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9

本校社會教育學系創立於民國44年,因應社會發展需要而設「圖書館組」、

「新聞組」及「社會事業組」等三組。為使教育內涵符合社會變遷趨勢之需求,於民國61年將「社會事業組」更名為「社會工作組」,於民國86年分組招生。隨著時代變遷及因應專精化需求,原隸屬於社教系的「新聞組」與「圖書館組」,陸續獨立成立研究所。繼兩所之後,考量專業發展必要性,於民國94年本所與社會教育學系分離,成立獨立研究所(碩士班)。

為因應二十一世紀高齡化、少子化、多元家庭發展趨勢,及全球化形成跨國人口流動與資訊科技工業發展,對生活經驗與價值觀的衝擊,導致許多社會議題如:兒童保護、婚姻暴力、移民與移工、酒藥癮、新貧階級、失業、長期照護、及災難不斷衍生。加上我國政治民主化及公民社會建構,使得社會大眾對人權與社會福利權高度關注,更隨著各項社會福利法案立法通過與福利服務方案推動,導致對社會工作專業人力需求激增。為因應台灣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之需求,培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目標,並與國際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接軌,本所於民國94年8月1日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仍隸屬於「教育學院」。由於本所教育目標並非以師資培育為主,且專業屬性與教育學院不同;隨著校務發展規劃,於民國98年改隸屬於新成立之「社會科學學院」(簡稱「社科院」)。由於「社科院」僅三所,規模小不利競爭。為強化校際競爭力,經校務會議通過,本院於民國103年與「國際與僑教學院」整併,更名為「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本所成立僅十三年。自成立以來,規劃之教育目標與發展進程,經多次微幅調整,但未有大變動。近程發展目標,主要是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建構完整之教育訓練課程,並結合多元實務工作領域,強化社會工作專業知能之訓練,培育「家庭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目標。中長程發展目標,強調透過跨國學習與學術交流,培育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素養與能力,向下扎根,尋求發展社會工作學系的可能。

本所中長期發展目標有四:

一、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

二、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提升專業社會工作素養。

三、加強學術與實務的交流與互動,充實專業社會工作研發。

四、強化國際學術與研究機構的交流,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耗竭」重生─社工復元之路
    (2022) 蔡時瑄; Tsai, Shih-Hsuan
    本篇論文透過受訪者的自身經驗探究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的過程經歷了那些耗竭事件,又是如何展開復元之路。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共訪問22位不同領域、年齡層與婚姻狀況的社工。受訪者性別以女性為大宗,耗竭年齡約為24歲至45歲,業務內容以保護性業位居多,其次為綜合型業務工作。結果發現受訪者有部分自覺已處於復元狀態,部分正邁向復元,部分則是尚未處理耗竭事件。當社工發現自己身處耗竭狀態時,會透過運動、諮商、書寫、信仰等方式使自身邁向復元;而社工的另一半、家人、督導與同儕的陪伴、支持與相互扶持,使社工能夠對耗竭事件有新的視野與框架,使社工能邁向復元。
  • Item
    我們與同婚的距離-基督徒社工學生的角色衝突經驗
    (2022) 曾峻偉; Tseng, Chun-Wei
    在過去幾年以來,婚姻平權運動備受台灣社會高度關注與討論。身為基督徒,由於同性戀行為是不被其信仰規範所認可的,他被期待應該恪遵教義而譴責同性戀、反對同性婚姻。然而,若他同時具有社工學生的角色,根據社工專業的立場,他會被期待要依循尊重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等專業價值,而捍衛同志權益、為婚姻平權發聲。為了呈現基督徒社工學生,在同婚議題上因宗教信仰與社工專業的迥異立場而面臨角色衝突的經驗,及延伸到實務現場面臨信仰與專業間價值衝突的經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抽樣選取十位研究對象,運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除了詳實呈現基督徒社工學生在同婚議題因雙重角色的不相容期待,經驗到角色衝突的心路歷程;也剖析基督徒社工學生面對角色衝突的衝擊,透過不同因應方式在困境中尋求突破。並且延伸探索在實務經驗中,助人工作者面對宗教信仰與社工專業價值差異的回應。最後,思考社工專業養成增加同志教育的適切性,協助學生實踐多元、平等、反歧視的社工精神。
  • Item
    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處遇經驗探討
    (2022) 陳韻文; Chen, Yu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訪談8位曾經使用過表達性藝術媒材且社會工作年資二年以上之現職社會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分享,來了解: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之動機、學習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管道及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工作的過程與困境等。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個人興趣、職場中的反思與觀察、家人影響是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主要動機。 二、社會工作者汲取表達性藝術治療知能的管道有大專院校、職場與其他等多元途徑。 三、表達性藝術媒材之使用,可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減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探索自我、促進認知與記憶功能、增強權能、發展同理心、穩定情緒、增加服務對象的生活經驗、增加人際互動經驗甚至提升社交能力之處遇目標。 四、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使用,對社會工作者而言,有助於工作關係之建立、增進對服務對象之認識、及問題評估之進行,對服務對象來說,則有提升專注力、提升配合度、提供心理支持、協助放鬆或抒發情緒、表達想法之效果。 五、社會工作者在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的過程中,會面臨表達性藝術媒材本身特性、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本身、勞動環境與機構文化、專業定位等面向之挑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可知,表達性藝術媒材適宜作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處遇服務之工具。最後期待本研究能為學術及實務界帶來專業工作上之反思與精進,並使社會工作服務的輸送過程更加順暢。
  • Item
    轉身離開─公職社會工作師轉調職系經驗探討
    (2021) 徐珮華; Hsu, Pei-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職社工師轉調職系之經驗。以質性研究方法,訪談七位現已轉調離開社工專業之「前」公職社會工作師,以「曾經的局內人、現在的局外人」角度,分享其投身公職動機、決定轉調離開的決策原因、選擇轉調新職務的考量以及轉調後的實際感受。研究發現,公職身分帶來的待遇與福利保障,是吸引受訪者投身公職的主要動機。然而長期面臨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導致身心壓力俱大,加之行政體制下科層考量凌駕專業,故在轉調限制期滿後,公職社工師寧願選擇轉調至其他職系從事相對輕鬆的行政職務。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在轉調後持續以不同形式展現社工特質與專長,且普遍對轉調抱持正向肯定的態度。本研究驗證了公職社工師流動的主因,並呈現其工作實況及決策考量。另外也分別對制度面、用人機關與公職社工師提出建議,以期研究結果能致力於改善台灣基層社工的工作環境,並使社會工作專業更受重視。
  • Item
    社會工作者協助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經驗之研究─以家庭暴力防治法2015年修法後為例
    (2018) 姚冠吟; Yao, Kuan-Yin
    《家庭暴力防治法》於2015年2月4日修正公布,將目睹暴力兒童納入家暴法的保護對象之一。家暴法修法至今不過三年多之久,當前中央政府正積極地投入資源建置目睹暴力兒童的服務網絡;對此,研究者著眼於目睹暴力兒童服務未來的發展,認為有其必要彙整2015年家暴法修法後至今的目睹暴力服務之實務現況,希望藉本研究呈現2015年修法至今目睹暴力兒童社工之服務經驗,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以提供目睹暴力兒童服務的社工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法做為蒐集資料之方式,且是立意取樣,透過滾雪球方式邀請研究對象,總共邀請7位服務目睹暴力兒童的社工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2015年家暴法修法後,社工服務目睹暴力兒童的主要年齡層下降,其年齡層由學齡期下降至以學齡前期目睹暴力兒童為主。 二、2015年家暴法修法後,目睹暴力兒童服務之處遇定位有所轉變 (一)目睹暴力兒童服務之主體性提升 (二)目睹暴力兒童服務獨立於成保體系 (三)目睹暴力兒童服務與兒少保護之分工越趨明確 (四)目睹暴力兒童服務在一站式方案的服務整合 三、目睹暴力兒童社工與教育單位合作之轉變 (一)教育與社政單位對於目睹暴力兒童之輔導歸屬認知不同調 (二)學校輔導資源不均對於目睹暴力兒少服務有別 (三)轉知教育單位後難以瞭解學校輔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