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時空記憶-李蘭琴繪畫創作研究(2021) 李蘭琴; Lee, Lan-Chin本篇論文以「時空記憶」作為創作研究之主題,探討筆者自身在面臨人生各種課題時,衍生的情感,以及隨著時空流逝、更迭,產生各種虛實不明的記憶與思維。記憶的不確定性,讓筆者對過往的時間、空間產生各種主觀的組合。記憶是什麼 ? 記憶的歷程與表現方式 ? 記憶在繪畫上的表現為何 ? 以此作為本文探討及創作的主軸和概念,運用油彩和複合媒材、以適切個別作品的創作形式和技法,實踐系列創作。並透過綜觀筆者自身過渡在具象與抽象、心象之間的繪畫歷程與成果 ,參酌關於記憶在學理、心理學上的文獻和論述;藝術史、藝術家之創作研究,文學、美學作品的啟發、學理依據與文獻探討等,架構出本篇論述。創作研究以筆者三個創作系列<虛・實-人與時空記憶>、<流動的軌跡>、<移動風景> 作探討,論文架構以五個章節敘述, 僅摘要以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筆者創作的背景與歷程、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 、範圍、架構與名詞釋義。第二章 創作之學理基礎 : 探討概述記憶的形成與歷程 、記憶在繪畫上的表現,文獻閱讀後,將對筆者創作理念具影響之相關藝術與美學理論內化、連結筆者的具體創作,作為學理基礎與文字論述的依據,探討分析具象與抽象繪畫間的距離之創作觀點。折衷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與筆者創作的關聯。第三章 創作理念、形式、媒材與技法分析: 闡述筆者對創作的觀點與理念,主要作品之理念、技法、媒材的運用與繪畫過程 。第四章 作品解析: 透過作品系列分析,表達筆者創作觀點與目的。第五章 結論: 藉檢視回顧繪畫的初衷、歷程和本篇創作研究的目的與成果,期許未來能更開闊創作思維與學理探討,繼續研究不同媒材特性與表現形式間的相互融合,在具象與抽象繪畫之間,發展各種可能。Item 氣泡中的時間性(2010) 王明鐘本論文以創作者的身份,將「氣泡中的時間性」作為創作研究主題,藉由觀察、回憶、省思的創作歷程,進行理論性、技術性的整合研究。以「時間」作為問題的主軸,對自我提問:「時間」是什麼? 並藉由研究歷程,去尋求與了解自己;時間一直是構成人類生活經驗的鎖匙,伴隨時間的流逝讓人擁有了記憶,而回顧過往的記憶,成了回憶。在經歷求學及軍旅生活後,更是讓筆者深感「時光飛逝」,因此興起了探討「時間」的想法,希望藉由以時間為軸線的平面繪畫創作,來重現記憶中的時間片段,藉而重新省思生命的意涵。 透過個人的藝術創作研究、生活體驗、外在訊息的吸收,漸開發出象徵時間性的藝術語彙「氣泡」;藉由氣泡短暫的,夢幻的消逝性,作為對生命時間構成的象徵,在肢體變換狀態中與氣泡呼應,在空間物質中與氣泡做對話,表達一種時間消逝性的不捨與感慨。 本論文分為六章來分述: 第一章 緒論:從自我的創作背景敘述筆者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步驟。 第二章 創作思唯與學理之探討:從各角度探討與筆者創作關聯之藝術時間性,美學的、心理學的、藝術創作型態的。 第三章 繪畫創作主題分析與攝影影像之關聯性:介紹攝影影像的應用、取材與攝影美學觀的影響。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技法。 第五章 作品說明:將作品經由鑑賞四步驟其中前三步驟。描述、分析、詮釋、判斷(留給觀者), 一一介紹與說明。 第六章 結論:作研究的總結與反省。Item 「潮溼的記憶」- 複合媒材中的水性媒介創作研究(2020) 范祐晟; Fan, You-Cheng從古至今藝術史多元的發展,藝術表現之創作媒材至今已千變萬化,數次 打破了過往的模式,讓各式媒材相互交織並用,表現出藝術形式的創新,讓歷 史的美學再次延伸新的可能,筆者以試著突破過往的水彩繪畫模式,藉由複合 媒材的特殊運用手法結合水彩創作,述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本創作主題的選擇是因筆者遷移居所到城市念書,發現兩座城市都有著潮 溼的氣候狀態,到陌生的地方遇見熟悉的事物總會產稱特殊的情感,透過文獻 探討和相關作品分析,以及藉著這個創作研究,試圖將「記憶」中的影像附加 上一種「潮溼」感受,來表現潮溼在筆者眼中所帶來的美。 本論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本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步驟和研究範圍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 理論基礎:以筆者創作相關的文獻探討分析,共有三個小節,範圍包含:以心 理學的角度闡述個人與群體記憶的特質相關文本,以及描述濕氣與雨水的文學 家和藝術家作品分析,最後是對東西方藝術家對於複合媒材創作方式的演變。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技法媒材:分為三個小節來談論個人創作的歷程發展、形式 內容、系列脈絡等相互共通點,和創作媒材的選用及技法表現,而這裡會針對 兩個系列所使用的技法與實驗過程來進行詳細分析解說。第四章「潮溼的記 憶」作品賞析:談論筆者水性與火性兩個系列共 14 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個別解 析。第五章結論:將本次創作研究做出總論,整理未來需面對的課題以及對往 後創作研究之期待,並作為未來更精進自我的另一個開端。Item 忘却的記憶—劉柏辰繪畫創作研究(2018) 劉柏辰; Liu, Bo-Chen記憶,像是陳述著一段故事,有如時空片段的重建與再現,而不是對於某個事件精確紀錄的讀取過程,是一種獲廣泛共鳴的集體經驗,透過現實世界外在條件的感官刺激下,轉換為內在意識的過程,進而產生一種觸發記憶圖像的導引媒介,呈現一種將過往所發生的事件重新在限於現實,卻又以熟悉與陌生之間的片斷性記憶再度浮現。 此系列筆者選擇以多元形式繪畫手法,呈現記憶中真實的抽象殘片完成系列創作,透過攝影圖像的擷取並運用主觀情感中的記憶狀態重組結合,模擬記憶過程中的紀錄與想像中的主觀真實,然而實際的記憶狀態中也帶有一種無法預期的偶然相遇,隨著時間催化下逐漸的模糊、淡去,覆蓋了曾經的事實真相,在靜默無聲的過程中悄悄剝奪了曾經的存有。因此,希冀透過創作的方式去保存一段將消逝的種種「真實」,紀錄著一段屬於個人對於記憶的理解與想法。這段實踐不僅是梳理其個人創作脈絡與自身時代意義的釐清過程,同時也探究繪畫與影像之間的表達語彙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看方法反應於創作。 創作表現的題材,以記憶中的真實形象過程作為發展開端,畫面的圖像構成也藉由老照片、虛擬影像元素與複合性材質等並至結合,並嘗試建構出多元形式的視覺呈現,紀錄一段暫存逝去的個人記憶。Item 記憶中的雨滴—王湘婷繪畫創作研究(2016) 王湘婷; Wang, Hsiang-Ting身為海島型氣候下的我們所形成的記憶片段必然有數段是深受雨水所浸染而成的,舉凡是狂風暴雨、詩意煙雨或是朦朧細雨皆是組成我們這一生記憶中的元素之一,而這些被雨水洗滌景象的記憶片段亦深深牽動著筆者的情思與感觸,也因此,本研究將以雨水相關的記憶為主,思索各種和雨滴交織的記憶畫面所包含的意象、象徵、情感與意義,進而思量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筆者以自身記憶為探究的出發點,並自各種學說與經典名作中探討形成與影響記憶的各種因素以及記憶可呈現的樣貌類型,進而再針對記憶中雨天的景象對筆者含有的意涵、情感和象徵性一一剖析,在這過程中,移情作用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使筆者從中重新體悟到自然的雨水為帶來的各種意義與情感,並進而摸索到回味的意象。筆者自近觀的視點、照相寫實主義構圖的方式與透鏡原理作用的概念去細細處理各種創作思維與學理基礎中摸索到的方向,並嘗試自各種近觀的視角、雨水因透鏡原理形成的景色與筆者自身記憶畫面等景象相互交織融合以揣摩最接近心中的那場充滿情思的雨的景象,再藉由筆者所熟悉的媒材,運用壓克力的流動性與油彩便於堆疊的特性,於畫布上實踐這項探究。 探究記憶便是在深入了解自我,也因此這項研究除了重現筆者記憶中的雨水之外,更是段發掘自我的旅程,重新認識那個被自然所感動的自我。Item 穿透記憶傷痕─曾詩涵彩墨創作論述(2017) 曾詩涵; Tseng, Shih-Han生命充滿著未知的變化,每一天我們會經過許多地方,並從中獲得不同的訊息與體驗,這些存在的記憶經常伴隨著所接觸到的能見世界,而產生情緒反應,在筆者的童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處的環境經常發生與家人之間的爭執和互相傷害行為,這些目睹的事件,在心中形成一種懼怕的記憶。在本研究中,針對回視的記憶片段,去探討記憶的特徵,記憶的感受性,藉由相關的心理學來敘述,並回顧自身經驗所帶來的恐懼與創傷,以諒解的心態,抽離記憶的角度來觀照內心。再以重新回觀傷痛記憶與當下的體察,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並介紹幾種創作模式的實踐,以及創作的面向,對作品內容作深入的分析,藉由藝術創作的方式,去呈現回視過往記憶傷痕的體察與內心的感悟。在結論中,發現了在創作中因為心境的改變而有色彩上階段性的變化,以及創傷記憶會跳躍性地在不同時期出現,新技法的發現也讓創作的題材與心態有新的發展,透過此次的研究,在作品中呈現了內在心境的質變過程。Item 記憶・情韻-朱慧芬繪畫創作研究(2020) 朱慧芬; Chu, Hui-Fen本創作研究是筆者在經歷人生重大困境後,於人生低谷時抱持沉潛態度,靜靜與自己的情緒陰影相處的心境轉化過程,並於創傷復原之後,以畫作記錄下這段記憶中的情感及對人生的體悟,將之發展成三大系列創作。在這段沉潛、復原及成長的過程中,筆者對人生有了種種體悟,筆者透過繪畫創作,療癒了自己,也有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筆者以「記憶・情韻」為專題研究,計有三大系列如下:沉潛階段的「大地情感系列」、復原階段的「人物情感系列」,以及成長階段的「省思議題系列」。 在「大地情感系列」中,有筆者在困境初期,對希望之光極度渴求之期盼,並藉由對大地生生不息之描繪,燃起筆者內心等待光明來臨之希望。而「人物情感系列」則是描繪筆者在困境中期,對生命有另一番體悟,因而藉由對親友之描繪,傳達筆者對生命之體悟 ‐ 人生這一趟,只求「無悔」二字。至於「省思議題系列」,則是筆者走出困境後,將視野由個人情感,擴大至對社會議題之關懷的紀錄。 由於這三大系列的作品是筆者在創傷復原之後,從記憶中再次回想而作,因此作品完成時間或有交錯之處。觀看筆者作品時,若依照沉潛階段的「大地情感系列」、復原階段的「人物情感系列」,以及成長階段的「省思議題系列」這三大系列之順序解讀筆者之情感發展,而忘卻其完成之時間順序,應可更理解筆者初逢困境、陷入困境,繼而步出困境之心境歷程。Item 片斷.心轉-汪昀萱水墨創作研究(2019) 汪昀萱; Wang, Yun-Syuan經歷,過程,記憶,每一個人的生活實踐所成的印記,都是繁雜龐大的體系。本文以“遷”的災難為主題。藉由熟悉的成長印象討論自身生命“災難”所乘載的前半生的意義。如何在水墨創作中去療癒所留下的傷痕,透過敘事的人、事、物,由視覺的敏感空間墨留的搭配,給予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遷的歷程,因人的機遇而不同,追憶也是生命的實踐方法之一,通過眷村的災遷,九二一的傷痕創痛,這些記憶圖像所描繪的情境,無非是以過去對未來的期待,由每個年時的碎片再現真實的由創作中重構。 記憶本身會伴隨著每個人生活,有過去的印記是複雜,龐大的生活體系,追憶又是一種與現在附合的實驗方式,作品的圖像、故事、傳說,塑造出憶起經驗的想象與對過去的釋放。這些所有天災、地變、人禍的記憶碎片,再追憶拼湊,疏離了災難中的痛,及無法抹去的悲傷。用思索的記憶,和過往印記為出發點,把歷史的痛,天譴的傷,自作品中推移出來,經過創作的洗禮,內心感受到巨大變化,這些“過去”重新組合的情境,推移重生。石濤《畫語錄》提及:「夫一畫含義物中,畫愛墨、墨愛筆、筆於腕、腕於心。」繪畫作品本身蘊藏畫者真實的情感與其心境,不論內在的情境或心境都結合了筆者對人生的傷痛意識表態。 本文分為五大章節: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研究範圍、名詞釋義;第二章試以個人歷程記憶而生之因時造境、因心造景之創作理念與學理,分三小節,一變眷村、再變九二一、畫說災難;第三章作品思維與歷程,分析記憶人生的三節敘述結構,故事性的結構、鏡頭式的建構取景及共同的語言災難;第四章個人作品創作解析,分四小節,自眷村系列蛻變至九二一“祭”系列,至進入師大再造心轉重生及心轉外篇系列;第五章結論,期許透過此次創作的實驗與研究,達到再進化心境之成長,並借鏡災難重新出發,發現生命的價值。Item 萍泊記憶之敘事形式創作研究(2018) 江德楨; Chiang, Teh-Chen本研究旨在結合記憶的時間特質及敘事理論產生敘事形式的表現策略,發展以自傳式記憶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創作。 敘事學硏究以文本、話語、敘述為結構本體發展理論,經二十世紀以來的結構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當代藝術思想洪流洗禮後,迄今敘事學已臻成熟並呈現多元運用局面。而在繪畫敘事運用上,隨著對藝術的新理解及符號學、圖像學及形式分析概念的催化,敘事傳達形式已脫離現實模仿、進入主觀性、符號指向、形而上表現,繪畫的時間表述不再是侷限,敘述身分與視角更延伸至畫家外的他者共同創作的局面。 敘事繪畫原意就是圖像會「說」故事,若滲入文化語彙,作品更能吸引共鳴撼動人心。故事的事件場景以瞬間凍結形式獨立存在,隨創作者意圖在時間軸任意交錯與翻轉,產生饒富意境哲思的形式組合,配合記憶感知的線性時間與情感主觀性,更讓敘事創意得以如虎添翼般的無限延伸。 本研究的〈萍泊記憶故事〉屬於自傳式記憶,首先從記憶現象及其時間特質分析,發現具有共時、層次、擬真及反差等結構形式,據此發展多視點、敘事角度變換、柵欄效應、與視聽共感的形式表現策略,以迴形、楔形、沙漏形、及柵形等佈局構圖,及異質共存、漸層、色塊等色彩表現運用,進行繪畫創作。作品共十四幅,為生命各階段生活變遷,以故事性及精神性投射,是對過去的牽掛、快樂與對未來的惆悵,仿如流浪浮萍四處,不斷尋找停泊處的無奈,它不僅對我是自身歷史記憶的影像紀錄,更隱含對普羅大眾的共同記憶。Item 意象澎湖–李俊賢繪畫創作論述(2020) 李俊賢; Lee, Chun-Hsien本研究為「意象澎湖」的時光色彩概念作為主軸,來找尋筆者從小生活的澎湖裡每個時間、空間裡的「意象」。自小生活在澎湖,放假時期會到臺灣本島各縣市遊玩居住,但一直到大學求學時期才算離鄉。離鄉後對於澎湖週遭生活步調及自然環境的點點滴滴感到格外珍貴。 習慣用在家鄉的慢步調觀看這世界,用著不一樣的角度靜靜紀錄每個時刻。因此筆者將創作重點投向生活周圍可觸及的風景、人物,利用傳統古典技法概念導入畫作,並藉由研究印象派的色彩觀念和此時期的眾多畫家是如何詮釋每個不同時刻,希望能讓自己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以達到筆者期望達成之作品。 以此作為創作之作品亦期待能讓人感受到自我體會的空間色彩以及當下心境,讓觀者能在觀賞過程中一起進入作品表達的意境。其中包含了記憶的時光、連結回憶的物與景、海的各種樣貌、季節的表現,各種深埋在澎湖人基因裡的元素。 筆者在本研究中透過《記憶的根》、《浪潮》、《靜謐時光》這幾個系列來表現不同時刻中的獨特氛圍,藉此撫慰人們長久麻痺於大量聲光下的心。