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仁傑"
Now showing 1 - 20 of 5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Facebook學習社群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以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為例(2013) 張雅婷; Ya-Ting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Facebook社團建置視覺藝術學習社群於國中視覺藝術教學的可行性,並藉此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成效及感受為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國中九年級兩個班級學生65人為研究對象,設計適合於Facebook發展的視覺藝術課程、並擬定帶領策略,以作為設立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之基礎。 研究資料蒐集兼顧量化與質性方法,量化研究工具包含:學生視覺藝術學習動機前後測問卷、學生知識分享行為調查前後測問卷、學生視覺藝術社群學習成效問卷、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社群滿意度調查問卷。質性資料包括學生在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中的作品呈現、頁面討論分析,另以訪談、教室觀察等資料,來瞭解學生對於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看法。其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1.Facebook社團能提供多項學習功能以建置視覺藝術學習社群。 2.課程設計與帶領策略是經營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重要的關鍵。 3.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融入教學能有良好的學習反應。 4.肯定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具有對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與價值。Item 不同性別與年級之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研究(2008) 許淑萍; Shu-Ping Hsu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以臺北縣集美國小一、三、五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蒐集探討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之文獻,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探討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以不同年級、性別的差異表現,輔以訪談資料,作為日後探究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教學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 在不同年級與性別之交叉作用下,兒童的整體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年級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表現「男人」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性別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表現「女人」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各部位表現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未來人物畫寫實能力之實務與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創新教學現況研究(2009) 謝佳耘本研究旨在探究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創新教學的現況。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以及創新教學的意義,再從創新教學的實踐表現、創新教學的體認狀況及實施困難等面向分析視覺藝術教師進行創新教學的現況。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視覺藝術教師及行政機關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教師教學及教育機關政策之推行與改進。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並輔以訪談法進行探究。利用研究者編製「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創新教學現況調查問卷」,以台灣中部地區四縣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公立國民中學之現職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分層比例群集隨機抽樣,抽取114所學校,共178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回收有效問卷164份,作答有效率達92.1%。本研究於實施問卷調查後,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tudent-Newman-Keuls多重比較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經多方彙整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整體而言,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在創新教學各層面表現平均,而以「教學內容創新」層面的實踐狀況最佳。 二、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的創新教學實踐表現會因「性別」、「參加創新教學相關競賽經驗」、「學校地區」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至於年齡、年資、學歷、師資培育機構、職務、學校規模則對整體表現沒有顯著影響。 三、目前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創新教學」的概念展現高度認同,且不同個人背景、學校條件的視覺藝術教師,對創新教學的認知沒有顯著差異。 四、中部地區視覺藝術教師實踐創新教學時最感到困難的問題依序為:「創新教學成效不易掌控」、 「教學時間不夠」、「備課時間不夠」。Item 以聖經觀點探究林布蘭特的宗教繪畫(2006) 黃芳梅; Fang-mei Huang中文摘要 關鍵詞:聖經觀點、探究、宗教繪畫、宗教改革、林布蘭特、超自然光 本論文旨在了解林布蘭特如何透過神的話語,來傳達他的宗教繪畫。第一章運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繪畫作品剖析法,從時代環境、畫家本身繪畫作品,以及不同時期畫家同題材的宗教作品比較,作縱橫剖析所需,以闡釋光影大師林布蘭特的宗教畫創作思維與歷程。 第二章從光影中欣賞聖經名畫,由了解《聖經》的背景、啟示和光的種類、光在聖經中的涵義以及聖經中人物畫的表現,企圖找出林布蘭特與眾不同超自然戲劇性光源的不同處。 第三章從文化史的觀點,來推究林布蘭特當時所處的環境背景,尤其關注大時代的宗教改革、宗教教育與社會文化和林布蘭特本身對聖經的探究、宗教信仰、家庭生活以及間接或直接影響到林布蘭特及同題材畫家的宗教作品來比較。目的在於探討思想潮流與林布蘭特創作理念的淵源關係,進而了解到林布蘭特的宗教思維及創作風格的形成。 第四章從林布蘭特的繪畫思想、畫風及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探討林布蘭特得之於聖經的啟示,用不同的媒材具體地實踐於畫面的表現,從中了解這位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畫家心靈世界,進而發現林布蘭特如何由黑暗中去取得超自然光的神奇力量,並藉由作品分析中找到聖經相關章節的真諦。 第五章結論中發現由於宗教的力量,林布蘭特嚮往主的榮光,將內心世界透過彩筆親自參與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救恩。他不為社會環境所屈服,仍繼續創作自己喜歡的宗教繪畫,傳播神的慈愛與光輝,成為舉世聞名的光影畫家。Item 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2000) 陳奐宇自十九世紀以來,藝術教育即已成為普通學校的一門學科,藝術教育的內涵也隨著時代環境的需要屢經改變。最近的研究傾向於創造思考教學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及有關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訓練方案之研訂。本研究即採用創造思考教學法,嘗試設計出適合國小學童美術方面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並實施於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比較其教學成效,可深入了解此教學的優缺點及適合的程度,俾使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能真正融合於美勞課程中,相輔相成,以提高學生創造力,而達到其教學目標。 本研究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係參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標準,以及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而開展,重要的教學策略與內容,則就創造思考教學之原則、策略、評量標準以及兒童認知、繪畫與創造心理發展共同考量發展而成。在基本理念方面,採擷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中,有關創造力發展的領域目標,亦即「探索與創作」,並可依據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分為三種內容標準,即「瞭解和運用媒材、技術與過程」、「使用結構和機能的知識」以及「選擇和評價題材、象徵和思想的範圍」,同時強調課程統整的觀念,從而發展出創造思考教學的基本架構。本研究所欲發展者,係學生在美勞科課程中之圖形創造力,亦即學生在藝術表現上有否呈現出創造力的各項性質,並據以評量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狀況,嘗試整合不同課程與相關媒材,培養學生的認知性創造力,而使學生的創造力能在不同表現方法上呈現出來,並激發其想像力、好奇性心、冒險性與挑戰性之創造性傾向。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採擷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之架構,參酌相關的理論與已發展的課程設計,依據兒童在繪畫表現上的差異,稍作調整,藉以完整設計本研究之創造思考教學課程。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隨機選取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各四班,共八班。經各方面條件的評估,篩選性別(指實驗組與控制組中,男女所佔比例)及總人數相當的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原班美勞教師的一般教學法。所採取的測驗工具,包括「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及「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以評估受測者認知性的創造力;以及「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以評估受測者情意性的創造力。定期實施前測、教學、後測,再比較各組創造思考能力的發展異同,並探討年級之差異是否會對創造思考教學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1.本研究所設計的創造思考教學可以適用於四年級與六年級。 2.年級別並不會對於學習成效產生明顯的影響。 3.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確實比一般教學法更能增進學生在認知方 面的創造力,可能有效地增進創造力。因此欲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 力,應著重於後天學習的機制,並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實施創造 思考教學,以利創造力的提升。 4.在流暢力方面的作用,僅對於四年級組顯現出較好的效果,因而仍 必須在流暢力方面尋求改進之道,以提升教學效果。 5.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在學生的情意性創造力上,並不能比一般教學法更增進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可能對於情意性創造力並無任何助益。。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與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所測出來的能 力,本質上或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卻有相似或相同的創造力定義, 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2.本研究實施之創造思考教學,所使用之媒材主要限於繪畫類,教學 活動之設計亦主要以繪畫創作為內容,但在標題能力上亦有增進效果,若能配合語文式創造力測驗進一步研究與探索,或能揭開此種關聯性。 3.創造力的增進幅度與創造思考教學的關連程度為何,則並未進一步 指明,以及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是否也比無任何教學實施的情況 下,更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仍須進一步的研究證實。Item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2007) 張家琳; Chia-Lin Chang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童為樣本,安排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接受為期八週的實驗課程,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一般講述式教學。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拓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TTCT)甲式、研究者自編的電腦作品共識評量表以及質化資料(包括教學軼事記錄、訪談、課程回饋單、省思單等)。量化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質化資料則以內容分析為主。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量化分析方面: 1.「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能有效增進六年級學童在「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的創造認知能力,而在「流暢力」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2.「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能有效增進六年級學童在電腦作品的「創意造型」、「創意內容表現」與「創意整體性表現」的能力,而在「創意色彩配置與變化」與「創意繪圖技巧」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二、在質化分析方面: 1.「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有助於學童啟發創意想法與表現,同時能提升其學習意願與興趣。 2.在本教學實驗結束後,實驗組學童對整體課程具有高度肯定與正向回饋。 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創造思考教學、電腦動畫、創造力Item 印地安那大學Bloomington校園筆記(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9-02-??) 林仁傑Item 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繪畫表現與美感判斷能力之比較研究(2005) 鍾玉潔; Yu-Chieh Chung本研究以屏東縣來義中學國中部與麟洛國中,原住民與漢族群籍七年級的青少年學生為對象,透過繪畫能力、美術性向測驗與訪談問卷等方式,藉以比較討論原住民與漢族群學生在繪畫表現能力(主題表現、構圖、技法、空間創意以及符號運用)與美感判斷能力(點線面造型要素、形式原理與視覺效果、美術作品美感判斷及色彩感覺)之表現。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繪畫表現能力方面: 1、整體看來,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在作品中,繪畫表現能力優於漢族群青少年學生。 2、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在繪畫表現能力會因族別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3、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會呈現圖騰符號或傳統文化的生活經驗,有受其族群生活習慣的影響,而將其文化特色融入作品中的偏好。 4、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對於自己在繪畫表現的能力上,抱持認同態度的人數較漢族群學生為多。 (二)在美感判斷能力方面: 1、原漢青少年學生對於自我美感表現能力抱持認同與不認同態度者的人數相當。 2、原漢青少年在顏色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常用的顏色有四種是相同的顏色,分別為藍、綠、紅、黑。 3、在造型取向來源裡,明顯感受漢族群青少年視覺文化已受網際網路動態影像的刺激影響,但原住民青少年在其視覺文化的經驗中,似乎仍然以靜態書籍、畫冊為主要繪畫造型取向來源。 4、在族別差異對藝術的影響中發現,原漢兩組學生在藝術上沒有族群偏見的問題。 5、在美感判斷能力上,原住民青少年與漢族群青少年之間沒有顯著差異。Item 國中人體藝術鑑賞教學研究(2004) 陳廣道; Chen Kwang Tao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如何將人體藝術適切的融入國中視覺藝術鑑賞教育。其重要性又可分兩大方面來實施:其一是藉著人體藝術鑑賞單元,來導正一般學生視裸體藝術作品為色情的錯誤觀念。其二是藉著人體藝術鑑賞單元的實施,來確認人體藝術鑑賞單元,乃當今國中藝術人文教學領域中不可被忽視的一環。 在文獻探討的三大部份中,研究者想從所收集的資料中去強調三個要項:其一是讓學生懂得去欣賞裸體藝術作品中的人體美,而非是一看到裸體藝術作品就貼上「色情」的標籤;其二是國中生對裸體和性的主題其實是很感興趣的,視覺藝術教師需深入研究此一階段的孩子是如何看待性和相關的裸體藝術作品;其三是視覺藝術教師應該如何進行人體藝術鑑賞教學?面對不同的裸體藝術作品,又該如何選擇適當的鑑賞教材? 在研究報告方面,研究者主要是設計以人體鑑賞為主的學習單、教案和意見調查來瞭解學校教育人員,對裸體藝術鑑賞教學所面臨的困擾,和學生又是以何心態來賞析裸體藝術品?再者,這些學習單和意見調查表,可提供研究者在推行裸體藝術鑑賞教學的修正意見。至於人體藝術教案的實施,是在導正學生對裸體藝術所有的錯誤觀念,使學生對裸體藝術有一種健康的欣賞概念。讓學生在上裸體藝術鑑賞課時,懂得去探究包羅萬象的人文藝術,也懂得去欣賞人體美。 研究者期此論文能對有心實施人體藝術鑑賞的國中老師,提供一些意見和看法。Item 國中學生「影像。詩」視覺藝術課程對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之探究(2013) 張銘修本研究之宗旨,在於探究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思考練習之成效。研究的對象以三位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為主,規劃「影像。詩」實作課程,課程設計以相機為教學媒材。先由學生自行拍攝攝影作品,接著將攝影作品經由學生個人詮釋,輔以心智圖的創意思考教學,最後將相片搭配文字書寫出小品文或詩歌體文章。將藝術創作的技巧性門檻降低,藉由學生自行拍攝的相片誘發學生思考影像的意義與內容的詮釋。引導學生對於自身所處環境的感受或內在情感的抒發。在研究過程當中,以個案研究來觀察這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思維。對視覺藝術學習低成就學生是否因為能夠掌握拍照技巧,以及攝影媒材操作的熟悉,對影像的後設敘述思維多了思考的主動性。利用學生對相片內容的詮釋過程,運用學習單所留下的文字與個案訪談紀錄,輔以全班的問卷調查等相關性資料,導引「影像。詩」實作課程對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的思考練習。本研究針對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深入分析與了解,讓視覺藝術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對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有深度資料可用於輔助課程設計,也期待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視低成就學生的學習需求。經過一年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以攝影課程引起動機,促使三位個案喜愛「影像。詩」主題課程。 二、透過攝影構圖的學習,學生開始拓展觀看世界的視野。 三、經由心智圖教學引導,可以連結照片與三位個案學生的生命經驗。 四、「影像。詩」創作經驗,能夠提升學生對於影像的解讀能力。Item 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區國中學生與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2017) 林妍君; Lin, Yan-Jiun本研究旨在調查台中市西區國中學生在美術館參觀經驗之現況,瞭解不同背景學生在美術館參觀經驗的差異情形,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以瞭解本區國中學生參觀國立台灣美術館參觀經驗。並以研究者編寫之「台中市西區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經驗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樣本人數共計565份有效問卷為525份,回收率為92.9%。使用描述性研究、卡方檢定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學生的美術館參觀經驗之現況。 (一)國中學生參觀美術館大多和家人及朋友的生活休閒活動有關,與父母參觀 為多,可見父母是扮演國中學生參觀經驗的重要角色。頻率上,國中學 生屬於偶而參觀者,也以自行參觀的學習方式為多。 (二)國中學生普遍滿意美術館的展覽環境,在滿意度上顯現正面的認同態度。 (三)國中學生對參觀美術館普遍認為並非重要的活動,雖然認同參觀美術館可 以增進藝術欣賞能力,但意願上缺乏積極主動的態度。 二、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經驗參與情形之差異。 (一)不同性別在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的參與情形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在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的參與情形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經驗滿意度之差異。 (一)不同性別在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的經驗滿意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在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的經驗滿意度無顯著差異。 四、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態度之差異。 (一)不同性別在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態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在國中學生美術館參觀態度無顯著差異。Item 國中生圖形創造力表現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兩所國中為例(2009) 黃瓈瑱; Huang, Li-Chen在網路全球化的影響下,視覺圖像被媒體廣泛地運用,傳播的速度與品質也大幅提升,是否也影響了正處於青少年期的國中生圖形創造表現能力?本研究針對居住地區不同、性別不同、人格特質認同程度不同、參與視覺活動意願高低不同等因素,探討其對於圖形創造力的發展與表現之影響,並深入探討其中影響差異的因素。 本研究的取樣對象是國中生,以大台北地區的臺北縣兩所不同行政區的國中生圖形創造力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為研究主軸。藉由「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甲式)」、「克拉克繪圖能力測驗」及「影響國中生創造力相關因素問卷」等研究工具進行探究。有效問卷各60份,經由統計分析後,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在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影響最顯著的因素為「居住地區」;「性別」、「人格特質認同程度」兩因素則無顯著影響。 二、在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視覺媒體」因素的影響方面,經分析結果為:「喜歡參與線上遊戲程度」、「喜歡塗鴉或畫畫的程度」、「喜歡參觀畫展的程度」有顯著的影響;而「一天花不同時間在網路上」、「喜歡看漫畫的程度」、「喜歡看電影或電視的程度」則無顯著影響。 三、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方面,經分析結果為:「常去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或圖書館……等社教場所的程度」、「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或圖書館……等社教場所離住家遠近程度」、「居住地區有博物館或美術館等大型展示中心的程度」有顯著的影響;而「因居住地區常會舉辦藝文相關活動或比賽的程度」則無顯著影響。 四、國中生繪圖能力優劣,與其圖形創造力高低,無顯著相關性。Item 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林仁傑; LIN, REN-JIE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當前美術資優教學措施的影響後,繪畫表現 能力、美術鑑賞能力、中西美術史和一般美術常識的認知理解能力是否顯著提高,是 否達到國中美術資優生應具有的水準。 整個研究架構以文獻分析法及準實驗研究法為主,並輔之以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明 倫國中、金華國中,台北縣永和國中、福和國中等四校的美術資優班學生(實驗組) 一一六名及普通班學生(控制組)一三二名為對象,進行師大綜合美術性向測驗、水 彩、素描繪畫表現能力測驗、拓弄思(TORRANCE)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中西美術史與 一般美術常識測驗、國中美術科教學狀況調查,並將所得資料進行美術資優班學生前 後測比較和美術資優班與普通班的比較分析,以求得本研究的結果。根據資料處理分 析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美術鑑賞能力方面: 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國中美術資優班教學二年又六個月之後,圖畫評鑑、國畫審美、 美彩感覺等能力均有顯著的增進;與普通班學生比較之下,也顥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其中以國畫審美能力進步最少,宜加留意。 二、繪畫表現能力方面: 1.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國中資優教學二年又六個月之後,水彩畫的畫面完成度、創 意表現、技法、色彩應用、構圖等能力均有顯著進步;素描的畫面完成度、創意表現 、質量感、空間處理、技巧等能力均有顯著進步;視覺記憶能力亦有顯著進步。 2.美術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比較結果,上述諸項能力均有顯著差異,即美術資優班 學生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3.美術資優班學生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雖然測驗所得之總分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但其中除了精進力之外,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均顯著低於普通班學生,宜加留意 。 三、中西美術史與一般美術常識方面: 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國中三年的美術資優班教學之後,中國美術史的認知理解能力與 普通班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但中西洋美術史測驗成績不論是美術班或普通班均甚低宜 加留意。 在本研究中,對美術資優班男女生之間的美術科學習成效亦附帶加以研究分析並提出 結論。最後並就目前美術資優班之美術科教學及對我國的美術資優教育應進一步研究 發展的工作提出若干建議。Item 國中視覺藝術創意鑑賞課程研究-以安東尼.布朗《Willy’s Pictures》圖畫書為例(2013) 簡鴻瑩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安東尼.布朗《Willy’s Pictures》圖畫書融入國中視覺藝術創意鑑賞課程之研究。本研究以藝術鑑賞四步驟(描述、分析、詮釋、判斷)與LATA藝術鑑賞教學兩種鑑賞方法,運用安東尼.布朗《Willy’s Pictures》圖畫書中十六幅名畫改編作品,設計一套視覺藝術創意鑑賞課程,進行教學研究,以期能有助於學生創造能力之表現。 本實驗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國中八年級兩班共六十四名學生進行研究。一班實驗組為三十二人,實施創意鑑賞課程;一班控制組三十二人,不進行創意鑑賞課程;兩班教學期程均為九週,每週實施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共計九堂課。研究者除了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以「人」字為主題)施測學生圖形創造力表現外,並輔以自編學習單及「名畫變裝秀」名畫改編個人創作作品,對教學期間學生部分作品進行質性分析。其結果如下: 一、經實驗教學後,透過進行學生作品及學習單的質性分析可得知:「創意鑑賞課程」對於學生參與視覺藝術課程之意願有正向助益。 二、實驗組學生在經過「創意鑑賞課程」後,其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中「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的,與控制組學生相較無顯著提升。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及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之異同探究—以「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為例(2010) 徐偉珍; Hsu Wei Chen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人們生活的腳步匆忙,這時如何調劑身心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展覽成為人們紓壓的重要管道之ㄧ,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包含展覽品與觀眾,展覽品必須要先被觀眾所接受,展覽才能吸引觀眾、展出才會成功。 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西畫組展覽「業-當代繪畫的輪迴」為主軸,以本校「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作分析,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對於審美判斷有何異同之趨向,亦可提供本展覽的展出者在創作時考量的依據。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二:一為評估美術專業與非美術專業對同一展覽審美判斷的「『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意見問卷」;二為在師大藝廊展出的「業—當代繪畫的輪迴」13位展出者共計36件作品。資料兼採量的統計和質的分析兩種方式,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研究」方面,以「SD」法分析,使用散佈圖、折線圖等,比較其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的差異性,透過分析與整理歸納出以下結果: 一、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審美判斷有其相異性。 二、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審美判斷的有其相關性。 三、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作品有其影響因素。 四、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中最不能被認同的作品有其影響因素。 五、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這些作品及展覽有其審美期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展出者、展場、及研究方式提出建議。Item 大嵙崁意象-繪畫創作論述(2007) 謝志成筆者1996任教於大溪這塊土地上,感受樸實簡約的風土民情與美麗的自然風光,她有著風華的過去,也有個美麗的未來。而現在的大溪隨著季節、天候、時間的改變,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風情,更是筆者寫生、收集創作素材的最佳來源。因此,基於對大溪有一份深刻的情愫,和眼前隨手可得的大自然景觀,此次創作研究的內容,遂以個人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的大溪自然風景為主題。 為求更深入瞭解主題,筆者不僅藉由文獻資料探討與實地勘察,以深入瞭解過去大嵙崁時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更利用空閒之餘尋找歷史古蹟和拜訪耆老。一方面感受大溪與眾不同的獨特自然景觀,另一方面也瞭解大溪居民與大漢溪的互動關係;藉由自然、人文與生態等不同角度切入主題,目的是希望對創作內容有更深入而全面的瞭解,期望有深刻的體驗與情感為依歸,讓作品呈現豐富的人文內涵與筆者的思想與情感。筆者藉由此種創作內容方式來傳達對於大溪過去的風華,讓大家知道珍惜過去,把握現在和開創未來的創作思想。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和方法,說明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二章為創作主題背景崁津八景和大溪自然景觀說明,確定個人研究的方向和創作背景;第三章探討創作思想與基礎理論,針對歌頌自然、熱愛鄉里畫家羅伊斯達(Jacob Van Ruisd ,1628-1682)、康泰斯勃(John Constabl,1776-1831)、莫內(Claude-Oscar Monet ,1840-1926)、李石樵(1908-1995)、許武勇(1920-)等五人的繪畫形式加以分析和探討,以作為筆者理論基礎;第四章創作理念和實踐,談論筆者之創作內容和形式及技法和媒材的運用;第五章為筆者的創作作品內容解析,說明創作緣由和表現形式等;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描述今後繪畫創作教學與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大嵙崁、崁津、意象、風景畫Item 女性的愛與關懷—張淑慧繪畫創作解析(2004) 張淑慧女性藝術在後現代的藝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後現代的藝術因為加入了女性藝術這一環而更加凸顯其時代特色。本研究旨在釐清自己的作品在女性藝術中的特性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裨能因此提昇個人的創作水平。本研究的創作主軸界定在女性藝術,而不涉及女性主義藝術。縱向是以陰性美學的女性觀點、以女性的生活經驗和女性意識為主要探討;橫向則以「男性藝術史」的視角來闡明個人繪畫的學理依據。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以探討女性藝術的風格和精神為中心,第一章,研究動機,旨在喚醒女性應積極關懷現代人類、社會和自身的問題。第二章,文獻探討,企圖從歷史上所記載的少數女性藝術家的相關資料中找到創作參考。女性藝術的價值標準是不同於男性的;女性創造出來的圖像也應該不同於男性;幾位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女性藝術家的畫呈現的風貌,跟男性和現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之間的差異性。 第三章,創作思想和理論基礎,以真誠性為一貫精神,以崇高性為理想。分西洋現代繪畫思想之衝擊、中國文人畫之薰陶、東洋繪畫和佛教思想等五部分來說明。藉由水彩和膠彩的繪畫媒材,表達個人對女性的生活、生命以及社會角色的關注,也剖析自己身為現代女性,自己創作中的內涵和意圖。第四章,創作媒材和技法,詳細介紹自己運用的媒材、創作過程和技法。 第五章,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希望藉由這次的研究和創作,引發大家對女性藝術的關注,喚起人們進一步對性別角色的瞭解,關愛自己也疼惜周遭的人們。Item 「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2012) 林戎芳; Jung-Fan Lin本研究旨在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發展國中視覺藝術之教學活動,以解決學生在升學主義影響下,逐漸對藝術創作失去興趣與主動學習意願,期能提升學習藝術之動機,並激發多元之藝術思考及創新能力。由文獻探討與現行課程進行關聯後,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以研究者任教之八年級兩班共90名學生為對象,實施31週的實驗教學,並評估其教學成效。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藉由「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之藝術與人文領域理念不謀 而合,能提升學生學習之興趣,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也 有正面之影響。 二、採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導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能減少學生創作時的挫折感,並提升學生之 美術技巧,進而改善現行教學困境。 三、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實施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符合青少年時期繪畫發展階段,更能擴展學 習視野,增進學生多元藝術與創新思考能力。 四、透過「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獲得學生高度的認同,尤其對視覺藝術與音 樂教學有深刻啟示,改變學生對藝能科學習之看法,並了 解學習藝術的重要性。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師(四項)、課程設計(四項)及未來 研究方向(三項)分別提出建議。 關鍵詞:康丁斯基、抽象藝術、國中生、視覺藝術、藝術感通Item 廢墟之美 鄒春祥繪畫創作(2006) 鄒春祥摘要 科技文明的進步,一方面帶動了城市的改造,另一方面卻也將過去的建築物徹底的消滅與破壞。近年來,我的故鄉─高雄市左營區正面臨著社會文化與經濟環境轉型的強大衝擊,因此使得當地景物隨之造成明顯的改變。本研究的創作主軸是定位在描繪改造中的城市—左營地貌。在創作研究的過程中,我以一個在地人的觀點,去思考左營一帶廢棄的建築物所引發的視覺感受與創作靈感,並進而採取藝術創作行動。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是探討廢墟建物描繪風格的形成與精神內涵。第一章,研究動機,最主要是檢視左營這一個地方,正面臨都市計畫改建,許多是筆者兒時的記憶角落,目前已遭破壞或消滅中,因此表達心中的感觸,而思考文明衝擊下所產生的廢墟。第二章,文獻探討,企圖從美術史中各個流派描述風景,人文的資料中尋找創作的材料。另外參考美學家所論述美的形式與語言,從中得到對自然界所下的定義差異作為比較。 第三章,創作技法和理論基礎以樸實、和諧為核心價值。分成英國風景繪畫、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拉斐爾前派、魏斯水彩繪畫等五部分來做一說明。並藉由水彩,油畫繪畫媒材,表達個人對左營地區廢墟建物的關懷和生命的探討,同時也剖析個人在創作中所表達的作品含義。第四章,創作媒材和技法,介紹個人在運用媒材和技法的實驗心得和效果。第五章,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與未來展望。 希望藉由這次研究與創作,讓社會大眾對左營地區舊時代的回憶產生關注眼光;同時也擴及其他正面臨拆除的老建築物上。從這次創作研究中,筆者深深體會到舊建築物是具有特殊的情感,然而現代文明在進化過程中,勢必對這些過去的回憶形成淘汰與威脅。而個人能夠藉由繪畫創作展示,重新喚起人們對舊建築物的省思與回顧,並進而對廢墟所遺留的價值,能相對得到適當的保存與維護。Item 建構「海洋城市」之視覺藝術教學設計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2008) 林杏蓉; lin shing jung本研究主要在結合「海洋城市」之社區文化特色,透過藝術的學習,發展出一套利用以「海洋教育」為主軸的視覺藝術教育教學設計。並探討進行社區文化取向之藝術教育,對學生在學習在地文化認知時有何助益並檢討修正教學活動設計,以做為本市視覺藝術教學實施之參考。 本研究針對文獻的分析、社區文化資源的搜集、教學活動設計、實際教學實施、學習單分析、及不斷的修正與反思結果,綜合歸納結論如下:一、社區取向藝術教育是以多元的角度觀察體驗並尊重區域性之藝術文化與生活脈動,透過教育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的不同內涵,認同自我文化、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二、國中階段「海洋教育」應放在瞭解文化意涵與興趣的養成,讓學生多接觸與感受海洋文化對生活環境的影響。教學設計重點:(一)以在地文化為主題;(二)釐清教學設計之範圍與定義;(三)讓學生透過多種學習方式探索;(四)檢核教學成效;(五)修正並改善教學內容。四、社區取向教學有助於對社區文化的認識。參觀組班級向心力變強,對於環保意識較重視;網路視訊組個人觀察能力變強,較具宏觀的視野。 綜合研究結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一、加強後續海洋教育教學研究發展;二、教學設計可與各領域教學者共同研議;三、強化教學資源的統合與整理。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