究所探討的華語文化教學主題設定為臺灣青少年文化,主要分析電視迷你劇集中的臺灣高中青少男與青少女。從文本內容先分析臺灣青少年男女的特質與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再探究其背後所呈現的臺灣青少年文化。本篇研究的迷你劇集文本採用2010年放映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以及2017年播放的《通靈少女》。這兩部影片共同以臺灣社會作為故事的背景,講述了這個時代脈絡下的臺灣高中生的青春成長課題,在學校、家庭或是同儕之間皆有許多的著墨,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容易認識臺灣青少年及其文化。 研究方向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分析兩部劇集中主要角色的形象以及劇集中所呈現的青少年文化;第二個部分為將前段整理出來的資料歸納分析其中具有教學元素的題材;第三個部分則是運用教學元素配合理論與原則進行課程教案的設計。冀望能藉由此研究提供華語教學更加多元化的教學主題並運用不同的影視種類素材於教學當中。
  • Item
    透過部件遊戲提升學生的漢字技能以泰國「班本科技公學」為對象。
    (2018) 鄭美芳; Kamonwan Sangkasenakul
    在泰國教中文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學生學華語的困難之一是 「寫漢 字」。因為他們覺得漢字非常難寫,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而放棄。無論哪 個領域的教學最大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探討要怎麼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於漢字產生興趣並主動學習,而非只是為了 分數而學習。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者較能表現出自我,並產生「我能感」, 對學習者的成長有所幫助。因此,若能將「遊戲」的元素融入課程中,也許能引起學生更高的學習動機,同時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學習興趣, 進而提升學習成效。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 回顧泰國華語文教育的背景與發展,將漢字教學理論、遊戲理論和課本教材之相關理論、文獻等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訪談漢語老師,瞭 解老師如何進行漢字教學,進而更深入瞭解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概況;第三、 分析現有漢字部件教材,並以此教材為參考,進行自編漢字教材;第四、分析漢語遊戲和語言遊戲,再將這些遊戲應用在實際教學,進而創造出一 套「部件遊戲」。 本研究經過文獻分析以及實際演練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 本研究透過部件遊戲提升學習者的漢字技能,大多數的學習者非常喜歡部件遊戲。二、教師使用部件遊戲之後,能提升學習者在漢字學習上的學習 動機。三、進行遊戲教學之後,將課前能力測驗與課後能力測驗的結果來 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除了發現他們的測驗結果提升之外,還發現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一天比一天地積極。同時他們對漢語 學習的概念也改變,從「漢語難學」轉變為「漢語易學」。
  • Item
    二語學習策略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2018) 黃彥辰; Huang, Yen-Chen
    本研究為結合「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之教學設計研究,旨在透過「ADDIE教學設計模式」設計與進行華語為二語學習策略教學實驗,透過學習策略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意識與選用,藉以提高其語言學習成效。 本研究以在臺灣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之華語二語研究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首先先進行需求分析,透過學習策略量表施測和訪談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使用情形和學習情形,再依據學習者的需求設計六次學習策略教學活動。本次教學實驗共有六次策略教學活動,每次活動皆以Oxford(1990)提出的六大類語言學習策略中的一種學習策略為主題,分別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後設認知策略、情意策略、社交策略。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本研究再次進行學習策略量表施策與訪談,以分析學習者在學習策略教學活動後策略意識和選用之變化,並搜集學習者對於策略教學活動之回饋。本研究發現,學習者在參加活動後的策略使用均值較參加活動前的策略使用均值高,且具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學習者在策略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策略,使用均值提升之數值皆高於未出現在策略教學活動中之策略均值;根據研究者的教學觀察及學習者的回饋,策略教學活動若與學習者的學習材料、情形緊密結合,能協助學習者將學習策略直接應用於平常的學習中,可以提高學習者策略使用頻率;而學習者也認為策略教學活動能夠使其更了解學習策略及其應用方法,並提高其策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