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
    (2012) 侯巧蕙; HOU, CHAO HWEI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呈現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1895年台灣脫離中國清朝,接受日本近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隨著大批日本人來台,日人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被引進台灣,日本飲食文化更是深深影響台灣人;然而,歷來有關台灣飲食文學書寫之研究,則多著重於戰後的書寫。所以,本文主要參考日治時期台灣文人書寫的回憶錄、自傳、小說,來了解當時台灣漢人的飲食文化。 首先,本文應用Sidney W. Mintz的飲食理論,來說明台灣漢人在日治時期內在飲食口味,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轉變,並分別由「總督府的飲食衛生政策」及「日本新式教育」兩個面向來討論。日人推動衛生工程建設、飲食衛生管理規則及市場環境衛生改善,使得台人在飲食衛生習慣上能更接近日人。另一方面,從公學校使用的國語教材、中學校的住宿生活以及新生代知識分子的留日經驗,皆可看到日本的飲食文化,透過新式教育的方式滲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接著,本文藉由分析日治時期小說中使用的飲食題材,從多個面向來觀察社會不同階層的飲食文化,探討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並獲得以下結論。第一,文人雅士或富豪人家透過東洋式的飲食消費,展現自己的階級地位及品味;第二,農家和勞動階層的飲食主要以番薯、稀飯、醬菜為主,反映出大眾階層生活窮困的狀況;第三,進入戰時體制的台灣,因物資嚴重缺乏,食物採取配給制度,造成人民糧食不足。本論文以台灣在地文人之書寫,來討論當時台灣漢人的飲食文化,期望藉由本論文的撰寫,能讓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面貌更臻完備。
  • Item
    從漢文讀本看日治時期公學校漢文教育的近代化
    (2011) 李佩瑄; Lee pei-hsuan
    本研究打算透過《漢文讀本》來了解公學校漢文教育進行的情形。總督府分別於1904年以及1919年發行兩套《漢文讀本》,分別是《台灣教科用書漢文讀本》以及《公學校用漢文讀本》。這是因為1904年漢文獨立設科,成為公學校的教學科目之一,需要有教科書,1919年重新發行《漢文讀本》,是因為漢文科時數減少,教科書要作修改。本論文打算透過《漢文讀本》來了解當時學童的學習內容,以及透過當時的雜誌了解漢文科實際教學的情形。換言之,以《漢文讀本》為主,以雜誌輔助《漢文讀本》,呈現公學校漢文教育的情形。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探討公學校漢文教育的演變、公學校漢文教科書的內容、日語借詞使漢文近代化。因為總督府的政策會影響到公學校的漢文教育,漢文教學時數減少的同時,教科書也必須配合教學時數減少而作修改,可見總督府的政策會影響到公學校的課程及教材。總督府採取逐漸減少漢文教學時數的政策,降低學童學習漢文的機會。但是,從教科書可以了解到學童的學習內容,以及統治者傳授給學童的知識,因為統治者握有編教科書的主導權,可以決定學童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此外,《漢文讀本》也帶來了日語借詞,日語借詞融入漢文詞彙,幫助漢文近代化,因為在介紹近代化事物以及新觀念時,漢文找不到對應的詞彙,只能從日語借用,因此帶來日語借詞。學童在公學校吸收近代化事物及新觀念的同時,也吸收了日語借詞,使日語借詞成為漢文詞彙的一部份。
  • Item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地位崛起之考察
    (2011) 李佳洲
    在清代台灣的媽祖廟中,台南大天后宮由於是府城的祀典官廟,可說是地位最高者。其後因日人治台,台南大天后宮不再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北港朝天宮繼之崛起。 朝天宮在清代即享有知名度,日人治台後,由於總督府國家權力介入,以及地方領導階層經營得宜,因此全台各地紛紛往北港進香、迎請北港媽,讓北港朝天宮成為台灣最富盛名的媽祖廟。日人更喻之為台灣媽祖信仰的總本山。因此,本文透過日治時期報章的考察,探討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崛起之因素,更進一步瞭解日治時期台灣幾個有名的媽祖廟與北港朝天宮之間此消彼長的情形與發展脈絡。 本文試著以日治時期的北港朝天宮為主體,聚焦在以下三個主題的探討:(一)考察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崛起之因素。(二)詮釋日治時期各地媽祖廟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的現象,並以中部地區的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為例來加以說明,並討論這兩座廟宇對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地位的影響。(三)分析北港朝天宮媽祖落府城的起源,探討此一活動究竟是是謁祖進香?還是繞境?亦或迎請媽祖?其所引起的效應為何?對北港朝天宮崛起影響又為何? 透過上述三大主題的探討可以發現:北港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眾多媽祖廟中崛起主要是總督府之宗教政策及北港地區菁英共同經營的結果。其次是彰化南瑤宮與大甲鎮瀾宮這兩個自清代以來即前往朝天宮進香的進香集團,在日治時期頻繁的進香活動,更推升了北港朝天宮的地位。另外,北港媽祖落府城的慣例及台南民眾熱情的歡迎亦為北港媽祖信仰地位發揮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 Item
    日治下的台灣與沖繩之語言政策比較
    (2009) 石原武峰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台灣與沖繩會發現有許多的相同點,而在日治時期日本所實施的語言政策中,日本所想要賦予在日語的價值是∶不管對台灣人或是沖繩人都是賦予著一視同仁的統治者價值觀,但是相對的在被統治者的台灣人和沖繩人的眼裡對日語所被賦予的價值觀就有些許差異性。在本論文當中透過分析日治時期的日本對台灣和沖繩所實施的語言政策、語言教學法、歷史資料、學校制度、台灣人和沖繩人對日語所賦予的價值觀等等的面向當中發現到台灣人是受到由内部和外部(即居住在台灣内的日本人和日本國内日本人)雙方的差別意識,沖繩人則是受到外部(即是日本國内日本人)的差別意識。而這樣的情形導致了日本在普及日語的語言政策上,在對台灣和沖繩的統治上採用不同的教育制度及教學法制度、並且在日本敗戰之後台灣和沖繩在主動或非主動下所選擇的結果也呈現了不同的道路。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之研究-以《臺灣語教科書》為例
    (2011) 賴欣宜; Lai Hsin-yi
    日治時期為了因應語言溝通的問題,總督府官方及民間有心人士對於臺語學習刊物的出版可說不遺餘力,除了有各項專業領域的臺語教科書、期刊之外,尚成立了不少的研究會。同時,警察制度的實施是日治時期統治臺灣一項極重要的手段,警察人員是第一線與民眾密切接觸的重要執法人員,其臺語能力的熟達也自然成為相當重要的條件。 本文透過日治時期官方訓練機構「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所出版的練習生《臺灣語教科書》,除介紹全書的編排體例、內容之外,並透過其中重要的「語形教學」部分,分析其教學內容的編輯要旨與內涵;再來則探討當時臺灣語書面語的形式:包含臺灣語假名的使用情形,在本書裡已有成熟完整的系統,以及在借音及訓讀字使用的比例上,訓讀字多於借音字,異於一般以臺語為母語人士的書面作品以借音字為主要手段,是其特色;最後利用語用學當中的言語行為及合作原則兩套理論,歸納出本書做為以警察為對象的語言教材,所蘊含建構的權威式的語言風格。 一方面理出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的特色與價值,一方面可以古鑑今,提供現代的語言教學材料做參考。
  • Item
    日治時期台灣的客語教材研究-以《廣東語集成》為例
    (2011) 彭馨平; Peng Hsing-Ping
    《廣東語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是日治時期第一本由台灣人所編寫的客家話教材,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本論文摘錄匯整其詞彙,藉以分析其語音及詞彙的特點。並將所整理出來的語料,與台灣客家話做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對照比較。 透過語料的分析,除了可以藉此了解日本人如何利用日語假名符號拼寫客家話之外,透過書中內容,也可以看到許多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制度發展的面向,以及台灣客家話借用日語詞彙的情形。與現代台灣客家話做對照比較,可以探究客家話因為時空環境不同所造成的變遷與異同。希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做為現代客家話教材編撰的參考。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次述及近現代對於日治時期客家話教材之研究成果。介紹本論文主要以「文獻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集成》成書的原因及其內容」,介紹《集成》的作者生平及其成書背景。 第三章「日治時期台灣語的假名標音符號」,首先說明台灣語假名標音符號的製定與變遷過程,其次介紹《集成》所使用的假名符號,並以列表方式說明國際音標和《集成》符號的對照關係。 第四章「《集成》的語音系統」,介紹《集成》所呈現的客家話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變調情形。同時並與客家話各辭書做音系上的比較。 第五章「《集成》的詞彙現象」,首先介紹日治時期台灣客家話對於日語詞彙的借用情形。其次說明《廣東語集成》中詞彙受到閩南話影響的現象,再來分析《廣東語集成》中成為廢語或成為死語之詞彙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將其分類,逐項說明這些詞彙與現代客家話的差異。 第六章「結論」,說明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從屬性統合與主體性建構――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采集整理及傳播
    (2016) 周華斌; Chou, Hua-Pin
    本文係探討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采集整理及傳播,主要將當時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整理活動發展作為一種態樣,回歸於當時殖民場域、文化空間的大環境觀察,以鳥勘探討殖民者於台灣進行的從屬性統合與殖民主體性建構,以及殖民統治本質、殖民論述、殖民知識生產,監控規訓、改造「國民」身體等手段。其中,一併爬梳當時日人的台語學習研究發展概況,以觀察其與台語歌謠采集的關聯性。同時,梳理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概況,並觀察其書面記錄形式,甚至觸及殖民者的白話台語建設工程議題。雖然論文議題鎖定於在台日人,然為讓台語歌謠采集發展的整體面貌較清晰,相對於殖民者的從屬性統合、主體性建構、殖民論述,本文也用小篇幅探討被殖民的台灣人於台語歌謠場域的抵殖民論述、文化及鄉土認同、改善台灣人本身素質的進步觀等主體性建構表現,以作為對照性的研究。另,針對警察涉入台語歌謠場域的現象加以觀察,例如查禁、配合宣傳歌的政策宣導、現代社會教化,以管控、規訓台灣人,鞏固殖民政權。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的臺北市意象
    (2015) 川村洋介; Kawmura Yousuke
    對臺北而言,日治時期是一個轉變期,來自日本的統治者將「城內、艋舺、大稻埕」臺北三老街整頓為臺灣第一的城市。行政機關集中於臺北,商業機關也林立於此,這時候很多日本人移居臺北,臺北裡有大稻埕等以臺灣人為主的生活空間;及臺北城內等日本人較多的生活空間,以日本人與臺灣人為主,兩個不同族群的人種為中心,形成一個城市。 在研究《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內容之時,先考察了日治時期的臺灣鐵道、旅遊手冊及臺北市內的交通工具的活動情形。《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該旅遊手冊反映臺灣鐵道網路的發展過程。臺北市的運輸方面,出現公車、計程車等最新交通工具,增進了臺北市內通勤的便利性。《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的編輯手法參考先前出版的旅遊手冊,整理了從臺灣第一本旅遊手冊到《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出版歷程。 本論文從日治時期臺灣的代表旅遊手冊《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探討日治時期的臺北,該旅遊手冊從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他們在書面上介紹臺灣各種展現出統治者意圖的景點,尤其著重在臺北很多與殖民統治有關聯的建築物、日治時期以後才出現的休閒活動的景點、以及產業設施等。旅遊手冊提供日治時期臺北旅遊相關資訊,以及空間文化的圖像。
  • Item
    論日治時期的宗教與教育之關聯性—以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中心
    (2015) 吳佳芸; Wu, Chia-Yun
    日本治台五十年,至今都可以看出,不管是生活習慣、抑或是語言,在各方面對於台灣都有所影響。而台灣的西式教育制度,更是在日治時期建立完備的。本論文透過史料的運用,書寫日治初期教育的開端及發展,透過對於台灣人教育制度的確立,重現出當初日治時期治台之初,台灣的教育與宗教的面貌。而本文除了教育以外,更是與宗教連結,其研究中心之清水巖祖師廟,身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廟宇,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以及當政者的轉移,其受到的影響及改變。其中,尤以日治時期的清水祖師廟做為中心,探討其歷史發展及與教育之關聯。除了宗教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性書寫,也同時回顧了當時對於廟宇發展得資料,從中可以窺探,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廟宇與教育之間,是如何被紀錄以及評斷地。藉由總督府的政策以及其相關文獻,爬梳出日治時期之中,廟宇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性,以其再次確定廟宇對於教育的貢獻、並且再次驗證其重要性。筆者期望透過教育與宗教的結合研究,作為一個新的視角,且提供研究清水祖師廟一個新的面向。
  • Item
    蔡秋桐小說的寫實風格
    (2018) 鐘靜嫻; Chung, Ching-Hsien
    蔡秋桐的小說具有寫實風格,描寫底層人物活靈活現,涓滴不漏的以台灣本土風味真實呈現,在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以台灣話文書寫的寫實創作,展現本土作家獨特風格。他寫作技法不避俚俗,以幽默、揶揄、諷諭方式,跳脫 賴和、楊守愚的「正面寫實」,而獨樹一格以「反面寫實」揮灑自如,成為具有時代語言的特色。 在他的小說寫實風格中流瀉,情節緊湊完整逼真、人物描繪舉手投足刻畫入微,他的小說在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可稱為奇葩,雖在殖民體制內卻能感受被殖民者受制於體制外,在這個框架中蔡秋桐藉著舞文弄墨,在既定的社會氛圍遊戲潛規則下,他仍奮力守護底層人物,並非出蠻力去爭取,而是藉人、藉景、藉物如實呈現,以深入融合在暗喻中,伸張人民的心聲。 蔡秋桐的作品應該深受寫實主義的影響,充份彰顯日治時期台灣社會被殖民統治下,人民必須承受殖民者欲完成的任務,以致身心上遭受多重威脅、壓迫,因此,蔡秋桐藉由台灣話文書寫的形式反諷、諷刺時政以抒發情感。舉凡台灣傳統社會所遺留下來的種種信仰習俗,蔡秋桐皆運用文字書寫爬梳,以旁敲側擊的批判。蔡秋桐擅長運用正話反說的技巧,諷諭當時日警的蠻橫無理,使用不公不義的手段,加重人民百姓的苦楚雪上加霜。 蔡秋桐身為「保正」處於百姓與警察之間,目睹一切只能以跳脫式書寫的技巧,以調皮、幽默的口吻,暫時得以舒展心中懊惱與不堪。蔡秋桐所認知的當時僅能以無言的抗議,故而用較溫和的台灣話語文來書寫,不但符合順應當時知識份子「文化啟蒙」的角色定位,就以台灣話文書寫風情民俗,更呈顯蔡秋桐具足寫實風格特異的超能力,並且將日治時期台灣小說、民俗文化刻烙印痕留下完整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