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體驗教育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2023) 顏毓嫻; Yen, Yu-Hsien研究者身為國小導師在教學現場中發現許多學童學校適應不良之情形,而親自接觸體驗教育後,對於體驗教育的精神及理念非常認同,也因體驗教育所帶來的正向思想和行為上的改變,研究者決定藉由體驗教育作為媒介,設計相關活動,改善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能力,並從中瞭解學童的歷程變化。本研究旨在探討體驗教育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以行動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法,輔以量化及質化並行之方式進行研究,透過實際活動的帶領及反思、問卷的前後測施測結果、觀察筆記、省思札記、學生學習單及訪談內容探討其中之歷程變化。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與活動授課者及校外專家持續對話討論,調整及修正研究的進行。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國小二年級學童參與體驗教育活動後,在學校生活適應能力(自我適應、常規適應、學習適應、同儕適應及師生關係適應)上皆有提升。二、體驗教育活動影響國小二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關鍵因素分為三種,包括「多元的活動內容」、「授課者及研究者的支持」及「學童的參與態度」。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給未來教育夥伴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改善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能力,及後續擔任國小低年級導師帶班時的專業能力發展之參考。Item 僑生來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19) 許碧芬; Hsu, Pi-fen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僑生來臺就學動機及學校生活適應情形,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40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學生及校友,依據訪談內容分析及歸納出研究結果,發現僑生來臺升讀大學的動機包括臺灣高品質的教育、平價的學費、良好的生活機能、親切友善的人民、優越的打工條件以及壓力較僑居地小等因素。由於僑生具有華人的身份,基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父母親的鼓勵以及在臺有親人照顧,都是僑生從身份延伸出的來臺就學拉力。 另外,就讀選擇個案學校的考量主要有三項,第一為自認中文程度不佳,想先奠定學習中文再升讀大學;第二是因為臺灣的課業進度超前於僑居地,希望先加強基礎學科,才能順利與大學學業接軌;第三則是個案學校學生僅須依校內成績排名填寫志願分發大學,也就是不必和校外僑生一起競爭,因此分發至理想校系的機率較高,這一點是個案學生最重視的因素,也是其他入學方式無可取代的地方。 僑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的問題為飲食習慣不同、中文比想像中困難、學業跟不上進度、住宿生活摩擦多以及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無法發揮作用。就因應策略部份,若有學習的問題會藉由自身的努力去改善,如面臨生活上的壓力及困擾則會尋求專責導師的協助。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個案學校、僑輔人員、未來研究者及相關單參考。Item 北部地區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2010) 柳嘉玲; Liu, Chia-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研究者以自編之「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灣地區北部八縣市之國中視障學生為對象進行普查。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問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及次數分配百分比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趨於良好。各向度得分由高至低的順序為「學習適應」、「自我適應」、「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 二、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不因年級、障礙程度等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因性別、障礙發生時期等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男生適應情形較女生佳;障礙發生時期為先天者適應較障礙發生時期為後天者佳。 四、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不因家庭社經地位等環境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因居住地區等環境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居住於都會區者適應較居住為非都會區者為佳。 六、 「學校行政支持」、「課程與教學」及「家庭支持」三個變項對於視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預測均有正向的影響。其中,以「家庭支持」變項對視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最大,預測力也最佳。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對學校行政單位、課程編輯與教學者及擁有視覺障礙孩子之家庭等三方面提出建議。Item 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2006) 林怡慧; Yi -hui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融合在普通班級中的各項學校生活適應狀況、適應問題與學校環境適應情形。 首先用文獻法分析我國高中職身心障礙教育的現況與問題,依據修正「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分別選取高中職一般學生(有效樣本3751人)及身心障礙學生(有效樣本1240人)進行問卷調查。 依據文獻分析,可知: (一)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就學普通班已成為重要安置型態,融合教育成為後期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的主流。 (二)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使身心障礙學生進入高中職學校就讀人數大為增加。 (三)私立高中職是高中職階段融合教育的主要就學安置場所,學生比例近六成 (四)高中職融合教育理念有有待建立,教學品質與支持服務工作有待加強。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一)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狀況大多優於一般學生。 (二)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低於一般學生 (三) 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狀況、學校適應問題及環境適應有顯著差異以學習障礙、嚴重情緒障礙、自閉症及智能障礙者適應較差 (四)不同性別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普遍較男生佳。 (五)不同年級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環境適應有顯著差異,三年級較一、二年級為佳。 (六)不同入學方式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且以甄選申請入學及登記入學者為佳。 (七)不同學校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且以就讀公立高中者適應較佳。 (八)學校設有資源班其身心障礙學生的師生關係適應狀況與環境適應較佳。 綜合本研究結果可發現,在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推動下,我國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已初具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教育兩方面提出十二項改進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高中職融合教育的成效。Item 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之相關研究(2013) 簡慧貞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立意取樣,共抽取新北市新莊區三所公立社區型高中之高一、高二男女生,男320人,女294人,有效樣本共61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及「希望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進進行整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之分層面間達顯著相關。 二、高中生整體學校生活適應,在性別、年級、組別及入學管道等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高中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在性別及組別等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年級、入學管道上並無顯著差異。 四、高中生希望感之意志力、方法分層面,在年級、組別上有顯著差異,且高一自然組得分高於高二自然組。高中生之希望感分層面及整體在性別、年級上,性別達主要效果,在其他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五、高中生之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對整體希望感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能力與人格自我評量」對整體希望感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高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選擇高職之升學決策因素、職業興趣與高職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2012) 黃瓊諄; HUANG,CHIUNG-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生在國中升學之際選擇到高職就讀的升學決策因素、職業興趣與學校生活適應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並探討這三個變項間的關係。採立意抽樣,共抽取台北市四所高職:北市南港高工、北市士林高商、北市育達商職、北市開南商工,符合Holland六大興趣類型的十一種類科,高二與高三的學生,有效樣本合計738人。本研究以調查法進行資料搜集,使用之工具包括「影響國中畢業生升學高級職業學校之主要因素問卷」、「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高職學生學校生活問卷」。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職生選擇到高職就讀的升學決策因素,因性別不同、科別不同而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但不因年級、居住地區、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高職生的職業興趣,因性別不同而有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男生在實際型、研究型、企業型上的得分較高。女生在藝術型、社會型上的得分較高。 三、高職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因年級不同、科別不同有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居住地區、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不同。 四、高職生的升學決策因素與學校生活適應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 五、高職生的職業興趣與學校生活適應有一組典型相關存在。 六、不同背景變項、升學決策因素對學校生活適應有預測力,其中背景變項中的「科別」、「年級」與升學決策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對學校生活適應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高職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2008) 陳又華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自覺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抽取台北縣立完全中學高中部學生共770人,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分別為研究者自編之「人際吸引力自覺量表」與「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兩種。在資料處理方面,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考驗五個假設。綜合整個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年級的高中生在人際吸引力自覺得分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出生序的高中生在人際吸引力自覺得分上未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出生序的高中生在學校生活適應得分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學校生活適應得分上未達顯著差異。 三、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自覺和學校生活適應成顯著正相關。 四、高中生性別與人際吸引力自覺能有效預測其學校生活適應。 根據上述結論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諮商輔導機構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4) 黃佳雯; Huang, Chia-wen為了解國中生之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以大台北地區之公立國中生674人為研究對象,以人際互動量表、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及國中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國中生在因應人際衝突時,最常使用「協調策略」,其次為「逃避策略」、「忍讓策略」,最後為「競爭策略」。 二、國中生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學校生活適應各分層面上部分具有性別及年級差異。 三、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各分層面與學校生活適應部份具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具有顯著相關。 五、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各分層面對學校生活適應能具有典型預測力7.19%。 六、國中生的學習態度各分層面對學校生活適應能具有典型預測力23.84%。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對基本心理需求之影響:以情緒陶冶為中介變項(2018) 陳宣含; Chen, Hsuan-Han本研究研究目的:探討青少年的學校生活適應、情緒調節與基本心理需求之間的關聯性,主要檢視不同學校生活適應力之青少年使用情緒陶冶策略的差異情形,以及情緒陶冶在學校生活適應與基本心理需求之間之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學校生活適應量表」、「情緒陶冶量表」與「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參與者為340位在學青少年樣本,並使用拔靴法(bootstapping)分析中介效果。研究結果:1.不同學校生活適應力之青少年使用情緒陶冶策略有差異,高適應之青少年在了解情緒陶冶內涵與陶冶情緒策略兩種情緒調節策略之使用頻率最高,中適應青少年次之,低適應青少年最低;2.情緒陶冶部分中介學校生活適應對基本心理需求之影響;3.不同學校生活適應力之青少年會傾向使用不同情緒陶冶策略影響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Item 邊緣/異己之歌:五位性別少數的性別認同與學校生活適應(2010) 吳詩媛; Shih-yuan, Wu.本研究從五位性別少數的主體觀點出發,呈現其性別認同的面向,目的在於檢視這些性別少數抗拒主流性別認同發展的過程,希望透過描寫他們的生命故事,能夠替那些邊緣/異己發聲,並且思考性別多元的可能。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邀請五位性別少數者擔任研究參與者。資料收集方面,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方法,訪談他們的生命世界,包括家庭、學校,以及構成他們性別認同發展之過程。當研究逐漸成形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性別議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故本研究將焦點放在幾個問題意識上,分別是「性別少數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世界?」、「性別少數如何適應學校生活?」、「性別少數如何建構其性別認同?」,以了解性別少數如何在性別二元中尋找詮釋自我的新意。 在研究發現的部分,首先,在分別呈現五位性別少數的生命經驗後,結果歸納出她們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性別認同展演特質:分別是顛覆叛逆的性別特質、孤單早熟的人生旅程、獨善其身的處世原則。接著,整理歸納五位性別少數在學校生活適應上,面對同儕、教師或行政人員壓迫時採用的抵抗策略,分別為「自我肯認」、「喬裝矇騙」、「見機行事」、「特殊才能」與「降低風險」。最後,研究者再根據他們的性別認同和在學校所遭受的對待,提出結論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