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華語與越語感謝之語用策略對比與華語教學建議
    (2024) 黃張如禎; HUYNH TRUONG NHU TRINH
    不同的語境文化會導致溝通模式有所不同,日常生活的感謝言語行為也不例外。感謝不僅是表達心意的工具,還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因此能得體地運用感謝策略也極為重要,尤其是對二語學習者。現今越籍學習者學習華語的需求越來越多,但對比華語與越語的感謝行為研究稀少,難以滿足越籍學習者的需求。正因如此,本研究參考東西方和越南的禮貌準則,再以李麗娜(2004b)和Do(2019)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整合出兩組母語者常使用的語用策略及其語言形式,同時提供出各種社會變因對兩組母語選用策略的影響。最後以越籍學習者為教學對象,提出具體教案範例。希望能補充華語與越語感謝言語行為語用策略的分析與對比研究成果,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教學應用的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感謝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主體策略和輔助策略。這兩大類中又分成不同策略類型。主體策略部分,兩組母語者皆傾向選用「專門感謝詞語」。輔助策略部分,整體來看,華語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三種策略類型依序為拒絕式、承諾式、抒情式和道歉式;越語則是承諾式、拒絕式、抒情式。在與其他策略搭配情況下,兩組母語者使用感謝輔助策略時皆最傾向使用兩種策略結構,其中最常使用的有五種策略組合。各種變因對兩組母語者的影響大多是一致,以「社會地位」因素為例,兩組皆傾向主體策略和各種形式混合使用。教學應用部分,本研究運用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設計參考教案,使用「記憶未來」與「行為演練」原則,結合課上的「策略歸類」、「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越籍學習者在跨文化溝通情況下之語用能力。
  • Item
    漢語與荷語網路評論之批評言語行為對比研究及教學建議
    (2023) 李凱文; Kockelkoren, Kevin
    「批評」是人類溝通時經常出現的一種言語行為。過往的學者多以當面批評為主題,進行漢語與英語的跨語言對比研究,相較之下,以網路批評為主題以及漢語與荷語跨語言對比的相關研究尚嫌不足。有鑑於此,本研究蒐集網路場域中的批評評論,藉此探討漢語與荷語網路批評行為的相同點與相異點,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批評行為之相關二語教學建議。本研究蒐集國際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餐廳評論中之漢語與荷語批評行為語料共600筆,目的為分析漢語與荷語網路評論中之批評行為特徵及語用策略分布,從而探討漢語與荷語各自體現出何種策略偏好。研究結果顯示,漢語與荷語之網路批評行為策略多樣,結構複雜多變,兩種語言分別體現集體主義文化與個體主義文化的部分特徵。在策略偏好方面,漢語與荷語在主體策略中皆傾向使用評價策略,以主觀的方式提出不滿;在輔助策略中,漢語偏好採用釋因策略,為批評行為鋪陳背景,荷語則經常使用讚美策略,在批評的同時凸顯批評對象之優點。在策略結構方面,漢語在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的組合上經常使用三種主體策略搭配一種輔助策略;荷語在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的組合上經常使用兩種主體策略搭配一種輔助策略。 在教學應用上,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荷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設計教學方案,使漢語學習者能在網路場域中辨別不同的批評策略,並正確地運用這些策略,引導學習者恰當地在網路場域中運用或閱讀批評策略,幫助學習者提升其語用能力。
  • Item
    華語臉書社團中請求和分享的語用策略及性別研究
    (2022) 葉子瑄; Yeh, Zi-Xuan
    現代人的社交圈已從現實世界逐漸轉向網路世界,社交平台中又以臉書的使用率最高,然而臉書社團中常見的請求及分享行為的語用研究卻尚未出現。有鑑於此,本文將華語臉書社團作為研究對象,根據Blum-Kulka等人(1989)提出的CCSARP請求策略架構分析語料,統計請求行為及分享行為的主體策略和輔助策略使用頻率,探討臺灣華語母語者在行使請求、分享行為時使用的策略及不同性別下使用策略的異同,最後將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本文蒐集臉書社團中男性與女性語料共800筆,時間範圍涵蓋2019到2021,分析的重點為請求及分享行為中使用者採取的主體策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華語使用者在行使請求及分享行為時皆偏好選擇多樣的策略,在主體策略的選擇上,請求行為中最常使用的是提問策略;分享行為中最常出現的是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兩項言語行為最常使用的皆是自述策略。在不同性別的變因下,兩性在行使請求行為時,女性使用了更多的表願策略,輔助策略中男性使用了更多的自述策略;在行使分享行為時,男性選擇了更多的描述策略,輔助策略上,女性使用了更多的釋因策略,反映男女語用策略不同的特徵。 本文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符合外籍學習者在網路進行請求及分享行為的教學建議,期盼提高學習者於網路世界中正確行使請求及分享行為之能力。
  • Item
    漢韓回應讚美策略分析與教學應用——以臺韓連續劇為例
    (2023) 洪知吝; Hong, Jiin
    溝通時兩個不可或缺的言語行為是讚美與回應讚美,然而發話者與受話者進行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因具有不同的價值觀而對讚美與回應讚美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導致對方面子受到威脅(Chen,1993;Holmes,1986;Manes& Wolfson,1980)。透過前人的文獻發現,使用口語語料分析的回應讚美相關的研究較少,且大多數的研究以書面語料為主,因此本研究藉由Netflix的臺灣連續劇和韓國連續劇為口語語料庫,由跨文化角度為切入點,探究漢語和韓語之回應讚美。 研究結果分五種面向進行分析——回應讚美使用分布、回應讚美語言形式、讚美主題與回應讚美、性別與回應讚美、社會權勢與回應讚美。結果發現,兩種語言偏向使用迴避策略,然而依據次分類策略分析結果,漢語較常使用「無回應」策略,表示漢語人士以不反映個人的想法而維護雙方的和諧關係。而韓語較常使用「微笑」策略,韓語人士以不拒絕,同時不接受的方式保持謙讓的態度。此外,根據不同變項而得出的結果具有差異,例如發話者的社會權勢低的情況下,漢語人士主要使用合併策略,指不習慣收到讚美;韓語人士傾向採用微笑策略。 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韓籍漢語學習者之口語教學上,藉由本研究結果韓籍漢語學習者了解漢韓回應讚美策略的異同處,在漢語教師的引導下,期待韓籍漢語學習者提高口語能力,以及減少與用失誤。
  • Item
    華語兩性會話開端之語用策略研究
    (2023) 張家寧; Chang, Chia-Ning
    「萬事起頭難」,會話開端作為人際溝通的重要一環,正是華語學習者需要培養的能力。多數學習者不擅與母語者交談,成為他們融入華人社會的一大困難(Light, 1987),同時會話的語言形式又受到溝通雙方的性別影響(Coates, 1993),某種程度就像是跨文化交流,因而增加溝通時的難度。本研究遂透過問卷先調查學習者的會話學習需求,另以角色扮演法蒐集華語母語者的口語語料,從會話開端的三個面向對比男女日常會話的異同之處,包含如何開啟會話、選用的話題類型以及為了延續會話採取的語用策略,並輔以訪談探究兩性策略選擇的背後動機。研究結果顯示,面向陌生異性時,男性傾向使用積極禮貌策略來開啟會話,如表示敬意或是連結關係來建立正面的公共形象,在話題選擇上,男性多使用與聽話者有關的聽者類來探查對方的需要,以期有效找到共同主題,達到傳遞資訊之目的。於延續話題面,多數男性傾向採取探討事實的提問方式。女性開啟會話的方式較不固定,她們會視不同的溝通對象對於面子的需求來選擇採用積極禮貌策略或是消極禮貌策略。雖然女性同樣傾向選用聽者類話題,與男性不同的是,她們的動機在於促進情感交流,因此會鼓勵對方多分享且揭露自我的意願也較高。為將話題持續發展下去,多數女性傾向使用延續故事邀請對方多補充細節。本文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和學習者需求調查結果後提出教學建議,於華語教案之中加入語用學的概念應用,希冀培養學習者於真實情境下的會話能力,協助他們面對不同性別的華語母語者時,都能夠表現有禮、提問順暢及回應適當,順利與對方開展一段自在的談話。
  • Item
    現代漢語道歉言語之語用策略及語言形式─以臺灣地區為例
    (2011) 吳婉綺; WU, WAN-CHI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發生威脅他人面子的行為,需要使用道歉言語行為來維護雙方的關係。因此筆者欲以臺灣地區為主,蒐集漢語母語者在道歉語境下的語料,歸納道歉語用策略與語言形式,期望在漢語教學的層面上,為學習者提供相關語用知識,也為未來的語用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本文以Trosborg(1995)的道歉策略(apology strategies)分類為主要研究架構,分析現代漢語道歉言語的語用策略。研究方法以言談篇章完成任務(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為主,輔以封閉式角色扮演(closed role-plays)及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研究結果顯示,漢語的道歉策略分為五大類「退出」、「迴避道歉」、「間接道歉」、「直接道歉」及「支持手段」,使用比例最高的是「直接道歉」;而五大類下又細分為八項道歉主策略,包含「拒絕道歉」、「減輕責任」、「承擔責任」、「解釋原因」、「表達歉意」、「關心聽者」、「提供保證」及「提供補償」,其中使用比例最高的策略依序為「表達歉意」、「承擔責任」和「提供補償」。 社會變項(social variables)同樣也可能影響說者的語用策略選用。學生與非學生在「承擔責任」的策略上具備顯著差異;兩性則是在「減輕責任」的策略上表現不同;而受話者的地位高低,則會影響說者在「拒絕道歉」、「減輕責任」及「表達歉意」的策略運用;冒犯情境則是受試者選用差異最大的變項,在所有的道歉主策略上,都具有顯著差異。 此外,在漢語的道歉語言形式上,本文由詞語及句式選用兩部分探討。詞語選用方面,可分為「降級語」、「升級語」及「支持措施」三大類,包含了「緩調詞」、「低調陳述詞」、「規避詞」、「禮貌標記」、「強化語」、「預備詞」、「填空詞」共七種語言形式;句式的表現則分布在「疑問句」及「條件句」上,「疑問句」涵蓋了「是非問句」、「特指問句」、「正反問句」與「選擇問句」四種問句。 最後,在教學應用上,筆者參考語用教學相關文獻及現行教材,配合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漢語學習者設計教學內容。
  • Item
    網路論壇中請求行為華俄策略對比─以旅美主題為例
    (2018) 張秀瑱; Chang, Hsiu-Cheng
    本研究分析華語《背包客棧》與俄語《Форум Винского》兩論壇中的請求行為策略,探析華語與俄語人士在網路論壇中,請求策略的特色與跨語言溝通的異同。研究方法與策略分析的架構,主要參照Blum-Kulka et al.(1989)與謝佳玲(2015)請求行為的研究成果,並根據實際語料進行修訂。 研究結果顯示,華語與俄語請求策略的選擇呈現相似的趨勢,以單一策略獨用「提問策略」為主,以兩種策略「釋因策略+提問策略」並用的結構為輔。華俄請求皆偏好自我取向的主體策略,以「提問策略」為主,且俄語請求的使用頻率遠高於華語。然華語請求中「表願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指示策略」,俄語則相反。同時,華俄請求皆大量採用輔助策略,以「釋因策略」為主。但華語偏好「稱呼策略」在前,「問候策略」在後,俄語則相反。此外,從請求序列的結構分析可知,華語與俄語請求皆傾向「後置模式」的言談方式,即在話語的起始位置使用輔助策略,主體策略則安排在後。 是故,本研究推論:不同於前人研究,華語與俄語請求受到網路語域中講求效率與速度,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兩語言請求策略的選用顯露出個體主義文化的溝通特色。而華俄請求中其他策略的些許差異與直接程度的落差,主因則在於兩者對於禮貌認知的不同與語言本體的差異。然而,請求的結構安排卻受到文化因素與語料主題的影響,仍保持集體主義文化的溝通特色。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中請求行為的策略特性與結構,結合語用教學的相關理論,如二語語用能力發展、顯性與隱性語用教學的細則等,提出教學建議。並且進一步以Google Classroom作為實際操作網路論壇的平台,希冀能提供華語教師請求言語行為之語用教學的參考;另一方面能提供中高級(B2)以上的華語學習者,在培養語言與語用能力之餘,亦學習透過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輔助,獲得實際應用華語的機會與環境,成為自學的助力。
  • Item
    華德網站論壇請求行為對比:以旅遊主題為例
    (2018) 黃維平; Huang, Wei-Ping
    「請求」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言語行為。時至今日,不光是現實中的言語行為,網路中的言語行為亦日漸受到學界的重視。本研究探討華德網站論壇的請求行為,分析華德網路者各使用何種請求策略來達到請求言語行為。 本研究參考Ting-Toomey(1985)以面子為維護對象的角度做為研究分析架構,並以台灣《Yahoo奇摩知識+》及德國《Yahoo! Clever》為蒐集對象,蒐集了華德共400筆之語料,並歸納出請求的主體策略與輔助策略。 主體策略又區分為自我取向及他人取向兩次類。自我取向包括:提問策略、指示策略、表願策略;他人取向則有探詢策略。輔助策略包括:問候策略、感謝策略、稱呼策略、釋因策略、網用策略、補充策略及情緒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華德網路使用者在論壇上進行請求行為時,使用的策略靈活多變,並形成複雜的策略序列。但是華語與德語對於請求策略有其不同之偏好。在策略使用方面,華語請求比德語請求來的直接。但是就整體策略序列結構來說,華德皆偏向以輔助策略起頭,接著以主體策略提出請求,最後以輔助策略結束請求。而華德雙方對於輔助策略的使用頻率也相當地高,顯示網路使用者認為輔助策略可以加強請求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網路溝通無法得知對方的社會權勢或是職業,也因此看不出社會距離對於請求言語行為的影響。 最後,本研究評估現行華語教材,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設計教案,並對華語教學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華語學習者可以依據網路溝通及文化差異靈活運用不同的請求策略,在網路上順利地與其他網路使用者溝通。
  • Item
    華語說服言語行為之語用研究及教學建議
    (2017) 蔡佳恩; Tsai, Chia-En
    語言為人類溝通的重要工具,言語內容若使用得當可促發聽話者後續行動或改變聽話者對事物的既有想法。人類每天溝通的訊息不乏說服的成分。說服是個體為了達到目的所使用的社會技巧之一,其語言的使用受到社會權勢、社會距離或溝通情境的影響。另外,說服訊息的強度亦受到不同策略的使用與話輪構成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從會話分析的角度切入,探究華語母語者使用說服策略的現象,以及社會變項對說服策略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開放式角色扮演法及語篇補全測試來蒐集自然對話語料,並以問卷蒐集受試者對於對話內容之說服策略的意見。研究對象包含40位臺灣地區華語母語者,兩人一組依照帶有不同社會變項之情境共同完成7段對話。受試者每完成一段對話即填寫相關的問卷問題,一共收得140段有效對話語料。 研究結果顯示,說服者多使用「利誘」策略,對被說服者拋出有利的條件,吸引被說服者,使其轉變原有立場以達到說服的目的。在話輪構成上,說服者傾向一個話輪中只傳遞一種行為訊息,以呈現清晰的說服意圖。至於變項影響方面,說服者面對長輩時多使用「輿論」策略,藉第三方支持的力量對被說服者產生隱形的壓力,強化個人說服的意圖;說服者面對關係疏遠的對象時傾向使用「建議」策略,並以「附加」或「A not A」問句構成其語言形式。這種策略可減弱直接表達想法的衝突性,表面詢問對方想法,實則表明自己的立場。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文最後提出教學建議,以溝通能力及任務型教學的觀點來設計教案,用以作為教師提升華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參考。
  • Item
    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之語用策略與篇章結構及其教學應用
    (2015) 林怡秀; Lin, Yi-Xiu
    本研究以跨語言視角討論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之語用策略及篇章結構。部落格為網路語境中之新興敘事體裁,廣泛運用於寫作教學。由於網路語境之公開性,影響其語言使用,然過去研究未針對部落格敘事採用之各類語用策略進行分析,亦未探索各種語用策略於篇章中之分布情形。再者,過去網路語言文獻不乏跨語言對比之相關討論,然目前學界未有部落格敘事之跨語言研究。有鑑於此,本文欲探討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中不同功能語用策略之運用情形、檢視語用策略與篇章結構之關聯,並歸納中日之異同。 本研究以中日部落格之遊記文章為研究對象,語料來自台灣及日本知名部落格發行平台「痞客邦」及「FC2」中之熱門旅遊部落格。策略分析指出,中日部落格敘事文採用之敘事策略可分為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主體策略包含敘述、描寫、說明、評估四類,敘述、描寫具表達功能,說明、評估具介紹功能。中日共性在於作者除採用敘事文常見之表達型策略外,亦經常運用說明文常用之介紹型策略,顯示部落格敘事文具高度說明性質,讀寫雙方互動性強。結構分析揭示,介紹型策略於文首及文末佔重要地位,旨在提高讀者理解度,藉此建立讀寫雙方之關係。上述語用及結構特質均源於網路語境之公開性。而中日部落格之差異主要表現於策略類型之多樣性及介紹功能之強度,中文傾向多元策略並用,文章介紹功能亦較強,且重視以表達自我感情之方式吸引讀者;日文則喜好以單一策略敘事,介紹功能較弱,與讀者建立互動時更重視禮貌策略。 本文最後歸納研究成果,提供結合部落格工具、針對中級以上日籍學生敘事、說明寫作技能訓練之教案,期能為科技工具結合語言教學帶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