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教養態度對青少年憂鬱傾向的影響: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的角色(2006) 邱雅沂; Chiu,Yai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在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教養態度對青少年憂鬱影響之角色,並藉由此次調查來評估目前青少年的憂鬱狀況,以探討形成青少年憂鬱傾向的危險因子。 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十五所公立高中職校一或二年級學生及其主要照顧者,共計有549對親子配對完整資料進行量表施測及分析。在研究工具部分,青少年樣本填答「情緒調整量表」、「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以及「青少年憂鬱量表」,而其主要照顧者填答「父母後設情緒理念量表」。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Pearson相關及結構方程模型為分析方法,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結果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 (一)具有憂鬱症狀且需要專業人員進一步評估之高憂鬱傾向的青少年188名,佔全體總樣本比例的16.2%,顯示超過一成六之青少年具有高憂鬱傾向。青少年的性別在其憂鬱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影響。 (二)在青少年情緒調能力的五個因素(情緒效能、情緒表達、情緒反省、調整策略及覺察控制)方面,青少男的情緒效能與情緒反省因素上的得分比青少女好,其他三個因素(情緒表達、調整策略、覺察控制)則無性別效果上的差異。 (三)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的中介效果,係存在於母親後設情緒理念的情緒教導型、摒除型及母親關愛與青少年憂鬱傾向之間,即當母親持有教導型的後設情緒理念時,越能表現出關愛的教養態度,這些正向的態度與行為有助於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的生成,並進而防治憂鬱傾向的發生;但在母親持情緒摒除型的態度時則效果相反。再者,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並沒有在母親教導型、摒除型的後設情緒理念、保護的教養態度與青少年憂鬱傾向之間扮演中介角色;若從路徑顯示結果來看,母親情緒教導型、摒除型理念會分別降低或有助於對青少年的過度保護教養態度,而當母親保護青少年的教養態度越高時,則越可能促發青少年的憂鬱傾向。 (四)母親後設情緒理念的不干涉型與母親教養方式、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及憂鬱傾向間均無顯著關聯,然而母親的情緒失控則與青少年憂鬱傾向有直接的影響路徑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文對家長、學校及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Item 國中生親子嘲笑風格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2013) 黃怡婷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嘲笑風格、父母嘲笑風格與其知覺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以「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雙親教養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立意取樣,抽取九校776組國中生與其父母,回收之後獲得國中生有效樣本647人,父親有效樣本240人,母親有效樣本230人,父母親配對之樣本共計112組。結果顯示: 一、國中男生比女生更具「喜被笑」、「喜笑人」嘲笑風格;國中女生則比男生更具「怕被笑」嘲笑風格。 二、國中生知覺到母親的教養態度比父親更具「關懷」與「保護」。 三、夫妻嘲笑風格大致上呈現相似型。 四、父親越具「喜被笑」嘲笑風格,則父親教養態度越呈現「關懷」;母親越具「喜笑人」嘲笑風格,則母親教養態度越不傾向「關懷」。 五、父親「怕被笑」嘲笑風格能正向預測國中生「怕被笑」嘲笑風格,母親「喜被笑」嘲笑風格能負向預測國中生「怕被笑」嘲笑風格。 六、父親「喜笑人」嘲笑風格能正向預測國中生「喜笑人」嘲笑風格,父親與母親教養態度中「關懷」能負向預測國中生「喜笑人」嘲笑風格。 根據結果,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2016) 張詩涵; Chang, Shih-Han本研究旨在探討貧困家庭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的相關性,以及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家庭系統分化量表」和「情緒調整量表」三種量表施測,對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青少年進行,發出 177 份問卷,有效問卷 101 份(回收率 57%)。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並考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發現為: 1.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結構及扶助年數)貧困家庭青少年在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無顯著差異(p>0.05)。 2.貧困家庭青少年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有顯著調節效果。 (1)性別:男性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會有顯著調節效果(t=4.85,p=0.00<0.01);女性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未達顯著(t=1.25,p=0.22>0.05)。 (2)家庭結構:雙親之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有顯著調節效果(t=2.94,p=0.01<0.01);與母親或外祖母同住之貧困單親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亦有顯著的調節效果(t=2.97,p=0.00<0.01);父親或外祖父同住之貧困單親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無顯著調節效果(t=1.27,p=0.22>0.01)。 (3)扶助年數:扶助年數 5 年以下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達顯著(t=3.50,p=0.00<0.01);超過 5 年扶助年數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達顯著(t=2.00,p=0.05<0.05)。 3.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及父母管教方式可預測 60%情緒調整能力。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專業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2015) 謝雯玲; Hsieh, Wen-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 究。本研採便利抽樣方式,以調查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三所公立國中七、 八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818 人(男生 391人,女生427人)。研究工具包括「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量表」、「 量表」、「 量表」、「 臉書 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係量表」 。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四、 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與臉書涉入程度有顯著 正相關。 五、 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 六、 國中生 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 七、 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與臉書涉入程度對於人際關係有預測力。 最後, 研究者依據本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 相關具體建議 做為國中生親職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2013) 朱俐嬛; Chu, Li-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教養對孩子的影響。有感於國內研究對於家庭微觀層面的論述較薄弱,且多半以學業成就表現作為研究變項,對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教養行為描述較少,無法明確對於教養行為有更清楚的描述與認識,故研究者試圖在本研究中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來探討家長的教養行為與態度對子女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家庭中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對學生的學業成就以及人格特質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研究利用美國社會學者Annette Lareau(2003)所提出的三個面向(時間的使用、語言的使用、制度的接觸),來檢視台灣社會中各階級間是否因為階級文化的差異而形塑出對子女的不同教養策略。 本研究透過與國小學童及其家長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從下列幾個面向檢視: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展現何種型態的教育行動策略?這些行動策略對於學生的學習習性造成何種影響?本研究也將進一步探討家長工作屬性的差異是否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學習表現與能力。研究者在本研究中試著將家庭的文化資本帶入,探究除了職業所帶來的階級差異之外,這些文化資本如何影響為人父母者的教養方式。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投入影響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的情況。 二、在臺灣的脈絡下,中產階級家庭傾向於協作培養模式,勞動階級家庭則為自由成長模式。 三、臺灣社會的家庭倫理觀念、宗教信仰與性別皆為影響家庭教養方式的重要因素。 四、中產階級學童因擁有的資源豐厚,在學業上容易取得較佳表現;勞動階級學童則因家庭與學校生活的不連續,對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五、中產階級父母偏重培養子女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勞動階級父母則傾向放任適性成長。Item 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家庭相關因素:以TEPS資料庫為例(2008) 陳孟聰摘 要 近年來,一些研究指出中產階級學生的學業表現並不盡如社會所預期,大多數中產階級學生固然為高學業成就者,低學業成就者亦所在多有,因此,有必要了解相關因素對中產階級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相關因素對中產階級高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資料取自2005年「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二波高中學生調查資料,並以「綜合分析能力測驗」測得之能力表現值代表學生的學業成就。透過量化分析得到結論如下: 一、父親教育程度影響中產階級高中生的能力表現 二、家庭社經背景因素對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影響力有限 三、家長教育行為受家庭社經背景因素影響 四、家長教養方式愈嚴厲,中產階級高中生的能力表現愈差 五、家長提供補習量愈多,中產階級高中生的能力表現愈好Item 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14) 袁育玲; Yu-Ling Yua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的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上的差異情形;進而探討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情形,以及分析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對於幸福感的預測力。 研究對象為102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國中學生,共計施測358位國中學生,其中有效問卷352份。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以忽視冷漠為最多。 二、 本研究對象之課業壓力為中等偏高,其中以「個人因素」壓力最大。 三、 本研究對象所知覺的幸福感趨向正向。 四、 研究對象所知覺之父母親管教方式會因性別、年級與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 研究對象之課業壓力在性別與學業成績上達顯著差異。 六、 研究對象之幸福感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七、 父母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者,其子女幸福感較高。 八、 課業壓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課業壓力之個人因素和幸福感是正相關,課業壓力之學校因素與幸福感是負相關。 九、 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可以顯著預測幸福感,並有效解釋幸福感18%的變異量。Item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2004) 羅樊妮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分層叢集非隨機抽樣法進行調查研究,回收後剔除廢卷共獲得有效651位台北市公私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樣本。本研究以「異性交往態度量表」、「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所得之資料乃以SPSS 11.5進行資料處理,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現況 青少年父母親管教方式其反應、要求的程度均略高。青少年親子間對異性交往之溝通少、干涉多。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趨向兩性平等、對婚前性行為持保守態度且對外表不太重視。 二、父母管教方式分析 不同戀愛次數其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有顯著差異。而父母社經地位與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有顯著相關。 三、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分析 子女不同性別其「親子婚姻/性溝通」與「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有無戀愛經驗其「父母干涉」與「子女告知」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戀愛次數在「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此外,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其「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 四、異性交往態度分析 子女性別與不同戀愛經驗其「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差異。父母不同職業狀況其「交往態度」有顯著差異。此外,父母社經地位與「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相關。 五、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相關分析 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與交往態度呈顯著相關;而要求與交往態度、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期待異性的表現呈顯著相關。而親子婚姻/性溝通與交往態度、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父母干涉與期待異性的表現、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此外,子女告知與交往態度、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 六、對異性交往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 性別、戀愛經驗、父母干涉對「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解釋力,要求對「交往態度」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家庭親職教育、學校兩性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