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國小國畫教學之現況調查與其理論基礎之研究
    林田壽; LIN,TIAN-SHOU
    目前美術教師從事國畫教學時,首先面對的是現代藝術衝激下,傳統國畫的傳承與創 新的問題;其次是國畫教學應抱持何種教學之理念的問題。由於傳統國畫獨特的表現 與審美觀,加上本身具有自成體系的教學理論體系,往往使得僅接受藝術教育理論訓 練的師資,面對國畫教學時,難以釐清教學之理念,而致無法掌握國畫之特質;甚至 就此忽略了國畫之教學。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提供國小階段國畫教學的基本方向。 本研究首先了解目前國小階段實施國畫教學之實際情況,作為探討之基礎;其次分別 就現代西方藝術教育理論(第三章)兒童學習藝術理論基礎(第四章)傳統國畫教學 理論(第五章)等方面加以探討分析。經過第三、四、五等章相關學術研究之探討、 認知與觀念之釐清后於第六章確立國小國畫教學應采取以創作教學為主要導向之教學 ,并歸納出國小國畫教學之基本原則與基本取向: 一基本原則: (一)應順應兒童繪畫表現心理及發展之階段施教。 (二)應鼓勵兒童自由觀察與自由表現。 (三)應把握民族化與生活化的原則。 (四)注重視覺感知之涵養重於技巧之訓練。 二基本取向: (一)認清常態美術教學之特性,切合教學目標。 (二)掌握傳統國畫的特色。 (三)表現題材應把握生活化之原則,并建立國畫創作之生活背景環境。 (四)重視「藝術感知」之涵養。 (五)注重創造思考性之教材。 經由教學原則與教學取向之導此,本研究提出六大教學策略供教學之參考: (一)分段實施層次教學策略。 (二)筆墨游戲之教學策略。 (三)寫創合一的教學策略。 (四)統合鑑賞與創作的策略。 (五)詩書畫合一的教學策略。 (六)寓書法於繪畫表現的教學策略。
  • Item
    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
    陳淑梅; CHEN,SHU-MEI
    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的影響。 (二)擬訂美術創作能力的評量標準,作為評量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之參考。 (三)設計適用於高中生的美術鑑賞教學課程內容,并探討其可行性。 研究對象系取自臺北市立中正高中一年級學生四班,共計181 人(男93人,女88人) ;二年級學生四班,共計172 (男91人,女81人)進行實驗研究。各年級實驗學生采 隨機分派的方式分為實驗組、控制組男、女各一班。實驗組實施美術鑑賞教學,其中 一年級實施國畫鑑賞教學,以國畫的造形、布局、筆法、設色為教學範圍;二年級實 施西畫鑑賞教學以超現實畫派為教學範圍。控制組則無實施此教學。兩個年級各組的 學生均分別接受六周的實驗教學及各兩創作能力測驗的前后測:一年級實施國畫創作 能力測驗,以國畫創作品代表之;二年級實施西畫創作能力的測驗,以水彩創作品代 表之。 實驗處理結束后,分別將所收集的作品前后測分數,進行統計處理。以組別(實驗組 、控制組)為自變項,以美術創作品(國畫創作品、水彩創作品)為依變項,以依變 項的前測分數為共變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驗證本研究的各項假設。玆將本 研究的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影響方面 (一)國畫鑑賞教學對高中一年級學生的國畫創作能力,包含畫而完成能力;創意表 達能力;筆法運用能力;造形、布局表現能力及設色表現能力等五項能力皆有顯著的 影響。 (二)西畫鑑賞教學高中二年級學生的西畫創作能力,包含:主題獨創性能力;理念 表達能力;畫面完成能力;美的形式表現能力及技法表現能力等五項能力皆有顯著的 影響。 (三)美術鑑賞教學(國畫、西畫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國畫、西畫創 作能力)有顯著的影響。 二、美術創作能力的評量標準方面 本研究所擬訂之美術創作能力的評量標準,在國畫方面是以國畫創作品評定,所評項 目包括:畫面完成度;創意表達;筆法運用;造形、布局表現。在西畫方面是以水彩 創作品評定,所評項目包括:主題獨創性;理念表達;畫面完成度;美的形式表現; 技法表現。評量的標準采評分者間信度考驗,結果發現有顯著的相關,足見本研究所 擬訂的評量標準有其適用性。 三、美術鑑賞教學課程內容方面 本研究所設計的美術鑑賞課程內容,根據實驗教學結果顯示,有助於高中生進行相關 的美術創作活動。 最后,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及相關文獻的探討,對高中美術教學及未來的研究 各提出三點建議。
  • Item
    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生鑑賞能力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
    趙惠玲; ZHAO, HUI-L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依據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之理論,設計適用於國中之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 合教學法。 二、探討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二年級學生美術鑑賞能力之影響。 三、探討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三年級學生美術鑑賞能力之影響。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立金華國中二年級學生兩班,共計103人,三年級學生兩班,共 計91人。分別接受實驗一(二年級)及實驗二(三年級)之研究。採用隨機分派方 法分別將二、三年級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各一班,實驗組接受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 教學法,控制組則接受一般美術鑑賞教學法。其中二年級以西洋現代繪畫鑑賞做為教 材,三年級以西洋傳統繪畫鑑賞做為教材。兩個年級受試均接受「美術性向測驗」與 「美術鑑賞能力測驗」之前後測,以及為期八造,每週一小時之實驗教學。 本研究採取不相等控制組設計,以「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為實驗處理,以 美術鑑賞能力(包含美術史及美術批評兩部份)為依變項。實驗教學結束後,以「美 術性向測驗」分數及「美術鑑賞能力測驗」前測分數為共變項,進行單因子多變項共 變數分析,以驗證各項假設。 實驗結果得到下列兩個主要發現: 一、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二年級學生美術鑑賞能之增進,有顯著的影 響效果。 二、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三年級學生美術鑑賞能之增進,有顯著的影 響效果。 上述發現顯示,根據統合教學理論,可發展出適用於國中西洋繪畫鑑賞課程之美術史 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同時,研究者對本研究之結果提出討論,並提出研究之限制 ,以及對國中美術鑑賞教學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我國現階段高中美術科設計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
    吳振岳; WU, ZHEN-YUE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探討高中美術科中美術設計單元施教狀況。探討高中美術科 中美術設計施教的背景條件。探討高中學生,在各不同背景下,接受美術設計教育 後,成果之差異。包括文化背景、地域背景、個人特質等因素下之差異。探討高中 美術設計在精熟的訓練(美術實驗班)與普通之訓練(普通班級),成效差異之情形 。 研究者之對象為全省公私立高中教師,經問卷回收得116名現職教師,以及經抽樣 得全省23所公私立高二學生1054名,三所美術實驗學生120名進行調查。 研究工具為研究者依理論研究自編的教師用之「高級中學美術設計課實施調查問卷, 暨學生用的「高級中學美術設計學習經驗調查問卷」。藉則者以得知教師實施美術科 設計單元時所產生的問題。以後者得知學生學習美前設計之反應成效。 本研究統計處理主要有四: (一)應用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了解教師在實施設計教學所遭遇問題反 應的情形。 (二)應用獨立樣本人數不等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比較高二學生(包括普通班與 美術實驗班),在美術設計學習成果三層面反應的差異情形,藉以瞭解其差異,進一 步探討實施之一般成效狀況。 根據有關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的發現,本研究可歸納以下之結論: (一)高級中學教師對現階段設計課程內容安排,尚稱滿意。但對「設計課程」的意 義,仍有美術教師予以誤解,造成設計教育在美術科中不易實施。 (二)對於設計教學的熱心與能力程度,仍以美術科系畢業者為優。部份學校以他科 教師或行政人員兼任美術教學,將殘害美術科教學的效果。 (三)公私立學校學生,學習設計課程級之應用方面比較,結果顯示私立學校學生優 於公立學校。 (四)高中美術實驗班學生學習美術設計成效優於一般高中學生,乃訓練名家,的問 題所致。
  • Item
    美術鑑賞教育理論研究及近三十年來我國初級( 國民) 中學美術鑑賞課程之評析
    王文純; WANG, WEN-CHUN
    由於許多美術教育者逐漸體認到,大部份的學生日後都不會成為美術創作者,卻是廣 大的美術鑑賞者;並由於青少年在美術創作上的困難,應提供他們另一種美術學習的 領域。因此,現代的美術教育思潮,美術鑑賞教育的價值與地位均已提高。本研究基 於我國國民中學,美術鑑賞教育未能有效地開展,而以敘述性的研究方法,對於美術 鑑賞理論的分析,尋找鑑賞教學的參考架構,再探究我國初級(國民)中學美術鑑賞 教育,以及比較中、美(喬治亞州)初級中學的美術鑑賞課程,試圖對我國國民中學 美術鑑賞教育加予評析,並提出改進的方法。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美術鑑賞教學的三要素為:美感經驗、美術批評、美術史。三者必須連結統合, 才能成為有效的美術鑑賞教學。目前我國國民中學美術鑑賞課程,最弱的一環在於美 術批評的教學。 二、綜合我國的文化、社會、教育各方面的因素,美術鑑賞教育之價值與目的應為: (一)關於文化的承續與發揚。 (二)對於一般學生的人格陶冶,及培養個人的嗜好。 (三)造就能享受美術生活的國民,包括精神生活層面與美術消費品味的提昇。 (四)調和美術創作與其它科目思考方式之差距,使國民中學的教育更能協調統一。 然而,目前我國國民中學美術鑑賞教育於(三)、(四)項較為忽略。 三、綜合其理論研究、與中、美初級中學美術鑑賞課程的比較,目前我國國民學美術 鑑賞教育改進之道為: (一)肯定美術鑑賞教育的地位與價值,並發揮美術製仿與其它科目的連繫功能。 (二)探討能支持我國美術鑑賞課程的理論基礎。 (三)將知覺的教學,從創作的層面擴展到鑑賞活動中。 (四)將美術批評的教學納入鑑賞活動,連結美術史的學習,使美術鑑賞課程成為一 個有機結構之整體。 (五)充教學評鑑,包括評估學生在美術鑑賞的審美認知能力、情感層院、以及價值 判斷。 (六)設置美術鑑賞課程研究的常備機構。
  • Item
    繪畫鑑賞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
    何慧芬; HE, HUI-FEN
    本研究基於繪畫對藝術創作之重要性,乃其在藝術史上具有較為遠的歷史發展,且繪 畫亦較為一般人所熟悉,故繪畫作為例證,以理論分析與理論綜合法,進行藝術鑑賞 教學之理論研究,期能有助於改進我國藝術鑑賞教學,提昇全民之鑑賞水準,以促進 精緻文化之健全發展。具體而言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研究繪畫鑑賞之意義與基本要素。 (二)分析繪畫鑑賞教學之哲學基礎。 (三)探討繪畫鑑賞教學之心理學基礎。 (四)闡明繪畫鑑賞教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 (五)綜合前述研究結果,擬具建議,以為改進我國當前的藝術鑑賞教學之參考。 二、研究結果: (一)根據繪畫鑑賞意義之分析,可見繪畫鑑賞包涵感性與理性兩個層面,唯有兩者 和諧發展才能獲得統整的經驗。繪畫鑑賞的基本要素為繪畫的本質、繪畫的基本要素 、繪畫鑑賞態度、藝術鑑賞的價值判斷,及知覺的心理、繪畫創作與鑑賞的歷程、價 值與態度的形與改變等,這些要素分別從哲學與心理學的觀點加以探討,以作為教學 活動與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 (二)就哲學觀點而言,繪畫及藝術家表現情感、理念與意見,且具有獨立自主之特 性,不同的藝術理論可促進繪畫本質的了解與鑑賞層面。繪畫之基本要素--媒材、 形式、內容乃三位一體之有機整體,必經由各要素與整體關係而鑑賞其美感表現。繪 畫鑑賞態度除保持無關心或同感的注意與冥觀外,且須具有評價的實質行動。鑑賞的 價值判斷起源於個人與觀賞作品間之交互作用,它須提出判斷的理由,故不同於個人 的偏好。 (三)從心理學來看,個人的美感反應與知覺關係密切,觀賞者越能了解藝術創作的 歷程與藝術家知覺表現的方式,則越能鑑賞各類藝術作品,同時個人的藝術態度與價 值觀念常受許多心理機制(制約、習性、疲乏等轉變)的影響,必須加以強化與克服 。 (四)鑑賞教學須善用哲學與心理學研究結果,確立教學目標,教師宜配合學生心理 發展、掌握作品特色、善於安排教學環境,以提供學生有關美感知覺、藝術史知識、 批評技巧與價值判斷等方面的學習經驗,促進鑑賞能力之發展;並評鑑各類學習成果 ,以作為改進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之參考。 三、綜合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擬具下列建議,以作為改進我國鑑賞教學之參考: (一)確認藝術鑑賞教學之價值,以協調藝術教育偏重創作教學之偏失,俾能統整整 個藝術經驗。 (二)尋求鑑賞教學理論,以作為實際教學之依據。 (三)發展適當的鑑賞教學課程,以引導鑑賞教學之實施。 (四)適度進鑑賞教學與評鑑方法,以提昇全民之鑑賞能力。
  • Item
    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
    呂燕卿; LU, YAN-GING
    一、研究目的: (一)實驗「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 (二)設計「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的課程結構及教學策略。 (三)探討兒童繪畫能力的評量標準。 二、研究對象: 為美術教育實驗班,五、六年級共一一三名學生。本教學實驗採用2(組別)×2( 性別)×2(年級)三因子實驗設計,實驗時間為一學年。 三、研究發現: (一)不分年級、不分性別,教師採用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能增進國小美術資優班 五、六年級學生的繪畫能力,包括觀察能力、空間處理能力、技巧表現能力、美感表 現能力及完成能力。 (二)課程組成要素,包括內容、學生、教師及環境;而以品質美感的教材中心作為 課程取向;教學學動著重連續性和次序性。美術策略包括觀察、鑑賞、創作三個層面 ,及五種觀察方法。 (三)兒童繪畫能力的評量包括五項標準,再以「評分圖畫常模」對照,逐張而逐項 評分。結果發現,評分者問信度相當高,可見此種評量標準和評量方式,對觀察畫作 品的評量,具有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